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巍巍大唐:开国 > 第十七章 席卷南方(1)——萧铣崛起

第十七章 席卷南方(1)——萧铣崛起

隋末天下大乱,李家父子脱颖而出,率先攻占长安,建立大唐王朝。此后,李唐王朝开始了一统天下的征程。从武德元年(618年)至武德六年(623年),唐王朝忙于平灭北方群雄,无暇顾及江南,鞭长莫及。

作为隋末唐初的一方割据群雄,萧铣趁李唐与北方群雄激战正酣,无暇顾及南方之际,积极扩充实力,以巴陵为中心,占据了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兵强马壮,拥有了足够与唐朝划江而治的实力,且长达数年之久。

那么,萧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群雄逐鹿的隋末唐初乱世当中,萧铣是如何左右逢源,一步步崛起壮大,占据长江中游地区,与李唐划江而治呢?面对实力不容小觑的萧铣政权,唐高祖李渊又会选派何人挂帅,率军击灭萧铣,拿下长江中游地区,进而统一整个江南地区?

武德七年(624年)三月,李孝恭、李靖等人指挥唐军,大破江淮敌军主力,平定辅公祏势力,将江淮地区纳入李唐版图。平定辅公祏,是唐王朝针对江南群雄所进行的最后一场战争,也是最关键的一场战争。

此次,唐军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消灭辅公祏,除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南北一统的大势所趋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唐军占据了长江中游的地利优势。早在出兵进攻辅公祏的几年之前,唐朝便用兵讨灭了萧铣政权,拿下长江中游。正是占据这样的有利地形,唐军才能对辅公祏政权形成压倒性优势,一举将其平定。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这个萧铣,到底是何方神圣,竟然可以影响唐朝统一南方的大业?按道理,像萧铣这样的人,也算是一代枭雄,李唐的劲敌,为什么最终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要想了解这一切,就必须介绍一下萧铣是何许人也,以及他的崛起之路,包括他是如何在江南打出一番基业的。

与隋末唐初众多乱世群雄一样,萧铣也曾经亲手打下过一份庞大的基业,也曾经称王称帝,在乱世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有一点,萧铣与他们大不相同。什么不同呢?出身与血统。

隋末唐初的割据群雄,大部分都是草莽英雄出身,像薛举、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杜伏威等人,这些人都曾是普普通通的社会底层人士。除了像李渊、李密这样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的实力派,许多人还是以草莽为主。唯独萧铣不同,他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天生的高贵。

如果说李渊、李密是贵族英雄,那么,萧铣的出身,要比这两位还要高贵,他可不是普普通通的贵族,而是根正苗红的皇族。大家不要忘了,萧铣姓什么?萧。没错,他就是西梁皇室后裔,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萧梁政权的直系后裔。

萧铣出身西梁皇室一脉,他的曾祖父是西梁宣帝萧詧,祖父是安平忠烈王萧岩,父亲是安平文宪王萧璇。所以,萧铣是正宗的江南皇室,这也是他一直引以为傲的地方。然而,尽管出身皇族;可是,萧铣的命运,却非常坎坷。因为,从他记事起,西梁便亡国了,他的皇室子弟身份,早就不复存在了。

西梁政权原本是江南的一个小国,夹在隋朝与南陈中间,夹缝求存。为了保全国土,西梁历代国君,一直游走于北齐、北周、隋朝等中原政权之间。那个时候,隋文帝杨坚正在积极筹划平定南陈,实现南北一统,也在极力扶持西梁政权,作为大隋与南陈之间的缓冲。但是后来,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随着隋朝的日渐强大,平定江南势在必行。所以,西梁的作用,也在逐渐减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征召西梁皇帝萧琮入朝,受封为莒国公。至此,西梁灭亡,享国三十二年。那一年,萧铣仅仅五岁。

早在西梁亡国的几年前,开皇元年(581年),萧铣的祖父萧岩,背叛隋朝,投降南陈。后来,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平灭南陈,萧岩被杀。先是西梁亡国,再是祖父遇害。童年时期的萧铣,虽然出身高贵,却也是历经坎坷,来不及享受更多皇室子弟所带来的荣华富贵。

