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医搏云天 > 第146章 治未病

第146章 治未病

“这位就是小丁大夫吧!”翟雨墨看出丁家宝有些局促,于是主动打招呼道,态度异常的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

“翟老好、李老好、施老好…”丁家宝和每一个国手问着好,虽然都是第一次见面,但这几个国手丁家宝上大学时就知道。

“领导在接待外宾,等一会儿小丁大夫也进去看一下,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翟老用赞赏的眼光看着丁家宝说道。

到了这个级别的人,不光是看病的水平已经登峰造极,连看相和望气的水平也一样炉火纯青。

毕竟中医和易经属于殊途同归的两个学问,等达到了一定境界,就变得互相贯通了。

就像一些武侠小说上说的,所有的武功练到最高境界,其实都能触类旁通一样,也类似于哲学上说的万物同宗同源。

几个国手都是涵养很高的人,他们从气质上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小丁医生虽然年轻,但是也是一个很高的高手。

到了十点半,少将通知丁家宝进去。虽然丁家宝早有心理准备,也知道对方是个大人物,但是看到真人时,还是没能按捺住自己的惊奇。

竟然是每次阅兵,在主席台最中间那个领导。面对这样一个只在电视中见过的人,丁家宝多少还是有些紧张。

“你就是甘南省的第一中医圣手,来,坐下说!”大领导也非常和蔼,看丁家宝有些不自然,于是笑着说道。

“哦!领导好!”丁家宝坐到了领导的对面,领导很自然地将胳膊伸了过来,让丁家宝切脉,并开始讲述自身感受。

“……主要就是偶尔小腹这一块隐隐作痛,有时候还一阵一阵的心疼,疼的时候手也不能使劲触碰这里。

保健师每天都给我做按摩,但我总觉得效果不明显,反而有加重的迹象。

这几天疼得厉害了,他们就请翟老过来给看看,翟老我扎几针就舒服一些,但是持续的时间不长,前两天吐的痰里出现了血丝。”

领导也知道中医看病的规矩,也不用丁家宝多问,很详细地讲了一下自己的情况。

“您照过片子吗?”丁家宝一旦进了诊病状况,马上就没有了紧张的情绪。一边感受着脉象,一边问道。

“呵呵…,你也需要看片子?西医说是冠心病。”大领导笑着说完,那个少将就递过来一个片子让丁家宝看。

“嗯!您躺到床上我按一下胸腹部。”丁家宝看了一眼片子,说实话他对看片子,这种西医的手段,不是非常的专业,也就是参考一下。

但是根据脉象和面相判断,应该病灶部位不在肺和脾上,但是不咳嗽还吐血沫,就很容易让人往肿瘤方面想。

但是也没有消化道肿瘤的其他症状,所以需要确定是不是胸腔中,有其他地方病变压迫肺脏,所以导致吐血。

但是肺脏下面就是心脏,肿瘤要是出现在心脏部位,那治疗起来可真没多少把握。

好在看了一下片子,确实没有肿瘤,看来还得按照中医的切诊来详细检查一下。

看领导很配合地躺在床上,丁家宝闭了一下眼,深吸一口气,将气运到了手上,开始很细致地从胸口剑突位置,一直摸到小腹位置。

“好了!我出去和几位前辈讨论一下!”丁家宝诊断完,和领导说了一句,就退出了房间。

两关脉是促脉,寸脉微细而缓,很明显病在心包的脉象。切腹得知,从小腹到胸口,有一个长条状的疑似肿状物或隐或现。

但是胸透无法显示出,那就可以肯定不是有形的积聚,那就是属于气聚,而且处于即将发作阶段。

这种现象不是很明显,没有气功辅助的人,很难感受到。四诊合参,心里基本就有了谱。

他也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国手,都没有确定病因,需要找更多的高手会诊的原因了。

因为不是每个中医大家,都有他这么高深的气功基础的。再就是给这种大人物看病,即使看出来了,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也不能随便开方用药。

如果再等半个月,估计随便一个国手级别的就能完全确定。再过三五个月,可以说是个医生,都能很快地确定病因了。

但是这种大领导,怎么可能真的等病发到那么严重,再治疗呢。身体稍有不适,国内最高的高手就得赶快过来给检查。

“小丁大夫,你怎么看?”翟老看丁家宝从里面出来了,赶忙问道。

“伏梁欲发!”丁家宝非常肯定地说道。

“嗯?《内经》中黄帝问: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小腿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

《难经·五十六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前辈们所有关于伏梁的描述,必须有积聚症状,可是领导并没有积聚,如何判断是伏梁呢?”

另一个国手李老,虽然也判断是病在心包。但是现在还属于未发病阶段,致病之源有些拿不准,现在听丁家宝这样说,有些疑惑地问道。

“哈哈……,我说老李啊,你要承认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事实,小丁大夫,后生可畏。

我也没察觉出积聚症状,如果出现了积聚那就已经癌变了。可是我也有这方面的怀疑,所以每次针刺时都会选择梁门穴。

果然还让我给蒙对了,我完全同意小丁大夫的诊断,由于是欲发,所以没有形成有形积聚。

这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不治已病治未病。”翟老笑着和其他的几个国手说道,同时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丁家宝。

“翟老谬赞了,只是碰巧而已。”在这些真正的国手面前,被这样夸奖,丁家宝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不知道怎么答话,谦逊地说道。

“小伙子不必过谦,现在第一国手的位子,看来可以让给你了。既然已经诊断出来了,那就给开方吧。”翟老很豁达地笑着说。

“翟老!您这话让晚辈无地自容了!旦看一病不能体现水平,我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

