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刘裕北伐
【公元409年,因不满拓跋珪学习刘彻子贵母死政策的拓跋嗣逃走。】
【拓跋珪次子拓跋绍趁机发动政变,刺杀拓跋珪。】
……
“这还成学起来了?”刘彻看到这里,一头雾水。
他那是吸取皇太后干政的教训,才赐死钩弋夫人。
这拓跋珪贵为北魏的开国皇帝,疆域也是他打下来的,哪里有他需要防备的人?
“臣以为可能是总结了前朝的弊端,最后提出这个结果,”有大臣站出来推测道。
“前朝弊端?”刘彻重复一遍道,“他的前朝是乱世,再往前是西晋,再往前是三国,哪一个皇太后干政厉害?”
“你这不明着暗着讽喻汉?”
“臣不敢,臣不敢,”本来只是想劝劝刘彻的大臣一见是这个情况,立刻跪下来说道。
“这拓跋珪是不是五食散磕多了,考虑得这么不周,早就想着赐死生母,还让太子和他生母一块生活,这让他如何接受,”朱标看着神迹说道。
“也因为这样,他后来想立拓跋绍,拓跋绍的生母因为太害怕,和拓跋绍一起结束了拓跋珪的生命。”
“这也是他从自身经历得出来的重要策略,”朱元璋看着朱标说道,“要不是他的母亲贺氏家族的支持,也不会有现在的他。”
“有这段经历,即位后的他,自然要采取对策。”
“只不过有点激进。”
“确实是这样,”朱标点头继续道。
“有拓跋嗣这个前例,后来的皇帝不把太子给生母抚养,直接由保母抚养。”
“最后没有生母干政,不还是有保母干政。”
“就像冯太后那样。”
【拓跋珪驾崩,享年三十九岁。】
【拓跋绍把持朝政。】
【几天后,拓跋珪长子拓跋嗣入宫诛杀拓跋绍即位。】
……
“就这么简单?”扶苏有点惊讶地说道,“政变这么容易?”
“你以为呢?”秦始皇看了他一眼,“你和胡亥就是这样。”
“你们最大的区别是,胡亥矫诏你想都不想就自尽,他是把握住机会,登上皇位。”
“你要是听听蒙恬的话,等个准信杀回去,没准就和他一样了。”
胡亥:……
【同年,刘裕北伐南燕。】
【南燕皇帝慕容超听说后,派遣公孙五楼等人率兵五万抵御。】
【很快,刘裕入大岘山,围困慕容超。】
“真是会选啊,”李泰看到刘裕进入大岘山,扶额道。
“人公孙五楼都给他提了上中下三策,不管是断了刘裕的粮草,还是坚壁清野,都是上好的计策。”
“他倒好,直接把下策当上策,想学淝水之战诱敌深入,结果还让国家灭了。”
“他要是坚壁清野,就不是慕容超了,生怕吃亏才是他的本性,”李治看着画面里的慕容超说道,“感觉这也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从小就因为战乱四处流浪,最终靠着金刀和没有继承人的叔叔慕容德相认,才当上皇帝,”也是,李泰点点头道。
“有这种心理也正常。”
【没有办法的慕容超向姚兴求援,未得到实际的帮助。】
“他也想的,可惜他现在已经自身难保了,”赵祯看到这里,摇摇头道。
当时姚兴正和逐渐壮大的赫连勃勃争斗。
本来姚兴派出了一万骑兵去帮忙,谁知道他自己很快被赫连勃勃击败,吓得他马上把这一万骑兵追回来。
最后只能恐吓刘裕,说他有十万骑兵,如果你不想被打败,就赶快退兵。
谁知道人家刘裕根本不怕他的海口。
“是的,”韩琦说道,“要不然姚兴不会干看着不管。”
“毕竟东晋的坐大,只能让他面临的局势更复杂。”
“南燕灭亡,下一个就轮到他了。”
【次年,南燕大臣打开城门投降。】
【南燕灭亡,立国十二年。】
【班师回朝后的刘裕也在不久后,平定卢循之乱。】
“总算平定了,”看到这,杨坚呼出一口气,“要说这孙恩卢循,可都帮了刘裕大忙。”
“要不是他们的叛乱,刘裕又如何凭借低出身,做到让朝廷的士人信服。”
“这是一方面,要换成宇文赟,那场面……”独孤伽罗摇头道。
“这是实力和运气双重作用下才有的结果。”
“对对对,”杨坚立刻附和道,“还是皇后您说得对。”
【公元414年,西秦乞伏炽磐认为时机成熟,遂率兵两万袭击南凉,南凉秃发傉檀投降。】
【南凉灭亡,立国十八年。】
【公元416年,姚兴逝世,其子姚泓即位。】
【认为时机成熟的刘裕立刻率大军北伐。】
【次年,姚泓被迫投降。】
“拿回长安了?”看到从长安投降的姚泓,司马睿站了起来,激动地说道。
“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晋臣收回长安了。”
“朕实在是欣慰。”
“赏,这必须赏。”
虽然,他晋可能很快就灭亡了……
【后秦灭亡,立国三十四年。】
【赫连勃勃趁机坐大。】
“这胡夏发迹的时间可真好,”看到越来越大的胡夏版图,刘邦不禁说道。
“这就是晚发迹的好处吗?”
“这……”萧何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说道,“看这神迹里他的行为,不太像个安生的君主……”
“他要是个安生的君主,就不会反了对他那么好的后秦,”刘邦继续说道。
“不过看他这么暴力朕就开心了。”
嗯?萧何不解地看着刘邦。
“这么暴力,他离灭亡不远了,”刘邦指着神迹里的北魏的版图说道,“看看现在的北魏,再看看现在的胡夏。”
“北魏灭胡夏是迟早的事。”
“君主残暴一些,更有利于一统。”
“可是……”萧何继续问道,“就算北魏一统北方了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像前秦那样,火速分裂……”
“这就不是朕考虑的,”刘邦扭头看向神迹。
【本想继续北伐的刘裕见大部分人反对北伐,又听到刘穆之去世的消息。】
【遂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守长安。】
【他则南归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