正是由于所经历的一系列的变故,因此,萧铣年轻的时候,他的生活状态不是很顺。根据《旧唐书·萧铣传》的记载,年轻时候的萧铣,“铣少孤贫,佣书自给,事母以孝闻。”这句话是说,萧铣年少时,家道中落,生活贫苦,只能靠卖书维持生计。虽然过得比较拮据,可是,萧铣却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事母至孝。

本来,萧铣以为,自己也许就会这样平庸地度此一生。然而,命运却突然出现转机。隋炀帝在位时期,萧铣因为是外戚的缘故,以此受到重用。隋炀帝的妻子萧皇后,正是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也是出身西梁皇族,与萧铣同出一脉。有了这样一层关系,萧铣迎来人生转机,被授予罗川县令一职。

县令虽然官阶不高,好歹也算是步入仕途,胜过一介白丁。不久,萧铣再度迎来了第二次人生转机。这次人生转机,直接开启了萧铣在隋末乱世中的一段传奇,一段逐鹿争霸的峥嵘传奇。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隋朝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旅帅郑文秀、许玄彻、万瓒、徐德基、郭华,沔州人张绣等隋朝的地方官吏与军官,密谋起兵反隋。既然要造反,就要推举出一个领头人。大家一合计,共同推举岳州校尉董景珍为主。没想到,对于众人的好意,董景珍却坚决推辞。

董景珍认为,自己出身贫寒,无法服众。虽然,董景珍拒绝当这个领头人;可是,他却向大家推荐了一个人选,时任罗川县令的萧铣。董景珍的理由是,萧铣乃西梁皇室后裔,颇有梁武帝萧衍当年的风采,由他领导起兵,最为合适:

吾素寒贱,虽假名号,众必不从。今若推主,当从众望。罗川令萧铣,梁氏之后,宽仁大度,有武皇之风。吾又闻帝王膺箓,必有符命,而隋氏冠带,尽号“起梁”,斯乃萧家中兴之兆。今请以为主,不亦应天顺人乎? (《旧唐书·萧铣传》)

在这段话中,董景珍利用封建迷信,大造声势。当时,隋朝官员的冠带,都被称作“起梁”。所谓“起梁”,不正是萧梁重新崛起的征兆吗?所以,拥立萧铣为主,顺应天命,必能成就大事。最后,众人同意了董景珍的提议,决定推举萧铣为主。

于是,董景珍等人向萧铣伸出了橄榄枝,派遣使者,携带一封书信,希望萧铣加盟。这件事情,对于萧铣来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砸到自己头上,岂能放过。萧铣大喜过望,欣然同意。

本身,每一个隋末枭雄,心中都有着称霸天下的梦想,萧铣亦不例外。更何况,萧铣出身西梁皇族,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血脉里是天生的王者,注定是要恢复大梁江山,混一天下。对于董景珍等人的邀请,萧铣立即作出回复,给他们写了一封回信,表示愿意领导起兵反隋:

我之本国,昔在有隋,以小事大,朝贡无阙。乃贪我土宇,灭我宗祊,我是以痛心疾首,无忘雪耻。今天启公等,协我心事,若合符节,岂非上玄之意也!吾当纠率士庶,敬从来请。 (《旧唐书·萧铣传》)

就此,萧铣开始了争霸乱世的宏图大业。在与董景珍等人互通消息后,萧铣当即纠集了数千人马,声称讨伐贼寇,实则是为了呼应董景珍等人。在率部与董景珍会合之前,萧铣干了一件大事,——招降贼帅沈柳生。

沈柳生此人,是盘踞于罗川县附近的一个起义军领袖,拥兵自重。罗川县正好是萧铣的地盘,沈柳生在此地活动猖獗,无疑是在动萧铣的奶酪,萧铣哪里容得下沈柳生。所以,双方经常爆发冲突。

