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可怜的小老头
现在李渊沉浸在天家兄弟相残的悲痛中,久久走不出来,更是无心于朝政。
朝政都是太子在处置。
李复交代好老赵事情之后便匆匆换衣服要进宫去看李渊。
李世民被封太子的那天她不在,因此,宫中的大场面他也没见过,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那是好日子,对于李渊来说,就不一样了。
为了这个位子,兄弟相残,他这个皇帝,也没有多余的选择了,太子,只能是他的二郎了。
李渊依旧住在太极宫中,李复来到太极宫中,刚进宫殿,便闻到了一股酒味儿。
大白天的,李渊在太极宫中饮酒,可以想得到的是,他现在,已经开始不理朝政了。
“陛下,小侄来看您了。”李复上前,轻声说道。
李渊已经喝得有些微醺了,看到李复进来,招了招手。
“是你啊,来,过来坐,咱们坐下说说话。”李渊说道。
他现在不是很待见李世民,但是对于别的子侄,他依旧亲近。
内侍拿来软垫,垫在了李复身前,李复也没有拘谨,随意的坐在了李渊的身侧。
“陛下,还是少饮一些吧。”李复见李渊又端起了酒樽,忍不住出言劝道。
李渊无奈的摆了摆手。
“无碍,无碍,如今朝中的事情,朕已经很少管了,有太子在,无妨的。”
这话虽然说的轻松,但是谁都能听得出这当中的无奈。
现在李世民大权独揽,他这个皇帝,是否主持朝政,已经不重要了。
李渊也没有那个心思在政事上再去劳心劳神了。
没用。
“你这次去晋阳,见过家中的族老了?”李渊问道。
李复点点头:“都已经见过了,这次回来,带了一些人来长安,族老们说,那些都是当年跟随在我父亲身边的人,现在既然我已经拜祭过父亲,那么他们自然也应当随我回长安,往后也能帮上我。”
李渊喝下一大口酒水。
“那就挺好的,以前跟在你父亲身边的人,都在晋阳那边呢,原本有的人已经上了年岁了,族中便将他们遣散回老家养老去了。”李渊说道:“后来真在泾阳县找到你,觉得你面熟,便去信到晋阳去,让晋阳那边的人,把他们都找回来。
毕竟当年如果是你的父亲将你们母子二人安排在那边庄子上,他身边应该会有人知道这件事,找到他们,就能更准确的确认你的身份。”
跟李复聊天的时候,李渊的脸上,罕见的少了几分愁容。
“现在那些人都跟在你身边,正好,能够多帮帮你,这些年,你的日子过的也不容易。”李渊说道。
“多谢陛下。”李复拱手道谢。
李渊是真心为了自己着想,也着实是帮了自己不少忙。
李渊摆了摆手:“往后啊,好好过日子,长安城这边的事情,你也都知道了吧,你错过了封太子的大典。”
“小侄都知道了。”李复说道。
“那,你是怎么看的呢?”李渊问道:“最近朕心中烦闷啊,一直都在思索,是不是朕的心软,才导致了如今的局面,说起来,是朕害了大郎和四郎。”
“陛下,自古大位更迭,一帆风顺者,甚少。”李复说道:“得天下之后,立长还是立贤,自古都是个难题,大堂兄跟随在陛下身边,处理朝政,中规中矩,也并无过错,只是在旁人看来,功劳比不过二堂兄那般耀眼罢了。
一个在政事没有犯过错误的太子,陛下又怎么好废掉呢?”
李建成没有错,只是李世民太强了。
“是啊,建成毕竟是嫡长子,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跟在朕的身边,也是出了力气的。”李渊感慨说道:“朕心中着实为难啊,只是,朕的这份为难,最终害的大郎和四郎如此下场,若是当初早立二郎为太子,今日一切,说不定就不一样了呢。”
“陛下,人非圣人,没办法准确的知道未来的事情。”李复说道:“这不是陛下的错,陛下无须为此而太过自责,您与皇后所出的子女,每一个都那么优秀,当优秀的人聚在一起,而这个位置就只有一个的时候,任谁都无法平衡这当中的关系的。
若是陛下早立二堂兄为太子,那是否还会有人说,大唐定鼎中原,怎么不尊周礼,立嫡长子为继承人呢?
难道陛下就能确定,大堂兄不会被这些言论所挑拨,心中不忿吗?”
“所以说啊,怎么样都是难字当头,陛下无错。”
李复尽心竭力的在开导眼前的李渊。
他这次再见李渊,切身的感受到了李渊的状态,比以往差多了。
在事情发生之前,李渊还是个精神奕奕的小老头,头发还没有全白呢。
这段日子下来,李渊精神萎靡,如今坐在这殿中,不理政事,整日喝酒,醉醺醺的,看上去老态龙钟,一点往日雄主的样子都看不见了。
裴寂也曾试图劝说李渊重振精神,好好处理朝堂的事情,毕竟裴寂也说过,现在他还是皇帝,天下还是李家的天下。
过去的事情,无须如此日日为此伤神。
但是李渊这人,心软又重感情,诸多儿女,最疼爱的孩子,就剩下一个老二了,还是老二动的手,这让他无法释怀。
李渊抬起头来,一双浑浊的双眼蒙着一层水雾,他看着李复。
“朕当真没错吗?”
“陛下没错。”李复认真的看着李渊回应道。
儿子太过于优秀,放在寻常人家,这是好事,但是放在皇家,就不是好事了,即便李渊是皇帝,他也没办法去解开这个死结。
谁当太子,剩下的人都不会甘心。
“将人都留在长安城,是互相残杀的局面,若是将人撵到别出去,往后陛下不在了,那就是更大规模的战争了。”李复说道:“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
不论是那颗心占据了上风,在之前那等局面之下,都不可能相互之间相安无事的。
李复亲身参与到其中,才体会到了其中的无奈。
这根本就不是史书两三笔就能记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