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秦王东征(1)——金戈铁马战中原
一切准备就绪,且经过一番精心筹划,以及长期的战前部署。武德三年(620年)七月,秦王李世民亲率十万唐军,正式领兵东征,大举进攻洛阳,长刀所向,群雄胆寒。决定唐王朝统一大业的“洛阳之战”,正式掀开了战幕!
能够看出,李世民对于拿下洛阳城,可谓信心十足,志在必得。因为秦琼、程咬金、罗士信、尉迟敬德等人的加入,一时间,唐军阵营中,猛将如云;再加上,不久之前,唐朝刚刚取得了“河东大捷”,消灭了刘武周、宋金刚,士气大振。所以,唐军上下,充满了一股“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兵锋直指洛阳。
然而,王世充虽然此时已是日薄西山,内部腐朽不堪。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王世充毕竟在洛阳经营多年,占据河南,实力依旧不容小觑。更何况,洛阳固若金汤,易守难攻。面对唐军的大兵压境,王世充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打算凭借洛阳的地利优势,与唐军死磕。如此一来,洛阳城下,必将会发生一场空前的激战。
那么,唐、郑两军,是如何在洛阳城下展开较量?李世民又是怎样使出浑身解数,对洛阳展开攻势?在进攻洛阳的过程中,两军阵前,究竟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金戈铁马与沙场博弈?
唐军在李世民的率领下,东出潼关,向洛阳挺进,对王世充的郑政权发起攻击。东征洛阳,标志着李唐王朝进入了战略进攻阶段,迈出了统一天下的重要一步。先前唐朝的统一战争,无论是与薛举、薛仁杲父子,还是与刘武周、宋金刚的战争,都是各地群雄主动侵犯唐朝,唐朝被迫防御,从而险中求胜。
但是,这次不一样,唐朝主动进攻王世充政权,兵临洛阳城下,揭开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所以,此番东征,李世民和十万唐军将士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攻取洛阳,统一中原。
实事求是地说,洛阳之战,是十年唐初统一战争中,唐朝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战。这场战争,从武德三年(620年)七月一直打到武德四年(621年)五月,持续了整整十个月,旷日持久。李世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一度无计可施,顿兵于坚城之下,最终,兵行险招,才把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强敌,一网打尽。
若要了解洛阳之战的前前后后,还得从李世民率军东出潼关,向洛阳进发的浩荡征程说起。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唐高祖李渊下诏,委任秦王李世民为东征主帅,统领唐军诸将(七总管二十五将军),总计近十万唐军精锐,东出潼关,对洛阳展开征伐。于是,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从长安开拔,兵出潼关,向洛阳进军。
当时,从关中深入河南腹地,千里行军,路途遥远。好在,唐朝在潼关以东,拥有两个重要的军事据点:熊州、穀州。与此同时,十万李唐东征大军,以渭水、黄河作为主要补给线,并在虞、苪、鼎、陕、虢、函六州,设置水陆粮道枢纽,保障大军粮草,确保东征无后勤之忧。所以,李世民率领大军出关后,在熊、穀二州守军的配合下,主力行军速度非常快,迅速抵达至洛阳以西的新安,犹如一把利剑,直插河南心脏地带。
唐军直抵新安,逐渐逼近洛阳,局势变得异常紧张。王世充深感大事不妙,看来这次,唐军是有备而来,不是简简单单地打下几座城池,而是要攻取洛阳,问鼎中原。所以,为了抵御唐军,王世充作了详细的部署。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王世充调集诸军,分兵把守洛阳及其周边地区。
首先,王世充派出了本家骨肉,几乎出动了所有的王家子弟。例如,王世充派遣魏王王弘烈,镇守襄阳;荆王王行本镇守虎牢关;宋王王泰镇守怀州;齐王王世恽检校洛阳南城;楚王王世伟把守洛阳宝城;太子王玄应守卫洛阳东城;汉王王玄恕镇守含嘉城;鲁王王道徇镇守曜仪城。