当时,沈柳生率军进犯罗川县,萧铣组织军队,抵御沈柳生的进攻。可是,萧铣出师不利,被沈柳生的军队所击败。这个时候,萧铣动起了心思。他明白,如果正面和沈柳生对抗,自己肯定打不过。现在,萧铣还处于创业初期,兵力微薄,凭借自己手上的千把来人,哪里比得过经营数年的沈柳生。

现阶段,对于萧铣而言,扩充实力才是重中之重。于是,萧铣盯上了沈柳生手上的那支军队,如果能将这支军队吸纳过来,必将是如虎添翼。因此,萧铣决定招降沈柳生,让他为自己效力。很快,萧铣告诉沈柳生的部下:

今天下皆叛,隋政不行,巴陵豪杰起兵,欲奉吾为主。若从其请以号令江南,可以中兴梁祚,以此召柳生,亦当从我矣。 (《资治通鉴》)

萧铣这是在向沈柳生释放“糖衣炮弹”,只要你肯归顺于我,将来你便是中兴梁室的开国元勋,裂土封侯,亦未尝不可。事实上,沈柳生确实动心了,成为复兴梁室的开国元勋,总要比整日打家劫舍,啸聚山林要强些。

不久,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萧铣自称梁公,改易隋朝旗帜服色,全部遵循梁朝旧例。随后,沈柳生率众归降萧铣,被萧铣任命为车骑大将军。果然,沈柳生的归降,立即起到了连锁反应。短短不到五天的时间,远近争相归附,多达数万之众,可谓鸟枪换炮。紧接着,萧铣带着数万部众,前往巴陵郡,与董景珍会合。

得知萧铣前来,董景珍立刻派遣部将徐德基、郭华,率领数百郡中豪杰,前往迎接萧铣。不曾想,此次出迎,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一切的根源,都起自刚刚归降萧铣的沈柳生,是他从中作梗。

怎么回事呢?徐德基、郭华前往迎接萧铣,起初,并没有见到萧铣,而是先见到沈柳生。此时,沈柳生却突然生出了幺蛾子。他与党羽私下商议,打算杀掉徐德基,然后挟持萧铣,进据郡城,向萧铣邀功:

我先奉梁公,勋居第一。今巴陵诸将,皆位高兵多,我若入城,返出其下。不如杀德基,质其首领,独挟梁公进取郡城,则无出我右者矣。 (《资治通鉴》)

而后,趁着徐德基不备,沈柳生将其杀死,并前往中军告知萧铣:徐德基已死。听到徐德基被杀,萧铣异常震惊,觉得这个沈柳生,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徐德基一死,势必会引起军中的骚动,甚至连自己都会性命难保。震惊之余,萧铣斥责沈柳生道:“今欲拨乱,忽自相杀,我不能为汝主矣。”遂走出军门。

见萧铣如此生气,沈柳生不由慌神,立刻伏地请罪。既然沈柳生主动认错,萧铣顺势找了个台阶下,只是表面上装模作样地斥责一番,并未深加追究,宽恕了沈柳生,继续让他领兵。

由此可见,萧铣目光短浅,不足以成就大事。一目了然,像沈柳生这样反复无常的土匪,就应该快刀斩乱麻,将他除掉。可是,萧铣却优柔寡断,不仅没有除掉沈柳生,反而继续让他领兵,养虎遗患。此举,必然会寒了众人之心。终有一日,萧铣会像王世充那样,沦为孤家寡人的境地。

等到萧铣带兵进入岳州城后,董景珍这才知晓了徐德基的死讯,心中无比愤慨,面见萧铣,兴师问罪。董景珍态度非常坚决,请求萧铣,杀掉凶手沈柳生,还无辜惨死的徐德基一个公道:

徐德基丹诚奉主,柳生凶悖擅杀之,若不加诛,何以为政?且其为贼,凶顽已久,今虽从义,不革此心,同处一城,必将为变。若不预图,后悔无及。 (《旧唐书·萧铣传》)

