第五十七章 榆林募兵
在潼关时,孙世瑞便想过王徵可能不会跟自己走,毕竟岁数太大了。
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只是没想到,王徵对朝廷态度竟是这样。
可说是大逆不道。
七十多岁的人了,一辈子大起大落,也不怕朝廷找他麻烦。
更重要的是,信教久了,潜移默化,离大明越来越远,离天堂越来越近。
那么问题来了,大明是地狱吗?
至少在明末,在陕北,在李自成和李定国的老家,在吃观音土的乡党们眼中,它是人间地狱。
~~~~~~~~~~~
拜别王徵,带上西学火器手稿,领着唐恩城等人离开了“简而文”。
尽管王老爷子认为明军屡战屡败的原因不在火器,而在使用火器的人,但他还是将自己毕生所学火器制造精髓都送给了孙贤侄。
走在路上,孙世瑞不止一次打开木匣,匆匆看了几眼,发现稿纸上密密麻麻写满各种数学公式,有些城池构建稿纸上还画着详尽的工程图。
看来王老爷子真有两把刷子。
所有稿件图纸,孙世瑞都看不懂。
孙世瑞心满意足,如获至宝,他知道,看不懂就对了。
唐恩城骑在马背上,见孙千户一路抿嘴偷笑,正像他平时偷看《金瓶美》的样子。
“孙千户!此次三顾茅庐收获颇丰啊。孔明先生呢?”
孙世瑞心情正好,咧嘴一笑:
“你不就是本官的孔明吗?”
“这些都是火器铸造之法,抵得上三千家丁啊!”
唐恩城撇撇嘴:“跑这么远来泾阳,人家一堆破纸就给你打发了,还怡然自得!老夫志在养生,不想当什么诸葛亮,武侯严刑峻法,以一蜀之地对抗天下,螳臂当车最后劳累而死,不足效法也。”
张二虎骑在骡子上,听见唐师爷这样评说诸葛亮,立即反驳:
“唐师爷说的是什么话?诸葛亮杀了赵高,这样一个大忠臣,怎么就不足效法了!”
唐恩城沉默不语。
~~~~~
出鲁桥镇,入泾阳县。
但见平畴旷野,村落相连,烟塍垄盛。
泾阳位于关中盆地、泾河北岸下游,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六月》“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南有舟楫之便,经泾河达长武、彬州直入甘凉。北过富平通耀县、同官达延绥,西经礼泉直趋凉甘。
可谓地理优越。
地当秦陇商货孔道、南北货物转运枢纽,富商大贾骈聚辐辏。
《续修泾阳县志》载“商贾四集,肆店连衢”,人称“关陇大都会”。
故泾阳民众富有经商传统,商民众多。
《陕西通志》曰“泾阳为西安剧县……民逐末于外者八九”。
~~~~
入城,正值十日一次的集市,游人冠盖如云,万头攒动。
南北大街,吹拉弹唱,卖艺说书、古玩字画,围得水泄不通。
孙世瑞挤出人群,望着远比潼关繁华的泾阳县城,惊得目瞪口呆,喃喃自语:
“若到此处,不知能催收多少银子!”
唐恩城望着满街红男绿女,诗兴大作,口占一首:
“扑面尘沙眼不开,八面仕女似风来。驾牛驾马车如许·····”
孙世瑞笑道:“这打油诗,还不如我的。”
众人诧异:“孙千户也会写诗?”
孙世瑞故作沉吟,昂首吟道:
“渡了黄河又渭河,春风秋月等闲过。泾阳仕女如相问,比我来时美人多。”
唐恩城目瞪口呆:“这也是诗?”
孙世瑞点头道:“对,名字都想好了,《过泾阳怡红院》。”
~~~~
街头熙熙攘攘,不知有几千几万人,几人牵着马,行走不便。
毕竟是别人地盘,孙世瑞也不敢用马鞭直接开路。
就这样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挤到一家客栈。
张二虎麻利的招呼店伙计牵马,点了几碗疙瘩面。
三人加上十二个卫兵一共十五人,分坐三桌,一行人差不多占了半个门面。
旁边几个茶商见孙世瑞他们提刀进来,连忙让开座位,把板凳搬到更远处坐了。
刚坐下,唐恩城便指着桌子上的碗碟儿介绍:
“孙千户,你久在京师,泾阳的疙瘩面没吃过吧!这可是一绝啊。”
“一绝?”
孙世瑞瞅了眼远处坐着那几个茶商,模仿关中口音:
“那你就说道说道,它有甚特别?吃一口能成仙不?”
张二虎插话道:“要是被面噎住,就直接成仙了。”
周围有几个行人纷纷朝这边张望。
孙世瑞道:“二虎,你见过人被噎死?”
二虎埋头猛地吸溜一大口,小半碗面条便没了。
他脸上露出贪婪神情,店伙计知趣的上来加面。
“公子,我咋没见过?大前年,我十五,在米脂县衙门的施粥棚子里,亲眼看见有人被粥噎死。”
“人还能被粥噎死?”