然后,王世充亲率战兵,以及左辅大将军杨公卿所辖左龙骧二十八府骑兵、右游击大将军郭善才其部内军二十八府步兵、左游击大将军跋野纲麾下外军二十八府步兵,总计三万兵马,作为抵挡唐军的生力军。
唐、郑两军,已然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李世民率领唐军,一步步向洛阳推进;而王世充也在调集各路兵马,准备和唐军开战。很快,洛阳之战的第一场战役打响了。可是,令王世充没有想到,李世民一出手,便非同凡响,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把王世充一仗打得找不着北。
在李世民进军洛阳途中,他已经命令麾下大将罗士信,率领前锋兵马,围攻慈涧。李世民东征洛阳之前,武德三年(620年)四月,罗士信曾率军围攻过慈涧。那一次,王世充委派太子王玄应,救援慈涧。没有想到,在作战之中,王玄应被罗士信一枪刺于马下,仅以身免,险些丢了性命。
这一次,罗士信再度兵围慈涧,王世充决定亲自出马,率领三万兵马,前来救援慈涧,抵御唐军。王世充来了,李世民随即也到了。七月二十八日,李世民亲率一支轻骑,来到慈涧,侦察前方敌情。
前文不止一次提过,李世民打仗有一个特点:身先士卒。每次大战,战前,李世民总是带着少数亲卫,前往一线,打探军情。正因如此,才让李世民在战场上数次遇险,甚至命悬一线。
所以,李世民此次前往慈涧,所带领的这支轻骑,人数估计还不超过一千人,区区数百骑兵。结果,李世民亲率数百唐军轻骑,刚到慈涧,便与王世充的三万郑军,迎面碰上。一场激战,不可避免。
若是换成其他人,早就吓得落荒而逃了。可是,李世民毕竟是李世民,连薛仁杲、刘武周、宋金刚那样的枭雄,都不是他的对手,区区三万郑军,李世民根本没有放在眼里。狭路相逢勇者胜,李世民临危不惧,以数百轻骑,挑战王世充的三万精兵。《旧唐书·太宗本纪》中,详细记载了这场兵力悬殊的慈涧遭遇战:
七月,总率诸军攻王世充于洛邑,师次谷州。世充率精兵三万阵于慈涧,太宗以轻骑挑之。时众寡不敌,陷于重围,左右咸惧。太宗命左右先归,独留后殿。世充骁将单雄信数百骑夹道来逼,交抢竞进,太宗几为所败。太宗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获其大将燕颀。世充乃拔慈涧之镇归于东都。
起初,王世充还有些瞧不起李世民。在他看来,连威震天下的瓦岗军,都被自己打得全军覆没。李世民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娃娃,有什么可怕的!并且,王世充手下握有三万兵马,李世民仅仅带了数百轻骑,三万人打几百人,还不是跟玩似的。
因此,王世充率领三万郑军,向李世民的数百轻骑直扑而来。本来,李世民此次出来,是要侦察敌情,并不想和王世充过多纠缠。而且,李世民也清楚,王世充有三万人马,仅凭自己的几百骑兵,根本不可能将对方消灭。所以,当务之急,对李世民而言,突围出去才是最重要的。
当时,三万郑军全部压上,李世民左右亲卫,都害怕得不行。唯独身为统帅的李世民,沉着冷静,不动声色,指挥麾下轻骑,进行反击突围。李世民命令大部人马先撤,自己则带着少数骑兵殿后,阻击郑军。
此刻,王世充手下的一员骁将单雄信(原瓦岗军大将),带领数百骑兵,夹道来攻。由于敌众我寡,李世民及身边亲兵,被郑军团团围住。关键时刻,李世民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百步穿杨的箭术。
只见,李世民抽出羽箭,左右开弓驰射,弓弦响处,箭无虚发,敌方兵将无不中箭坠马。同时,李世民一马当先,生擒了敌方的一员大将燕颀。王世充看到李世民这么不好对付,一时无计可施,只得率军从慈涧返回洛阳。看到郑军退去,李世民抓住机会,带领身边亲兵,成功全身而退。
虽然李世民冲出了郑军的重围,但是,这场遭遇战,他也打得十分艰苦。据史书记载,李世民突出重围,返回唐军大营的时候,整个人搞得十分狼狈,差一点被当作敌军细作,连大营都进不去:
世民还营,埃尘覆面,军不复识,欲拒之,世民免胄自言,乃得入。 (《资治通鉴》)
因为战况激烈,等李世民突围还营时,全身上下风尘仆仆,脸上布满尘土、鲜血。所以,驻守大营的唐军士兵,不知道这是李世民,拒绝让他进入。没办法,李世民只得解下盔甲,众军一看,竟是秦王,立即打开营门,李世民才得以回营。
经过在慈涧的一番激战,李世民以数百轻骑,击退了王世充三万郑军,突出重围。王世充被迫返回洛阳,婴城固守。随后,李世民亲统五万唐军步骑主力,挥师进军慈涧,向洛阳外围逼近。