董景珍告诉萧铣,沈柳生原本就是贼寇出身,性情残虐凶狠,反复无常。如果长期任其留在身边,说不准有朝一日,沈柳生会倒戈一击。所以,此人绝不能留,必须除掉,以绝后患。

见到董景珍态度强硬,萧铣的内心,再次动摇。自己能够顺势而起,全是仰仗于董景珍等人的拥护,如果失去了董景珍的支持,萧铣就什么都不是了。更何况,沈柳生是什么人,一个投降的贼寇罢了。

当初,萧铣招降沈柳生,无非是看中沈柳生手上的军队,扩充自己的实力。现如今,对于萧铣而言,沈柳生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所以,萧铣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沈柳生,得罪岳州众将。

换言之,沈柳生生性残暴,行事离谱,威胁到了众人的安全,引起了岳州诸将的公愤。不杀沈柳生,不足以平息众怒。因此,萧铣要用沈柳生的人头,换取岳州城内各派的支持。于是,萧铣同意杀死沈柳生。之后,董景珍命人拘捕沈柳生,将其斩于城内。沈柳生被杀后,跟随他一道而来的那帮土匪,瞬间一哄而散。

处决沈柳生一事,完完全全就是一场闹剧。之前,沈柳生擅杀徐德基,萧铣宽恕了他,不予处置;现在,仅仅因为董景珍几句狠话,萧铣便立刻变卦,转而杀死沈柳生。足以看出,萧铣此人缺乏主见,视政事、军务如儿戏,当作小孩过家家,说翻脸就翻脸。这种儿戏态度,也间接导致了萧铣政权后来的灭亡。

果然,杀死沈柳生后,岳州城内欢呼雀跃,沈柳生这个大魔头,终于死了。也正因如此,萧铣得到了岳州诸将的支持,成为了他们一致拥戴的主公,暂时稳定自己的地位。得到诸将拥戴后,萧铣开始着手准备恢复梁朝事宜。

此前,萧铣已经自称梁公,改易旗帜服色,效仿梁朝旧制。现在,萧铣打算再进一步。当然,萧铣还不能立刻称帝,毕竟隋朝还在,隋炀帝依旧是天下之主,如果贸然称帝,肯定会成为其他割据群雄的靶子。现在这个时候,还不是称帝的最佳时机。既然不能马上称帝,萧铣退而其次,决定称王。

于是,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十九日,萧铣仿照天子规格,于城南修筑祭坛,燔柴祭天,自称梁王。因为这个时候,下属汇报,有异鸟出现,是祥瑞之兆。故而,萧铣建元为“凤鸣”,为恢复梁朝做好了前期工作。

就在萧铣自称梁王没过多久,义宁二年(618年)四月,萧铣正式称帝。论实力,萧铣远不如李渊、王世充、窦建德这些北方群雄。当时,连李渊都没有称帝建唐,为什么萧铣敢于率先称帝呢?

首先,这一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隋炀帝死于非命,天下一时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随着隋炀帝遇弑,各路群雄纷纷称王称帝。所以,此时此刻,萧铣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可以脱离隋朝,称帝自立。

其次,萧铣起家的长江中游地区,与战火纷飞的中原、北方不同,这里原来就是萧梁政权的统治区域。因此,当地乡绅、百姓,对于梁朝还是保留着一些感情。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以及西梁政权留下的政治资源,萧铣在梁朝故地,打出梁室旗号,恢复萧梁江山,势在必行。

萧铣称帝之后,不仅以“梁”作为国号,设置百官,而且,一切的典章制度,全部仿照萧梁旧例。与此同时,萧铣开始追封西梁先祖,以及封赏有功之臣,建立初步的国家规模,萧梁政权再次复国。

比如,萧铣追谥从父萧琮为孝靖皇帝,祖父萧岩为河间忠烈王,父亲萧璇为文宪王。而后,他又分封了七位异姓王:晋王董景珍、秦王雷世猛、楚王郑文秀、燕王许玄彻、鲁王万瓒、齐王张绣、宋王杨道生。

