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义嘉之乱
【同年,拓跋濬驾崩。】
【享年二十六岁。】
【其子拓跋弘即位。】
【尊冯氏为皇太后。】
【并在一年后和冯太后联手,除掉权臣乙浑。】
【冯太后临朝称制。】
“来喽来喽,”李泰兴奋地说道,“不愧是北燕后裔,看起来就不一样。”
“要不是他的改革,民族哪能这么快融合。”
“哎?”李治不解地问道,“不是孝文帝的改革才对吗?”
“孝文帝的改革也是在冯太后的基础上,依我看,冯太后的改革更重要,”李泰回道。
“而且,孝文帝也是冯太后一手带大的。”
“他的思想受冯太后很大的影响。”
“没有冯太后就没有孝文帝改革!”
【而刘宋,因不满刘彧登基称帝的邓琬等人打着刘骏十一岁的第三子刘子勋的名义,在刘彧登基一个月后,举兵讨伐。】
【一时间,各地响应。】
“这……”扶苏看着画面里的刘子勋数倍于刘彧的地图,不禁担忧地说道,“这种局势,刘彧该怎么打?”
“全国的人都向着刘子勋。”
【虽然刘彧的实力不及刘子勋,但是刘彧还是听取意见,积极备战。】
“积极备战……”李隆基看到这,笑了起来,“还积极备战?”
“他可是一听说这个情况,直接想着退位,让给刘子勋,要不是手下劝着,都不用打,天下就换了主。”
“这种皇帝,真没有胆识。”
“是呀,”杨玉环看着神迹,娇滴滴地说道,“臣妾也看不起这种光想着退缩的人。”
“就是,问题是人处理的,不解决,永远都在,”安禄山也非常积极地附和道。
李隆基直接略过安禄山的话,抱着杨玉环道,“来,和朕一起看这,真·义嘉之乱。”
【只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消灭了刘子勋政权。】
【平定江南和淮南各地。】
【还顺手杀了刘骏的其他儿子。】
“这?”看到这,刘裕惊道,“什么情况?”
“直接把人杀完了?”
“怎么说也是前一任皇帝的后代,就这样杀完了?”
“父皇,您消消气,”看到这个情景的刘义隆忙说道。
“这怎么消气?”刘裕反问道,“如果他死后,出来个权臣朝野的人篡位,他的继任者又能怎么办?”
这不就是司马炎篡魏的再现吗?
他让宗室出使重镇,就让后代这么给破了……
“这……”刘义隆立刻说道,“可能他觉得刘骏的子嗣里像刘子勋这样的人不是少数,才想到这个办法。”
“儿臣相信他还有兄弟,肯定不会出现像司马炎篡魏的情况……”
【在叛乱的过程中,薛安都等人因为受到皇帝的猜忌,举青州之地向北魏投降。】
【北魏旋即发兵南下。】
“这就是刘彧做得太极端了,”赵祯摇头道,“他之前赦免了那么多人,薛安都的过错也不及他们的大,非要置他于死地。”
“可能……”韩琦猜测道,“他觉得太憋屈了。”
“毕竟这场战役一开始他就是逆风的,打到最后……也想出口气……”
“哎,”赵祯叹了口气道,“就是可惜薛安都这位名将,最后落得个流亡北魏的下场。”
“嗯……”韩琦想了想说道,“就他做的事,留下北魏,子弟能封侯,后人还能出现像薛仁贵这样的名将,要是留在刘宋,能活着就不错了。”
【两国的交战,使得刘宋的府库迅速见底。】
“府库是见了底,但是不妨碍皇帝奢靡,”朱标点头道。
毕竟,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彧用的一件物品,都要制造九十件备用的。
他的压榨,使百姓痛苦不堪。
【因为害怕诸弟夺取太子刘昱的皇位,刘彧接受宠臣王道隆和阮佃夫的建议。】
【将有大功的弟弟刘休仁,刘休佑等人诛杀。】
【仅留下特别平庸的刘休范一人。】
……
“额……”看到这里,刘义隆愣住。
他的话,说早了……
“这就是你说得有兄弟?”刘裕问刘义隆道。
“这……”刘义隆支支吾吾地不知道说什么。
“罢了,”刘裕摆摆手,“看来天要亡朕的宋了。”
“还留了一个,”朱标看着神迹诸弟被杀的画面,道,“刘彧肯定不可能想到,就是他留下的这个,和他立推上位的太子,差点送了他刘宋的江山。”
“是呀,”朱元璋在旁边说道,“就算直接说是刘昱断送江山,也不为过。”
毕竟,刘昱已经算是刘宋最后一个有实权的皇帝。
“就是可惜了这刘休仁,从刘彧被刘子业虐待的时候就帮助刘彧,”朱标感叹道。
“倾心相助,最终落得这个下场。”
“这也没有办法,”朱元璋继续道,“刘休仁过于得众人之心,在刘彧病重的时候,众人都想着他会辅政。”
“这让他如何安心。”
“不过这样杀了所有人确实过分,留下些人,还能延续刘宋的政权。”
“这个……”朱标面露难色,“感觉他们刘宋的宗室,就喜欢内斗,就算有权也要内斗……”
“不过说起得人心,”朱标话锋一转,“刘彧登基之前,也是这样的形象,就是登基之后判若两人,变得凶残暴虐。”
“这就是权利的力量,”朱元璋眯着眼道,“权利,是会彻底改变一个人。”
【公元471年,拓跋弘传位给五岁的儿子拓跋宏。】
【并上尊号太上皇帝。】
“这?”刘邦疑惑地看着神迹,“怎么皇帝做着不舒服?”
“非要做太上皇?”
要知道,太上皇可是个摆设,他当年就给了他爹这个尊号。
“陛下,”萧何小声提醒道,“这个是太上皇帝,不是太上皇……”
“有什么区别?”刘邦问道。
“要是一样也不至于说法不一样,”吕雉看了一眼刘邦道,“他儿子才五岁,五岁的天子肯定不能掌握朝政,那大权……”
“只能落在拓跋弘的手中,”刘邦思索道,“如果大权还在他的手中,那他为什么还要当太上皇帝?”
“直接当皇帝发号施令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