慈涧首战告捷,击退王世充三万郑军,并没有让李世民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慈涧一役,其实就是一场局部战斗,连战役都算不上。尽管王世充引兵退去,但主力并未遭遇重创,唐军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战果。
李世民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冷静地分析形势,洛阳城防坚固,易守难攻,且王世充经营多年,兵力雄厚。所以,唐军不能贸然强攻洛阳,即使最后真的打下了洛阳,唐军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那样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李密和瓦岗军的悲剧,就是前车之鉴。
既然不能强攻,李世民该如何用兵呢?四个字:包围洛阳。针对洛阳复杂的敌情,李世民所采取的战术,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分兵截断王世充南北救援道路,对洛阳城形成包围态势。
在统领五万步骑,挺进慈涧之后,李世民立刻调兵遣将,开始排兵布阵。如何排兵布阵呢?李世民命令行军总管史万宝,率军自宜阳向南进据龙门;将军刘德威兵出太行山以东,围攻河内;怀州总管黄君汉从河阴发兵,进攻回洛城;上谷公王君廓进攻洛口,截断王世充的粮食补给线。至于李世民本人,亲率唐军主力,驻兵于北邙山,连营以逼之。
这样一来,李世民部署唐军,对洛阳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口袋阵”,重兵包围洛阳,对洛阳外围的城镇、州县,逐步进行蚕食。果然,李世民的这种蚕食策略,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郡县,纷纷望风而降,归附唐军。洛阳下辖洧州、邓州的行政长官、当地豪强,相继献城降唐:
黄河已南,莫不响应,城堡相次来降。 (《旧唐书·太宗本纪》)
看到唐军如此咄咄逼人,所向披靡,王世充不能再龟缩城中了,他决定主动出城,去会一会李世民。这个时候,王世充竟然异想天开,希望可以说动李世民撤军。武德三年(620年)八月,王世充倾巢而出,陈兵于青城宫,李世民此时也已经兵临洛阳。两军隔溪水对峙,王世充率先向对岸的李世民喊话,俨然一副地方军阀的口吻:
隋末丧乱,天下分崩,长安、洛阳,各有分地,世充唯愿自守,不敢西侵。计熊、谷二州,相去非远,若欲取之,岂非度内?既敦邻好,所以不然。王乃盛相侵轶,远入吾地,三崤之道,千里馈粮,以此出师,未见其可。 (《旧唐书·王世充传》)
王世充的本意,是希望李世民及早退兵,双方相安无事。可是,李世民此次挥师东征,对洛阳志在必得,目标很明确,不破洛阳誓不收兵,哪里会因为王世充的三言两语而引兵退去。所以,一听王世充这么说,李世民十分鄙夷,随即以一副君临天下,平定四海的王者口气,驳斥王世充:
四海之内,皆承正朔,唯公执迷,独阻声教。东都士庶,亟请王师,关中义勇,感恩致力。至尊重违众愿,有斯吊伐。若转祸来降,则富贵可保;如欲相抗,无假多言。 (《旧唐书·王世充传》)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王世充欲使唐军退兵的幻想,彻底破灭了。目前,唯有一战到底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于是,李世民、王世充各自鸣金收兵。双方厉兵秣马,不久的将来,洛阳城下,将会有一场腥风血雨的厮杀。
事实上,关于如何攻打洛阳,李世民早就心中有数。他的战术,总结起来,八个字可以概括——重兵合围,逐步蚕食。李世民兵临洛阳,却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集结优势兵力,包围洛阳。与此同时,李世民也在部署军队,扫清洛阳外围的军事据点。如此用兵的目的,就是要迫使王世充收缩战线,退守洛阳,将王世充活活困死在洛阳城中。
这样一来,唐军对洛阳外围的军事据点,开始实施定点清除,一步步压缩王世充的生存空间。当初,李世民挺进洛阳之时,布置了四路大军,对洛阳形成四面合围之势。现在,这四路唐军,坚决贯彻李世民的蚕食战术,相继对洛阳外围的军事据点与州镇,主动展开了攻势。
最先发起进攻的,是怀州总管黄君汉所部唐军。李世民定下围困洛阳的大计时,分派了四员大将,各领一路唐军,四面出击,攻略洛阳外围。黄君汉所部,正是四路大军中的其中一路。