至此,萧铣开启帝业,重新恢复萧梁江山。不过,比起他的先祖西梁历代君主,萧铣所占据的领土,要比西梁大得多。西梁政权只是一个夹在隋朝、南陈中间的南方小国,仅仅控制荆州一带的狭小国土。可是,萧铣所占据的地盘,却远超西梁数倍。

那个时候,从长江中游到岭南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的现象。隋朝对这一地带的控制,已然完全崩溃。同时,像李渊、王世充、窦建德等北方群雄,正打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到萧铣这支军事力量。所以,大好形势之下,给了萧铣极为有利的发展空间。称帝之后,萧铣不遗余力地对外四处征伐,扩张势力。

当时,隋将张镇州、王仁寿二人,率军进击萧铣,可是并未取胜。听闻隋朝灭亡,炀帝遇害的消息后,张镇州便与钦州刺史宁长真举郁林、始安等岭南诸州之地,尽数降于萧铣。是时,当地的隋朝地方官吏、农民起义军领袖,纷纷投降萧铣,萧铣的实力,顿时倍增。可是,萧铣并没有因此满足。

其后,萧铣先后派出两员大将,宋王杨道生攻取南郡(今湖北荆州),齐王张绣略定岭表,征服了长江中游与岭南的广大区域,实力日渐强大。根据史书记载,萧铣几乎占据了长江中游到岭南的大片领地,坐拥四十余万雄兵:

于是东自九江,西抵三峡,南尽交趾,北拒汉川,铣皆有之,胜兵四十馀万。 (《资治通鉴》)

萧铣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得如此迅速,几乎占据了长江中游到岭南的广大区域。倒不是因为,萧铣有多大的能耐,主要的原因,是萧铣所处的地方,其地理优势过于特殊。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最具实力争夺天下的割据政权,全部汇聚于北方。江南地区的军事态势,相对比较平静。另外,萧铣所处的长江中游,位置特殊,长江上游、下游的武装力量,无法与萧铣势力抗衡。所以,萧铣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大肆扩张势力,拿下了长江中游到岭南的广大区域。

在萧铣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小插曲。什么小插曲呢?岭南始安郡的郡丞李袭志,此人出身陇西李氏一族,替隋王朝镇守始安郡。

隋末战乱,天下群雄并起,隋朝自顾不暇,加之始安郡地处岭南偏远之地,迟迟得不到隋军的支援。也就是说,始安郡孤悬境外,成为了隋廷弃儿。

想要得到隋朝朝廷的支援,想来是指望不上了。所以,求人不如靠自己。为了自保,郡丞李袭志散尽家财,招募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以保郡城。萧铣、林士弘、曹武彻等南方武装势力,轮番前来攻打,皆被李袭志领兵击退。

后来,江都兵变,隋炀帝遇害,消息传到岭南。李袭志异常悲痛,率领城中军民哭吊三日,以示哀悼。这时,有人劝说李袭志,既然现在皇帝已经死了,隋朝灭亡已成定局,干脆,效仿西汉时的南越赵佗,割据岭南自立:

公中州贵族,久临鄙郡,华、夷悦服。今隋室无主,海内鼎沸,以公威惠,号令岭表,尉佗之业可坐致也。 (《资治通鉴》)

没想到,听到此话,李袭志勃然大怒,严词拒绝:“吾世继忠贞,今江都虽覆,宗社尚存,尉佗狂僭,何足慕也!”准备斩了那个进言之人,自此以后,再也无人向李袭志提及割据之事。

可是,隋朝大势已去,凭李袭志一己之力,是改变不了大局的。最终,李袭志坚守始安郡足足两年,外无声援,城破被俘。李袭志被俘后,萧铣并没有杀了他,而是任命他为工部尚书、检校桂州总管。

武德元年(618年),萧铣称帝的当年,迁都江陵。江陵曾经是原来西梁政权的国都,萧铣迁都江陵后,修复先祖园庙,并任命当时的大才子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主掌机密事务,充当自己的谋士。

