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清穿大福晋20
而她们妾室之间,因为心情太过于复杂,也并没有朝彼此下手,所以整个孕期,她们都显得很是安全平稳。
甚至生产的时候,福晋也没有动手脚,这个时候其实是最容易钻空子的,只需要收买产婆就可以做到,不管你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结果。
但是福晋都没有做,福晋来到她的院子里,看到院子里一片乱糟糟的,还帮忙指挥了,使得院子里恢复了井然有序,让她能够平安地生下了她的孩子。
反正在吴雅氏看来,福晋做得比大阿哥好多了。
对大阿哥她感觉很失望,却不敢埋怨,因为那是她们的爷,那是她们的天。
对福晋,吴雅氏心里却开始感激起来,要是没有福晋,她今天能不能生下孩子还两说呢!
所以吴雅氏决定,以后她再也不跟福晋对着干了,在后院她就站在福晋这一边了,坚决维护福晋的一切决策。
虽然福晋可能并不需要她一个小小的庶福晋的帮助和效忠,但是她作为一个庶福晋,是什么都比不上福晋的,她所能够付出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正已经进入了香甜的梦乡的佩瑜可不知道,她已经收获了一个妾室的忠心。
吴雅氏的生产,像是打开了一个开关一样,后院的另外三个跟吴雅氏的怀孕时间差不多的妾室,也陆陆续续地生了孩子。
“大阿哥,福晋,关庶福晋平安生下了五格格!”春桃恭敬地说道。
“大阿哥,福晋,钱格格平安生下了六格格!”春桃恭敬地说道。
“大阿哥,福晋,阮格格平安生下了七格格!”春桃恭敬地说道。
好巧!
每次春桃来禀报后院妾室的生产情况的时候,大阿哥恰巧都在正院,可能是最近皇长孙的梦想破灭了,大阿哥就再也没有想过生皇长孙的事情了,所以来正院也没有压力,也没有给佩瑜压力了,就经常来正院坐坐,跟几个女儿相处一下。
因此,每次春桃来禀报后院妾室生孩子的情况的时候,大阿哥都在,所以就被一起禀报了。
佩瑜对于春桃的消息很是淡定,佩瑜的四个丫鬟也很是淡定,因为都早有预料了。
大阿哥则不一样。
听到关庶福晋生个格格,大阿哥神色平平。
听到钱格格生了个格格,大阿哥皱眉头了。
听到阮格格生了个格格,大阿哥心里不爽极了。
大阿哥心里纳闷极了,如今他已经有了七个孩子了,但是为什么全部都是格格?
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
大阿哥想不通,怎么生了这么多孩子,居然没有一个阿哥?
这也太奇怪了吧!
之前福晋接连生了三个格格的时候,他在心里还在怪福晋没有用,就只会生格格。
可是现在后院的妾室也是这么没有用,也生的都是格格!
大阿哥现在想到他已经有的七个格格,心里就有点担忧了,现在后院怀孕的妾室还有三个,过两个月也要生了,希望到时候生的是小阿哥吧!
现在大阿哥已经没有想着什么皇长孙不皇长孙的了,他就在想,他什么时候能够有阿哥?
佩瑜不知道的是,她轻而易举地就治好了大阿哥想生皇长孙的毛病了,现在大阿哥心心念念的不是想生皇长孙了,是想生阿哥了。
在四个妾室都已经生了孩子之后,佩瑜那天例行去给惠妃娘娘请安,却发现惠妃娘娘的心情不是很好。
但是她们都在忙着吃早膳,所谓食不言寝不语,佩瑜也就没有问惠妃娘娘出了什么事了,如果可以对她说的,她迟早会知道的。
说起来,惠妃娘娘自从知道了佩瑜对大阿哥只有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了对大阿哥的掏心掏肺之后,对佩瑜反而没有像以前对原主那么差了,虽然她对原主所谓的差就是给她压力生皇长孙以及赐妾室给大阿哥。
惠妃娘娘跟大阿哥一样,也知道自己的儿子生皇长孙的希望渺茫,所以也就不太抱希望了,何况她也不想再逼儿媳妇,到时候导致儿媳妇跟儿子更加离心就不好了。
所以佩瑜自从穿越过来之后,由于她自己的骚操作,就是给大阿哥用了生女丸,又停了妾室的避子汤,再在惠妃娘娘面前表示出她的贤惠,成功地使得她在惠妃娘娘面前十分地好过。
所以她每天也乐得去给惠妃娘娘请安,每天锻炼一下身体,运动运动,然后去惠妃娘娘处打卡,再蹭一顿早膳,何乐而不为呢?
往日惠妃的心情都还好,但是今天心情明显不佳啊!
惠妃娘娘的心情不佳,完全没有影响到佩瑜,她还是把肚子吃得饱饱的,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惠妃娘娘看到佩瑜的行为,又是一阵心塞。
等吃完了早膳,两人喝着茶水的时候,惠妃娘娘终于开口说话了:“佩瑜啊,我想了一下,你们爷的后院,如今已经有了七个孩子了,但是为什么都是格格呢?”
惠妃娘娘问这句话,不是表示对佩瑜的怀疑,而是自己怀疑人生,她知道儿媳妇再厉害也不能把女儿变儿子啊,何况儿媳妇自己就生了三个女儿。
“额娘,这生儿生女都是天注定的,我们自己是决定不了的,所以不管我们生了什么,我们都应该接受现实。”佩瑜耿直地说道。
惠妃又心塞了一下,难道她不知道吗?就不会安慰她一下吗?
况且虽然七个格格都是她的孙女,是她的血脉,但是什么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啊!现在孙女太多了,她多么希望能给她来个孙子!
她也不奢求什么皇长孙了,能给她来个孙子就行了,儿子一直生女儿,她看着闹心啊!
不得不说,惠妃娘娘和大阿哥不愧是亲母子,想法真是神同步了!
佩瑜看着惠妃娘娘烦躁的模样,在心里偷笑,哈哈,让你以前老是催原主生皇长孙,现在没有功夫想皇长孙的事情了吧?
还是她聪明,略施小计就改变了他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