黄君汉的作战任务,非常明确,自河阴出兵,袭取回洛城,从郑军手中夺下回洛城这一军事要塞。为何要攻打回洛城?李世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回洛城不仅是一处军事要塞,更重要的一点,此地还拥有一处粮食基地——“回洛仓”。洛阳附近粮仓众多,回洛仓便是其中之一。
占领回洛仓,不仅可以为唐军提供大量粮食补给,还能逐渐瓦解王世充的斗志,一箭双雕。所以,李世民将攻取回洛城的任务,交付给了大将黄君汉。事实证明,黄君汉没有让李世民失望,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武德三年(620年)八月,黄君汉派遣校尉张夜叉,率领一支水师精锐,突袭回洛城。驻守回洛城的郑军,没有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唐军顺利攻克了回洛城,并擒获敌将达奚善定。
攻克回洛城后,黄君汉依然没有掉以轻心。为了防止郑军随时反扑,黄君汉命令军队,毁坏了河阳以南的浮桥。之后,黄君汉率领所部唐军,返回驻地,一路攻关夺寨,连下城堡二十余所。
回洛城被唐军攻占,对王世充的打击是致命的。失去回洛城,也就意味着失去回洛仓,洛阳的粮食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无论如何,王世充也要夺回回洛城。不久,王世充命太子王玄应,带领大将杨公卿及所部骑兵,反攻回洛城。不料,唐军早有防备,王玄应等人攻城失利,只得在回洛城以西修筑月城,与唐军对峙。
至此,黄君汉率领所辖唐军,讨平了回洛城周边的大部地区,顺利攻克回洛城。夺取回洛城,为唐军在洛阳外围的军事行动,以及李世民制定的蚕食计划,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局面。在黄君汉夺取回洛城不久,其余三路唐军部队,也相继取得了不同的军事胜利,渐渐迫使王世充收缩防线。
八月下旬,负责带兵围攻河内的唐将刘德威,挥军直取怀州,一举袭破怀州城郭。同时,刘德威又乘胜出击,一路横扫,连克周边数座城堡。九月,行军总管史万宝率领部众,进军甘泉宫,势如破竹。
看到三路大军连战连捷,李世民很是满意。此时正是大军得胜,士气旺盛之际,李世民当即决定,趁热打铁,扩大战果,彻底击垮王世充在洛阳外围的精锐军力。故而,李世民派遣右武卫将军王君廓,率军进攻轘辕。
王君廓其人,早年曾经落草为寇,后加入瓦岗军,归顺唐朝后,封为上柱国,迁右武卫将军,进爵彭国公,在李世民帐下为将。所以,在唐军诸将中,王君廓算是一员能征惯战的沙场宿将。
此次,奉李世民之命,王君廓领兵攻打轘辕。不出所料,王君廓没有费什么力气,轻松攻下了轘辕。王世充当然不甘失败,马上命手下大将魏隐等人,率军攻击王君廓所部。王君廓不愧是一员良将,他看得出来,郑军来势汹汹,如果与其硬拼,必然伤亡巨大。于是,王君廓避敌锋芒,诱敌深入。
在和魏隐交锋之后,没过几个回合,王君廓佯装败走,在半路设下埋伏,引诱郑军进入包围圈。魏隐不知有诈,以为唐军真的败退,便下令追击。如此一来,郑军不知不觉进入了王君廓布下的“口袋”。
当郑军全部进入包围圈后,王君廓一声令下,唐军伏兵四起,同时出击合围,将郑军杀得大败亏输,斩获颇多,一战大破郑军精锐。击败郑军后,王君廓乘胜出兵,一路向东攻击进军,打下了不少城池,直至攻到管城,才率军返回。
其实,这次伏击王世充郑军,不是王君廓的战场首秀。之前,王世充派将领郭士衡、许罗汉攻掠唐境,王君廓率军反击,以少胜多,将敌军击退。此番,王君廓再次以寡击众,巧妙设伏,斩杀郑军无数。因此,对于王君廓的赫赫战功,唐高祖李渊特意颁布诏书,予以表彰:
卿以十三人破贼一万,自古以少制众,未之有也。 (《资治通鉴》)
至此,李世民布置的四路大军,相继完成了各自的作战任务。洛阳外围大部分的军事据点,被唐军逐一拔除。在唐军的雷霆攻势之下,原本占据河南之地的王世充郑政权,其势力范围,迅速缩小到仅剩洛阳一隅。雄踞中原的王世充政权,此时犹如孤岛一座,被近十万李唐大军团团包围。
可以说,李世民精心制定的蚕食之计,这个时候,取得了初步成效。当时,洛阳外围的一些重要据点,都被唐军攻占。这样的惊人战绩,深深刺激了洛阳周边的许多州县、军镇长官,他们也在为自己的后路打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唐军拿下洛阳,只是时间问题,跟着王世充只有死路一条。