岑文本的祖父、父亲,先后在西梁、隋朝入仕,其本人更是以“性沈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而闻名于世。后来,岑文本更是成为了唐朝初年的著名宰相、文学家、政治家,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良相齐名,共同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只不过当时,岑文本还在为萧铣效力。

迁都江陵不久,武德二年(619年)八月,萧铣派遣大将宋王杨道生,率军进犯峡州(今湖北宜昌)。当时,峡州属于唐朝的统治区域,萧铣派兵进攻峡州,实际上是正式和唐朝开战。峡州控制三峡,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唐朝压制萧铣的一颗重要的棋子。所以,对于这一战略要地,萧铣垂涎已久。

而且,萧铣盘算好了,一旦拿下峡州,立刻调集水师,攻取巴蜀之地,趁机夺取长江上游。萧铣认为,唐王朝目前的主要精力,全部集中于北方,对付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强敌,肯定无法顾及南方。所以,萧铣打算趁着唐朝激战北方之际,打下峡州,再次将势力扩张。

很可惜,萧铣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此次进攻峡州,让萧铣遭遇了从未有过的惨败。当时,负责驻守峡州的唐军将领,正是峡州刺史许绍。说起来,许绍这个人,和唐高祖李渊的关系,非同一般。

许绍,字嗣宗,安州安陆人,岳州刺史许法光之子。许绍少年时期,曾经和唐高祖李渊是同学,而且关系非常要好。大业末年,许绍出任夷陵通守。那时,各地烽烟四起,许绍保全夷陵全境,收留归附难民数十万口,开仓赈济,颇得人心。后来,隋炀帝被杀,许绍率领全郡之人,哭吊三天。

之后,许绍遥尊洛阳的越王杨侗为主,等于是归顺越王杨侗。但是后来,王世充公然篡位,废黜了皇泰主杨侗,自立为帝。许绍清楚王世充的为人,不愿与其为伍,当即举黔安、武陵、澧阳等诸郡,遣使归唐。由于唐高祖与许绍是幼时同窗,对于许绍归唐,李渊十分高兴,授予其峡州刺史之职,封安陆郡公,并降下敕书:

昔在子衿,同游庠序,博士吴琰,其妻姓仇,追想此时,宛然心目,荏苒岁月,遂成累纪。……而公追砚席之旧欢,存通家之曩好,明鉴去就之理,洞识成败之机。爰自荆门,驰心绛阙,绥怀士庶,纠合宾僚,逾越江山,远申诚款,览此忠至,弥以慰怀。 (《旧唐书·许绍传》)

所以,萧铣派兵进攻峡州,正是许绍镇守此地。面对敌将杨道生率领大军前来,许绍指挥若定,临危不乱,纵兵出击,大破杨道生所部,梁军落水而死者,将近一半。攻打峡州,以失败告终,可是,萧铣并不死心,很快便又卷土重来。

之前,萧铣本想攻下峡州后,集结水师,直取巴蜀。然而,攻打峡州受挫,梁军损兵折将。于是,萧铣决定启动第二套方案,绕开驻守峡州的唐军,直接攻取巴蜀。不久,萧铣派遣部将陈普环,率领水师,逆流入硖,与开州贼帅萧阇提合兵,攻取巴蜀,企图攻下长江上游。

巴蜀是唐王朝的大后方,一旦被萧铣占据,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许绍命其子许智仁、录事参军李弘节、子婿张玄静,率军追至西陵峡,一战大破梁军,生擒梁将陈普环,并夺取了梁军的所有战船。攻取巴蜀的计划,再次遭遇失败。

峡州、西陵峡两战大败,令萧铣大为恐慌。因此,萧铣紧急抽调军队,布防于荆州以西的安蜀城、荆门镇一线,抵御许绍,防备唐军偷袭。可以说,两军剑拔弩张,形势极其严峻、紧张,根据史书记载:

江南岸有安蜀城,与硖州相对,次东有荆门城,皆险峻,铣并以兵镇守。 (《旧唐书·许绍传》)