二虎拿起筷子呼呼地吃着,吃得满头大汗,吃得鼻涕都流出来了。
他手中筷子忽然停住。
“噎死的是我弟。”
“那日县老爷搭粥棚子,说救灾了,灾民每家两碗粥,喝完就得出米脂要饭,别回来,我把我的粥给我弟吃了,他从小没喝过那么稠的粥,脖子细,喝得急,就噎死了。”
二虎继续吃面。
眼泪和鼻涕一路流到嘴边,他呼地一声吸了回去,然后鼻涕又出来了,又慢慢地流到嘴边,他又呼地一声吸了回去。
孙世瑞才想起,初见这家丁时,他不叫张二虎,叫二狗。
死去的那个弟弟,应该是叫三狗吧。
明末每一天,地狱在人间。
唐恩城忍不住打断两人对话。
“都杵着作甚?这在泾阳,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莫提那陕北伤心事儿,老夫我心善,听不惯。”
“吃面。”
唐恩城挑起面条,吸溜进嘴里,长长叹息一声,似把半身魂魄都吸入鼻子里。
“这碗啊又大又圆,老夫这一生漂泊四海看淡了今朝,过去的事儿都在碗里,莫提了,莫提了。”
泾阳疙瘩面细长柔韧,臊子油而不腻,浇汤酸而香。
在几人注视下,唐师爷先舀一小碗酸汤尝鲜,喝了一口,再分盛酸汤和面条到旁边两个小碗里,用筷子挑起干面先在汤碗内涮热涮匀,放回原碗内再浇上臊子。
食香满口。
~~~
孙世瑞此行的主要目的,一为请王徵出山,二为去榆林募兵。
他计划先招募一千人,全部为长枪兵。然后按照精锐家丁标准训练、发饷。
月饷要给到三到五两,铠甲火器安家银另算。
潼关卫所有部分熟练的铳炮工匠,平日里也会铸一些三眼铳、佛朗机炮之类的火器。
如今,有了王徵提供的详尽资料,大规模铸造红夷大炮应该不是问题。
据黄五郎透露,陕西有好几座大型铜矿铁矿,其中眉县铜峪铜矿、户县东流水铜矿、周至西洛峪铜矿都有他家的股份····这些应当足够铸炮所需。
有了技术,有了工匠,有了原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缺一件东西。
钱。
孙世瑞只剩三万两银子,先前“催收”分得的五十多万两,不到一个月就被他挥霍一空。
不得不说,在花钱这方面,催收出身的孙千户他很有天赋,每一笔钱都让他花得明明白白,花得充满价值。
结交榆林势力,给榆林兵赏赐,招待尤氏三兄弟,前前后后砸进去四万多两;
安抚京营兵,给那群骄兵悍将提前预支月饷,花出去五万多两;
赈济潼关军民,分润卫所官推官监军御史,花出去八万两;
打点几位阁臣,京师言官、二十四监,各路神仙小鬼····花出去二十三万两。
再加上其他零碎开支,不到一个月便只剩三万九千。
当然,这些钱所带来的价值,将远远超出孙世瑞的预期。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眼下就这点银子,招募新兵,实在是捉襟见肘。
唐恩城见孙世瑞情绪低落,以为他在想张二虎的事情,安慰道:
“孙千户,这些事儿你莫管,崇祯年间陕西饿死的百姓数都数不清,我在华阴县亲眼见过狗吃人····”
孙世瑞抬头望向宽阔笔直的泾阳南北大街:“天灾人祸我管不了,我只要在我的辖区,百姓能有吃的,能体面过日子。”
唐恩城点点头,又觉得有些不对。
百姓有吃有穿,难道不就是盛世吗?
~~~~~~~
孙世瑞没准备惊扰本地县官。
他原计划在泾阳休息一日,明日启程继续向北,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榆林。
尤氏三兄弟比他们提前上路,这会儿估计已经回去。
泾阳知县陶庆恩不知从哪里听说孙千户一行来到自己辖区,连忙派衙役邀请众人去陶老爷府上聚一聚。
说是给孙千户接风洗尘。
孙世瑞不认识这陶知县,唐恩城解释说,陶庆恩先前是孙督师旧部。
崇祯九年跟着督师在西安屯田,孙督师入狱后,他就被下放到了泾阳。
这样说来,也算是自己人了。
孙世瑞知道以后在陕西少不了和知县打交道,正所谓多一个朋友多条路,所以便答应下来。
泾阳县衙后院。
八仙桌上堆满山珍海味,四周依次坐着陶知县、孙世瑞、唐恩城、张二虎和泾阳县丞典吏,各人面前都摆放着小盘,盘里装着各道菜。
风度儒雅的陶知县细心向孙贤侄介绍:
“这是宝和园的干煸鳝鱼,这是天福园的郭烧鸡,这是民祥阁的酸辣肚丝·····”
张二虎在旁啃着千层油饼,一边大口喝着油茶。
唐恩城象征性的动了下筷子,刚才他吃了一大碗疙瘩面,面条还在喉咙里。
“贤侄头一回来泾阳,招待不周,还请见谅。”
孙世瑞连忙道:“哪里哪里?比我在京师青莲阁吃的都好!”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陶知县起身给孙世瑞敬酒,孙世瑞连忙双手接过,一饮而尽。
“贤侄啊,听说督师在潼关清屯,这次催缴的力度很大啊。”
孙世瑞不知陶知县这话是什么意思,然而却是沉稳回道:“不大,只是让几家侵占卫所军田的劣绅,补交些拖欠。”
唐恩城啃着羊腿,一边附和道:“对极,对极,督师在潼关追缴的,不过缙绅九牛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