因此,在唐军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的同时,洛阳周边又有不少州县,纷纷脱离王世充阵营,归降唐军。譬如,武德三年(620年)九月,王世充手下的显州总管田瓒,带领治下二十五州部曲,向唐军归诚。自此,王世充控制下的襄阳一带,与洛阳方面音信断绝,无形之中,脱离了王世充的统治,“自是襄阳声问与世充绝”,成为了一块“飞地”。
同月,即王君廓设伏大破郑军不久,王世充政权的尉州刺史时德睿,率领所部杞、夏、陈、随、许、颍、尉七州,归降李唐。对于前来归顺的七州部众,李世民的安置,还是十分得当的,“以便宜命州县官并依世充所署,无所变易”。并且,李世民将尉州更名为南汴州。于是,河南众多州县,纷纷归附唐朝。
伴随着洛阳外围的军事据点,一个又一个被唐军攻占、扫平,河南地区的州县、城镇,相继归降唐军。王世充所面临的军事形势,显然异常严峻,河南各地不是失守,便是投降,唐军则大兵压境,步步紧逼。此时的王世充,困守洛阳危城,苦苦支撑,随时都有可能被唐军攻破洛阳。
相比之下,唐军的形势,则甚是明朗。在李世民稳扎稳打,步步蚕食的战术指挥下,各路唐军连战连捷,四处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取得了骄人的战绩。直到此时,唐军基本完成了扫平洛阳外围的军事行动,对洛阳形成了合围之势,随时能够挥动大军,向洛阳城展开大规模进攻。
所谓好事成双。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一步步逼近洛阳,即将正式发起进攻。在这之前,唐军又迎来了两场振奋军心的胜利。这两场胜利,对于唐军攻打洛阳,无疑是巨大的神助。同时,也让王世充的处境,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首先,来看一下第一场胜利——千金堡之战。这场战役,发生于武德三年(620年)十月,正是唐军大举进攻洛阳的前期。为唐军打赢这场仗的主将,正是唐军中鼎鼎有名的少年勇将:罗士信。
这个时候的罗士信,不过才二十一岁,年轻气盛。在以往的印象中,罗士信一直是一位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少年英雄。然而,此次的千金堡之战,却发掘出了一个智勇双全的罗士信。
前文说过,武德二年(619年)七月,罗士信脱离王世充的监视,率部归附唐朝,官拜陕州道行军总管,正式成为唐军的一员战将,并直属秦王李世民麾下。自从归唐以来,罗士信赤胆忠心,为唐王朝驰骋沙场,立下无数战功。比如,在率军围攻慈涧时,罗士信曾经差点取了郑国太子王玄应的性命。
事实证明,罗士信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如果仅仅是武艺高强,骁勇善战,那样只能是一介武夫,不足道哉。根据史籍记载,罗士信不但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更重要的是,他还体恤部下,与士卒同甘共苦,使得所部上下对他十分信服:
士信行则先锋,反则殿,有所获,悉散戏下有功者,或脱衣解马赐之,士以故用命。然持法严,至亲旧无少贷,其下亦不甚附。 (《新唐书·罗士信传》)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罗士信每次带兵打仗,都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撤军的时候,也是他亲自留下殿后。除了作战英勇,打起仗来不要命以外,罗士信与手下的众将士,关系也是处得十分融洽,犹如手足兄弟一样。
罗士信体恤部下,爱兵如子,与麾下将士荣辱与共。每次外出征战,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战利品,罗士信分文不取,全部赏赐给部下;甚至有的时候,他还“脱衣解马”厚赏将士。正是因为罗士信的这种作风,所部上上下下,都对他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为他卖命效死,正所谓将士用命。
自从归顺唐朝,加入唐军以来,罗士信虽然所向无敌,战功卓著。但是,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还是攻打洛阳期间的智取千金堡之战。智取千金堡,是罗士信军事生涯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军事史上避实击虚的经典战例。
武德三年(620年)十月十五日,罗士信统领所部兵马,长驱直入,一举袭破硖石堡。然后,罗士信兵锋横扫,直指千金堡,大军围困。驻兵此地的王世充守军、守将,婴城固守,紧闭城门,打算和唐军长期对抗。