萧铣分别在安蜀城、荆门镇一线,布置重兵镇守,地形险峻,易守难攻,与峡州唐军对峙。不过,这并没有难倒峡州刺史许绍。直到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许绍出兵一举攻克荆门,拔掉了这颗钉子。唐高祖大喜过望,下诏表彰许绍。与此同时,许绍约束部众,优待战俘,迅速稳定局势:

绍所部与梁、郑邻接,二境得绍士卒,皆杀之,绍得二境士卒,皆资给遣之。敌人愧感,不复侵掠,境内以安。 (《资治通鉴》)

许绍数次击败萧铣的进攻,大破梁军,这也让唐高祖李渊逐渐重视起了长江中游的萧铣政权。李渊觉得,如果不解决萧铣,这个家伙总是在背后捣乱,让唐朝感到如芒刺背,也确实很讨厌。所以,必要的时候,可以教训一下萧铣,给他一点颜色瞧瞧。

就在许绍大破梁军之后,唐高祖委派大将李靖,率军前往夔州(今重庆奉节),对付萧铣之军。这是李靖归顺唐朝后,第一次独立领兵作战。先前,李靖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立下军功,唐高祖对他青睐有加。故而,这一次,唐高祖命李靖独自领兵,对付萧铣,让他小试牛刀一番。

李靖接到命令后,片刻不敢耽搁,率领数名轻骑赴任,行至金州,遭遇到了数万蛮贼,屯聚山谷,挡住了李靖的必经之路。面对蛮贼拦路,李靖还没有表态,庐江王李瑗先耐不住性子,率兵进讨,却接连败北。此时,李靖觉得这样强攻也不是办法,主动向庐江王李瑗献策,一举击败这股蛮贼,俘获甚众。

打败蛮贼后,李靖顺利通过金州,直抵峡州,直面萧铣大军。但当时,萧铣占据险要关隘,李靖一度进展不顺,迟迟无法向前推进。然而,唐高祖李渊却认为,李靖是故意延误战机,加上之前李靖曾经试图向隋炀帝举报李渊,唐高祖的心里,一直存着芥蒂。所以,唐高祖头脑一发热,竟然下密诏给许绍,让他处死李靖。

许绍当然不干,觉得这不胡闹吗,临阵斩将是兵家大忌。于是,许绍上奏唐高祖,为李靖担保。也许,唐高祖是看在老同学的面子上,最终饶恕李靖一命。对于这一切,李靖并不知情。

果然,李靖不负众望,很快便在战场上扭转不利局面。武德三年(620年)三月,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举兵叛唐,与萧铣连成一片,进犯夔州。当时,与李靖共同驻守夔州的唐军将领,不是别人,正是赵郡王李孝恭。只不过,当时的赵郡王李孝恭,年纪尚轻,血气方刚,不如李靖用兵老辣。

所以,面对冉肇则的大举进犯,赵郡王李孝恭率军迎战,不曾想,作战失利,被蛮兵击败。正当唐军受挫之时,还是需要李靖力挽狂澜。关键时刻,李靖亲率八百唐军锐士,直扑敌军大营,一举击破蛮兵。而后,李靖又在险要地带布下伏兵,再度大败蛮兵残部,阵斩蛮兵首领冉肇则,俘获敌兵五千余人。

很快,李靖大败蛮兵的捷报,传至长安,唐高祖李渊十分高兴,当着群臣的面,夸赞李靖:“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紧接着,唐高祖立即向前线颁布玺书,慰劳李靖的战功:

卿竭诚尽力,功效特彰。远览至诚,极以嘉赏,勿忧富贵也。 (《旧唐书·李靖传》)

大破蛮兵,阵斩冉肇则之后,唐军乘胜攻克开、通二州。不久,赵郡王李孝恭再次率军出击,进攻萧铣手下大将东平王萧阇提所部,击败梁军,斩杀萧阇提。萧铣与唐军的对战,再次败下阵来。