丁家宝说着,也没有再多客气,因为既然是自己的诊断结果,当然也要自己开方了。

于是开了三剂瓜蒌薤白汤加了丹参、阿胶等补血活血的几味药,又加了延胡索、郁金等行气止痛的药。

“几位前辈给把把关,看是否合适。”丁家宝双手将方子先递给了翟老说道。

“嗯!我看可以,通阳散结,补血行气,都符合目前的主诉症状。”翟老看了看赞许地说道。

又将方子递给了其他几个人,大家虽然知道自己的水平可能真还没有人家高。

但是也可以凭自己的经验提供参考意见,再就是也顺便学习一下,所以都看得很认真。

但也都没提什么意见,确实中规中矩,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也不离仲景遣方用药的法度。

从领导办公的地方出来,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那名少将,给几人分别安排在不远处的客房,因为第二天他们还需要再次复诊治疗。

接连三天,丁家宝都在这种半封闭的环境中给领导做治疗。直到大家都判断,领导已经没有任何隐疾,这才离开。

在此期间,丁家宝和几个老前辈一起讨论了很多中医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个话题。

几个国手又通过领导的这个病,讨论了一下病因。真正的大医,讨论病因都离不开《黄帝内经》,治病也离不开《伤寒论》。

大家一致认为,病因就是《内经》中说的“膏粱厚味,足生大疔”。说白了也就是吃的太好了,只是在领导面前不能这样说。

这些领导有专门的营养师,和养生保健专家在给做服务。如果说这个,让人感觉他们几个国手,在贬低那些营养师和保健专家。

丁家宝在十几岁时,就听周老爷子给讲述过这句话的涵义,所以非常的熟悉。

可是上大学时,用的教材是当时的一个着名专家写的,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说:

“进食膏粱厚味太多,会导致脚部长出“大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疮疡一类疾病。”

对此丁家宝生气的将学校的教材拿回家撕了,给郭彩莲当做饭时引火的纸来用。

其实这里的“足”是足以的意思,“大疔”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疔疮恶肿”,应该泛指一切严重的恶性病变,特别是癌变。

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在这一点上大家的认识都是统一的。但是严格地说,这次给大领导治病,不能叫治未病。

已经有了症状,当然算是已病了。真正的治未病,就是养生。在这个问题上,这种中医大家也是认同的。

所以说,水平最高的中医,应该就是能够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制定最合理的养生方案,让这个人不生病。

一说起养生,有几个老前辈就一肚子怨气。说是现在的伪养生专家太多,将中医的最高境界,说得好像非常简单。

在几个国手看来,真正有资格谈养生的,现在在座的,也只有翟老和小丁这种水平的才够资格。

当然了这也是互相吹捧,其实其他几个国手水平与他们相差也不大。

因为养生属于真正的治未病范畴,但是首先就要会治病。你连个普通病都不会治,却标榜自己是养生专家,这种人的意见能有多大参考价值。

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养生专家却在国内非常出名,在普通民众的眼里,有的甚至超过了翟老这样的中医大家。

有的人甚至没有多少医学知识,但是却总是让大家不能这样,要多那样…之类的,其实都是错误的。

说这个病要多吃这类水果、蔬菜…,那个病就要多吃那种水果蔬菜,如此等等,完全就是在骗人的。

但是没办法,现在人的生活水平高了,对身体健康的渴望也就高了。无法享受真正专家的服务,只能是被那些伪专家忽悠了。

全国能真正达到翟老和丁家宝这样大国手水平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也许民间还有,但绝对不会多。

就连一般的厅级干部,都没资格享受这种国手的服务,普通民众自然也就更没有机会了。

所以那些国手才会将着书立作,当作自己晚年最主要的工作。因为特殊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没有机会为大众服务,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受益。

但是他们的书籍专业性太强,不如那些养生专家写的那么浅显易懂,大家也不爱看,所以也就无法学到这些知识。

再说养生本身就是治未病,所以也是治病,最主要就是考虑个体差异,就不可能那么简单的总结出能够适用所有人的方法来。

所以一般中医大家,在这方面的着墨都不会太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让一个由于肝肾阴虚的人,和肝肾阳虚的人,吃同样的食物,用同样的养生方法。

一个可能会很健康,另一个有可能就会英年早逝。

有时候看各种媒体上报道的,某养生专家,四、五十岁猝死,大家都会当作笑话,或者不太相信。

其实这可能是真的,因为他采取的方法并不适合他,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这种养生就会加速他的机能衰减。

在京城待了几天,让丁家宝真正地见识了,代表中国中医最高水平的几个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验。

他也受益匪浅,确实和人家还有差距。有可能在治病方面,他的水平算很高的。

但是这只是医术,对于医道的领悟,他还是比较稚嫩,还需要继续历练和积淀。

回来后他将自己以前写的书,准备找时间再次大范围的修改一下,因为传承和发展中医,不只是传授医术,重要的是医道。

医道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领悟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角度,从整体看待生命。

医术仅仅就是讲究快速消除局部症状,解除痛苦。如果不能理解道,学到的医术也是死的,自然环境或者其他条件变化了,他的医术就不管用了。

举例来说,现在大家常说的,现在的药物都是人工培植的,所以疗效不行,治不好病。

可是人们生活的气候环境、生活环境,以及食物谱本身就和以前完全不同,药材变化也属于正常。

之所以疗效不佳,还是因为不管是药材还是用量,没有完全根据实际的药性来遣方用药。

即使是野生药材,其实与两千年张仲景时代也不一样,所以如果丝毫不变的,完全照搬伤寒论的方子,能起效的很少。

这也是很多医学院逐渐抛弃经典的一个理由,认为过时了。其实不是前辈的知识过时了,而是他们只学“术”而没有学“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