当罗士信率军抵达千金堡城下时,发现戒备森严,要摆开阵势大战一场。不仅如此,城上的郑军,反而对罗士信恶语相向,破口大骂。罗士信血气方刚,自然是勃然大怒,火冒三丈,决定攻下千金堡。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罗士信就是一个冲动易怒,有勇无谋的莽夫。长年累月刀口舔血的战争岁月,让罗士信学会用智谋打仗。此番攻打千金堡,罗士信巧用疑兵之计,诱使郑军出城,将其消灭在城外。
那么,罗士信是如何施展疑兵之计?他很聪明,从军中挑选了一百余名精锐,假扮成逃奔的难民。为了演得逼真一些,这百十来号人,怀中又抱着数十名婴儿。也不知道,罗士信从何处弄来这么多婴儿,估计是随军家属。总之,这一百多人抱着孩子,大摇大摆地涌至千金堡城下。
到了千金堡,城上的敌军听到有婴儿啼哭,往下一看,乌泱泱一群人,又听见队伍里有人喊:“从东都来归罗总管。”于是,郑军判断,这是从洛阳而来的难民。紧接着,底下的这帮人,又假意装作走错了地方,大声叫嚷道:“此千金堡也,吾属误矣。”然后,佯装四散奔逃的样子。
这样的操作,使得城上的郑军更加坚信,罗士信已经引兵退去,底下不过是一群流亡的难民。出于稳定局势的需要,守军决定,必须要杀尽这群所谓的“难民”。在毫无戒备之下,千金堡守军打开城门,倾巢而出,准备杀掉那帮流窜的“难民”。孰不知,他们正一步步掉进圈套。
郑军出城追击,正是罗士信所希望看到的。此时,罗士信早就在城外的道路两侧,布下伏兵,只等郑军一来,四面奔袭,彻底击杀。果然,郑军刚刚出城,事先埋伏好的唐军步骑,一拥而上,从四面八方掩杀出来。一战过后,近万郑军几乎被斩杀、屠灭殆尽。这之后,唐军乘胜夺取城门,一举突入城内,千金堡被唐军攻克:
及大军至洛阳,士信以兵围世充千金堡。中有大骂之者,士信怒,夜遣百余人将婴儿数十至于堡下,诈言“从东都来投罗总管”。因令婴儿啼噪,既而佯惊曰:“此千金堡,吾辈错矣!”忽然而去。堡中谓是东都逃人,遽出兵追之。士信伏兵于路,俟其开门,奋击大破之,杀无遗类。 (《旧唐书·罗士信传》)
智取千金堡之战,罗士信略施小计,巧设疑兵,不仅成功夺取了千金堡,更顺带手消灭了数千郑军,沉重打击了王世充的军心士气。应该说,千金堡之战,是唐军即将发起洛阳攻坚战之前,取得的一场意义重大的军事胜利。
事实上,在千金堡之战一个月以前,唐军在李世民的指挥下,便已经取得了一场胜利,这就是——北邙之战。如果说,千金堡之战,是唐军精心策划的一场伏击战;那么,北邙之战,则是一场始料未及的遭遇战。而且,这场遭遇战,差点让李世民丢了性命,可见此战的凶险性。
不过,李世民往往能够创造奇迹。即使是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这位大唐不世出的战神,硬是将一场兵力悬殊,生死一线的遭遇战,打成了一场逆袭的反击战。此次北邙之战,李世民不仅成功化险为夷,同时还取得了巨大的战果,打得王世充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几乎全军覆没。
众所周知,李世民戎马半生,历险无数,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譬如,上一次的慈涧之战,李世民差一点便死于乱军之中,幸亏凭借自己精湛的射术与武艺,才杀出重围。所以,这一次的北邙之战,也是李世民军事生涯中最为惊险的一次,可谓九死一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
武德三年(620年)九月二十一日,这一天,李世民亲率五百骑兵,来到北邙山前方战地,登上北魏宣武帝陵,勘察敌情。魏宣武帝陵,是一个典型的制高点,有利于居高临下,实地观察敌营情况。
可是,李世民毕竟身边只有五百骑兵,人马并不是很多。所以,等李世民一行人登上魏宣武帝陵,洛阳方向的探子,得到消息,立刻汇报给了王世充。王世充一听,大喜过望,上次和李世民狭路相逢,自己一时没有防备,让李世民逃了出去。如今,李世民主动送上门来,王世充岂能放过?
所以,得到消息后,王世充点齐兵马,亲率万余步骑精兵,气势汹汹地从洛阳出发,直扑北邙魏宣武帝陵而来,将李世民和他的五百骑兵,团团围住。王世充是豁出去了,这次一定要生擒或杀死李世民。只要李世民发生意外,十万唐军势必群龙无首。到时候,王世充调集大军反攻,绝对能够击溃唐军。
危险正在悄然逼近,李世民命悬一线。一万对五百,王世充显然志在必得,要置李世民于死地。此时此刻,李世民和五百唐军骑兵,深陷王世充一万精兵的铁壁合围,危在旦夕。那么,李世民会如何杀出重围呢?
