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北京保卫战
【十天后,也先率领精锐,带着朱祁镇仅用两天的时间攻破紫荆关,来到京城城下。】
【于谦没有采纳石亨防守的建议,直接打开九门,列阵迎敌。】
“要说防守也可以,”刘邦看着神迹说道,“瓦剌人再多不过几万,城中粮食充足,等勤王军到切了他的后路,直接给他们灭完。”
“早就有大臣给你建议让你迁都你非不迁,”赵构看着神迹恨铁不成钢地说道,“现在可好,逃也逃不了。”
“不止,”朱由检补充道,“还在他们出去后,关上城门,亲自督战,不给回去的机会,更可怕的是……”
于谦还下了两条命令。
一,临阵对敌时,有哪个将领不顾军队而退却的,斩杀哪个将领。
二,临阵对敌时,军队不顾将领而退却的,后队的士兵斩杀前队的士兵。
他们这一战,非胜即死。
想活命,那就听命冲。
【第二日,也先挟持着朱祁镇,要求于谦,石亨等将带着数万金帛接迎。】
“皇帝都给你送到城门口,看你要不要,”刘秀对着神迹说道,“也先真是打着一手好算盘。”
“这都到了城下,”杨坚开口道,“朱祁镇可要好好躲避,一个不小心,就意外身亡。”
“点名道姓于谦,石亨,对明军谁是将领倒是清楚,”李隆基看向神迹说道,“想一网打尽,人家又不是朱祁镇和王振,不傻。”
“朱祁镇到了城下,”赵构若有所思,朱祁钰的皇位,可比他难坐得多,他父皇和兄长可从没有回来过。
【于谦派出官员,晓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道理。】
“什么社稷为重,军为轻,帝王就是最重的,”朱元璋看到这句话就说道,“还有朕已经把这话给删除了,怎么还有人说,是不懂朕的意思?”
“用这话来说朕,”朱祁镇看着神迹里的于谦说道,“太宗恢复孟子的话,真是有利有弊……”
【见办法无法实行的也先趁着风雨进攻德胜门,被石亨的战败引诱至埋伏圈,大败。】
【不甘如此的也先转攻西直门,在孙镗率军的奋战和城上的火炮的轰击下,大败。】
“孙镗也不想奋战,可他有选择吗?”乾隆看着神迹笑道,“不过不得不说于谦这方法好,要不然在孙镗败定。”
一开始孙镗手持大刀,斩杀了多名瓦剌军,杀着杀着,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怎么瓦剌军越杀越多,攻势还越来越猛?
再这么下去,只能死。
一番思想挣扎后,他决定逃跑,这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他应该往哪里逃?
往外逃?
显然不合理,外面都是瓦剌军,他只会死得更快。
那往内逃?
理论上合理,可是守城的程信告诉他,有上面的命令,你不能进城。
没有办法的孙镗只能继续战斗……
【没办法的也先又改攻彰义门,被于谦埋伏的神铳手击退。】
【正在这时,朱祁钰派来的监军太监率数骑抢攻,明军陷入混乱。】
【见此情景的瓦剌军立刻反击,一路追至德胜门。】
“就出手这一次,还一次中伤,”扶苏看着神迹不解地问道,“他不是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于谦?”
“又是宦官,”刘协不禁说道,“宦官的坏处可真不小。”
“也要两个皇帝先后被抓?”司马炎有点惊讶地说道,“这下好了,光成对被抓的皇帝都有三对。”
“学什么不好,非要学唐朝宦官监军,”赵匡胤问朱祁钰道,“这群宦官除了抢功劳,没一点用。”
“专门帮倒忙……”赵顼接着说道,“瓦剌攻进去掳走你,那是真不亏。”
“送上来的机会那能不要?”忽必烈催促也先道,“就是现在直接进去把这皇帝给抓了。”
“还以为你真的什么事都不管,”朱元璋黑着脸,“你这管了还不如不管。”
【眼见门要被攻破,百姓登上房顶,扔砖头砸向瓦剌军。】
【这时候,于谦派来的援军赶到,瓦剌大败。】
【也先见明军援军即将到达,他打又打不通,害怕后路被堵的他率领一部人马,挟持着朱祁镇向着紫荆关撤退。】
“又是于谦,”扶苏点了点头,“看来他真的没有看错人,说击退就击退,这样的臣子可要好好用。”
“真贴心,你要是不把他带走,可就有人把他带走,”杨坚看到这,马上说道。
“带走好,”赵构点了点头,不过带走没有直接死在路上好,只要朱祁镇死掉,朱祁钰就能坐稳天下。
“朕只不过离开一小段时间,”朱祁镇眯起眼睛道,“这皇位,就是朕的。”
【于谦马上抓住机会,命石亨等人集中火炮轰击,瓦剌军死伤数万,吓得也先一路狂逃,两天就撤出紫荆关。】
【胜利后的朱祁钰论功行赏,于谦被授予少保封号。】
“北京保卫战没有于谦的力挽狂澜就没有定都北平的大明,”朱由检痛心疾首道,“做成这个样子,也就给了这么个封赏,还一堆不满的人说瓦剌都打到城下不该给封赏……”
瓦剌打到城下是朱祁钰的错?
是于谦的错?
你们不去指责王振反而指责于谦?
【次年,瓦剌再次挟持着朱祁镇到达大同,依旧没能从中获利,还发现大同守将想要夺回朱祁镇。】
“你这么想,朱祁钰知道吗?”刘邦直接问神迹道。
“朱祁钰也算是主持了一场战役,朱祁镇真要回来……”刘秀托着下巴道,“怎么说他也是当十余年皇帝的人,支持的不会比朱祁钰少,难办。”
“还夺什么夺,”杨坚意味深长地说道,“看看陈蒨是如何做的。”
“夺,”赵构很赞同他的这个行为,不过他也知道朱祁镇真被夺回来的话,这人以后就别想升官了。
“马上给朕夺回来,”朱元璋提高声音道,“中原皇帝留在瓦剌,成何体统。”
朱棣:赞同,实在不行,死了也行……
【这时,也先见到妥妥不花和阿剌知院遣使投降,也有了罢兵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