王世充率军杀奔至北邙山后,两军立即互相展开激战。五百唐军骑兵,奋力厮杀,向王世充的包围圈,发起反击,拼命保护着秦王李世民,杀出重围。与此同时,王世充的万余兵马,表现得也是十分英勇。他们知道,只要取了李世民的性命,就能事半功倍,所以,一万郑军,亦在玩命地冲杀。
当时,郑军的先锋大将,不是别人,正是赫赫有名的瓦岗骁将——单雄信。先前,慈涧之战的时候,单雄信曾经率领军队,围攻过李世民。现在,他又会他在战场相遇,真是冤家路窄。
单雄信到底是一员骁将,只见他手持长槊,策马自高而下,直奔李世民杀了过来。要知道,在瓦岗军时,单雄信便是数一数二的虎将,与秦琼、程咬金、李世勣、罗士信这些瓦岗名将齐名,绝不是浪得虚名。
李世民虽然武艺高强,英勇盖世,但是毕竟事发突然,一时没有防备,来不及做不出反应。估计当时,李世民连拔剑都来不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单雄信的槊尖慢慢刺向自己。眼看李世民就要殒命当场,关键时刻,唐军中的一员大将,挺身而出,救了李世民一命,谁呢?猛将尉迟敬德。
前文说过,介休决战,李世民率军击溃宋金刚主力,尉迟敬德收拢残兵,占据介休,困兽犹斗。最后,李世民经过轮番劝降,使得尉迟敬德将介休、永安二城,献于唐朝,率部投唐。尉迟敬德降唐后,李世民将他视为心腹爱将,继续由他统领八千旧部。此次东征洛阳,刚刚归顺唐朝,尺寸之功未立的尉迟敬德,自然也随军出征。
可是,就在东征洛阳期间,唐军内部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变故。原来,当年的九月份,与尉迟敬德一起投唐的降将寻相,以及一些刘武周旧部,突然集体叛逃,在军中引起不小的骚动。
很快,唐军诸将瞬间把怀疑的目光,投到了尉迟敬德身上。于是,唐军将领一合计,先下手为强,私自将尉迟敬德关押在军中。然后,屈突通、殷开山等一群开国大将,纷纷建议李世民,杀掉尉迟敬德,杜绝隐患。
万幸的是,李世民其人,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用人不疑,力排众议,顶着全军的压力,义释尉迟敬德,从刀口之下救了尉迟敬德一命。而且,自此之后,李世民对他,更是无比的倚仗、信任,无所猜忌。
老实讲,李世民的这种个人魅力,彻底感化了尉迟敬德。在他看来,能效忠这样的主公,就算死了,也值了。所以,自从那件事后,尉迟敬德一直在寻找机会,想要报答秦王的不杀之恩。这次北邙打探敌情,尉迟敬德也是紧跟李世民左右,偏偏就碰上了王世充的大军。尉迟敬德报答秦王的机会,也随之而来。
单雄信手持长槊,策马杀向李世民,槊尖马上就要刺穿李世民的身体。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挺身而出。当时,战况混乱,唐军将领都在各自为战,一时无法救援秦王。唯有尉迟敬德一人,远远望见单雄信冲向秦王,顿时怒发冲冠。他正想找个人好好发泄一下,结果单雄信出来当这个出头鸟,索性就拿这家伙练练手。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单雄信马上就要冲到李世民面前时,尉迟敬德突然大喝一声,挥舞着掌中一把大槊,跃马而来,从斜刺里杀出,横刺单雄信于马下。单雄信被尉迟敬德一槊刺倒,受伤坠马。
由于单雄信所穿甲胄比较坚硬,那一槊并未伤及性命,但也受了战伤。这位曾经横扫千军的瓦岗骁将,这个时候,也只能灰头土脸地落荒而逃。尉迟敬德凭借出众武艺,成功解救出了秦王李世民。
关于尉迟敬德刺倒单雄信,解救李世民一事,民间评书演义、戏曲作品,每每言及于此,总是喜欢大书特书,——“枣园夺槊,单鞭救主”。讲的都是这件事,以此说明尉迟敬德的勇武绝伦,忠心护主。
再来看,尉迟敬德杀退单雄信,救出李世民后,骑在马上,以身庇护,掩护着李世民,边打边撤,且战且退。尉迟敬德舍生忘死,加上李世民武艺高强,在二人的共同合力之下,很快杀出重围,跳出了王世充的合围。
突出重围之后,李世民也缓过神来。刚才是自己兵力太少,才被王世充重兵包围。可是现在,自己已经顺利脱险,当然不能错过这个绝佳战机,眼下,应该趁机整合外围兵力,对王世充的一万兵马,予以痛击。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李世民立即拍板,对山上的王世充大军,发起反攻。既然要痛击敌军,就要使出“杀手锏”。这个“杀手锏”,便是李世民手上的一张王牌,一支骁勇善战,所向无敌的亲兵劲旅——“玄甲军”。
上一章节介绍过,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专门从唐军部队中,挑选了数千精锐骑兵,经过认真操练,组建起了一支兵锋锐利,战力强悍的特种部队——“玄甲军”。玄甲军组建之后,李世民将这数千精锐,分成左、右两队,由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翟长孙四员大将,各领一部。
因此,李世民、尉迟敬德突出重围后,迅速集结了八千玄甲军骑兵,返身杀回北邙山高地,冲进敌阵,与王世充的一万兵马,展开激战。八千玄甲铁骑,对阵一万敌方精兵,也只有李世民有这种魄力。
双方一交战,王世充不由得大吃一惊,玄甲军战斗力的强悍,超乎他的想象。只见,八千玄甲军劲旅,犹如一股黑色旋风,在敌阵当中纵横驰骋,来去自如,竟然杀得一万郑军毫无还手之力,王世充逐渐落入下风。
不久,老将屈突通,率领唐军主力,及时赶来增援。看到援军赶到,李世民顿时信心倍增,立刻带领八千玄甲军,与屈突通主力合兵一处,夹击王世充。在李世民、屈突通的合力围击下,一万郑军土崩瓦解。
此战,王世充败得非常惨,惨到什么地步?根据史书记载,王世充仅以身免,只身逃回洛阳。唐军大获全胜,击破一万郑军,斩首三千余级,生擒敌将陈智略,并俘虏了敌方六千排槊兵。可以说,王世充带出洛阳围剿李世民的一万精兵,基本上全军覆没了,不是被唐军歼灭,就是成为了唐军的战俘:
辛巳,世民以五百骑行战地,登魏宣武陵。王世充帅步骑万馀猝至,围之。单雄信引槊直趋世民,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世充兵稍却,敬德翼世民出围。世民、敬德更帅骑兵还战,出入世充陈,往返无所碍。屈突通引大兵继至,世充兵大败,仅以身免。擒其冠军大将军陈智略,斩首千馀级,获排槊兵六千。 (《资治通鉴》)
此次北邙大胜,唐军凭借八千铁骑,打得王世充万余精兵全军覆没,尉迟敬德功不可没。若不是尉迟敬德及时出现,将单雄信刺于马下,恐怕,李世民早已丢了性命。还是尉迟敬德,拼命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李世民才能集结玄甲军,趁势反击,等待主力来援,一举大破郑军。可以说,这场战役的胜利,尉迟敬德是首功。
所以,李世民得胜回营,立即召开战后“总结大会”,论功行赏。当着众将的面,李世民大力表彰尉迟敬德,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比众人证公必叛,天诱我意,独保明之,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不仅如此,李世民命人抬出一箱金银,作为奖赏,馈赠给尉迟敬德。从此以后,李世民对尉迟敬德更是无比信任,视若左膀右臂。同样,尉迟敬德也是忠心耿耿,鞍前马后地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每次大战,皆是唐军的开路先锋。
特别值得提一下,尉迟敬德骁勇善战,武艺超群,在唐军诸将当中,都是排得上号的猛将。关于尉迟敬德出众的武艺,史书中均有记载。比如,《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中,便记载了尉迟敬德的一项绝活技能:
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
尉迟敬德天生悍勇,擅长使用马槊。并且,尉迟敬德还拥有一项绝技,名为“解避槊”。所谓“解避槊”,就是每次冲锋陷阵的时候,敌军长槊刺来,尉迟敬德总能轻松夺过对方长槊,还可以反刺敌将。
而且,尉迟敬德往往单骑冲入敌阵,被敌军团团包围,却无法伤及分毫。历次激战,乱军之中,尉迟敬德经常凭借一柄长槊,杀出重围,每每可以刺中敌方将领,驰骋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往返自如。
话说回来,北邙一战,王世充调集大军,本来打算来一场堂堂正正的“斩首行动”,希望杀死李世民,迫使唐军不战自败。不曾想,弄巧成拙,反被李世民打了个落花流水,损失万余精兵不说,甚至,连王世充自己都差点丧在战场上,仓皇逃回洛阳。对于王世充来说,这场北邙大战,是典型的赔本不赚吆喝的买卖。
可以讲,北邙、千金堡战役,是唐军拔除洛阳外围据点后所取得的两场重大胜利。王世充经历这两场大败,军力遭遇重创,士气大大受挫,其生存空间也在逐步缩小。而反观唐军方面,在取得这两场大胜之后,则进一步加紧了对洛阳的军事包围。战场的形势,正在向着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
当时,北邙大战不久,王世充手下的筠州总管杨庆,遣使请降。李世民为了表示重视,特意委派名将李世勣,率师出轘辕道,负责接收杨庆所部归降,安抚其众。又过了不久,武德三年(620年)十月,王世充治下荥、汴、洧、豫九州之地,相继降唐。
一个月后,唐朝安抚大使李大亮,攻取王世充沮、华二州。到了十二月,许、亳等十一州,先后请降。很快,王世充的随州总管徐毅,也举全州归降唐军。直到武德三年(620年)的年末,洛阳外围大部分重要的军事据点,全部被唐军攻拔。河南地区各个州县,不是主动归降,便是被唐军袭取。
经过前六个月的浴血奋战,李世民指挥唐军,基本完成了东征洛阳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重兵围困,逐步蚕食的战术,致使王世充的地盘日益缩小,仅剩洛阳一座孤城。应该说,此时此刻,唐军兵锋所向,将洛阳围得如铁桶一般,兵临城下。接下来,唐军马上就要对洛阳城发起攻坚战。
那么,面对唐军的大兵压境,困守孤城的王世充,又会进行怎样的垂死挣扎,他该如何抵御唐军的进攻?洛阳城下,李世民又将如何部署唐军主力,对洛阳展开进攻?这位大唐王朝年轻的军事统帅,到底经历了怎样刀光剑影,以及腥风血雨的凶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