从武德二年(619年)八月到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萧铣便与李唐数次交锋。不出意外,结果都是,萧铣连战连败。首先,许绍于峡州、西陵峡两战,大破梁军;其次,李靖率军全歼冉肇则蛮兵所部;另外,李孝恭击灭东平王萧阇提所部梁军。三次大战,几乎都是萧铣败北。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唐王朝没有继续对萧铣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因为,当时唐王朝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统一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强敌上。萧铣实力虽强,但还没有到威胁唐朝腹地安全的地步。

唐朝通过三次大战,给了萧铣当头一棒,也算是好好教训了他一顿。果然,这段时间,萧铣消停了许多,没有主动去招惹李唐。同时,唐朝忙于入主中原,暂时搁置了对萧铣的征伐。换言之,双方同时进入了表面上的“停战期”。就在这个时候,萧铣政权的内部,却出事了,直接导致了萧铣集团的由盛转衰。

出什么事了呢?萧铣政权内部,发生了内讧,自己人和自己人打起来了。纵观中国历史,多少强大的国家,都是毁在了内讧上。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曾经那样一个盛极一时的鲜卑帝国,统一北方、南击刘宋、马踏柔然、全面汉化,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然而,六镇起义、河阴之变,加剧了北魏王朝的迅速衰亡,分裂成东、西两魏。

当然,萧铣政权也避免不了内讧的命运。人性的弱点,往往面临困难时,总是可以携手并进。可是,一旦安稳下来,触碰到自身利益,就会产生各种矛盾,甚至翻脸不认人,兵戎相见。

这场内讧,萧铣应该负主要责任,源头在他这里。萧铣此人,根本不具备作为一个领袖的气质。从处置沈柳生一事便能看出,萧铣表现得优柔寡断,反复无常,视政事如儿戏。很快,这种弱点,再次凸显出来。

萧铣为人性格偏狭、多疑,且能力有限。因为,萧铣的地位是怎么来的?是被诸将共同推举的。若是没有诸将的拥立,恐怕现在,萧铣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罗川县令。因此,萧铣对于诸将的管控,其实非常有限。

时间一长,诸将逐渐开始居功自傲,专横跋扈,肆意滥杀无辜,丝毫不把萧铣放在眼里。如此一来,引起了萧铣对诸将的忌惮。但是,萧铣又不能公开与诸将撕破脸。思来想去,萧铣打算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

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萧铣对外宣称,目前暂时与唐朝休战,决定罢兵务农,让将军们遣散部众,回家种地。萧铣的这一做法,实际上,就是变相地剥夺诸将的兵权。万万没想到,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萧铣麾下一员得力大将的叛逃,此人正是分封的七位异姓王之一的晋王董景珍。

董景珍是当初拥立萧铣的主要功臣,萧铣称帝后,分封七位异姓王,董景珍排在首位。现在,董景珍又担任大司马,手握兵权,在梁军中颇有威望。此次罢兵务农,无疑触及到了董景珍的利益。

当时,大司马董景珍的弟弟,在梁军中担任将军。萧铣罢兵务农,董景珍弟弟手下的许多部众,都被遣散。对此,董景珍的弟弟,非常不满,便密谋作乱。结果,事情败露,董景珍弟弟被杀。

大司马弟弟被杀,董景珍知道后,会作何反应呢?萧铣担心,董景珍会狗急跳墙,向自己发难,所以,必须要采取断然措施。那时,董景珍不在江陵,奉命出镇长沙。于是,萧铣下诏,假意赦免董景珍,召他返回江陵。

董景珍当然看得出来,萧铣醉翁之意不在酒。自己一旦回到江陵,恐怕凶多吉少。命悬一线之际,董景珍铤而走险,决定以长沙降唐,叛离萧铣政权,主动与唐朝联系。很快,唐高祖诏命峡州刺史许绍,出兵接应董景珍。

这正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萧铣此举,不仅没有将董景珍召回江陵,反而逼反了董景珍。既然董景珍降唐,萧铣便不再姑息,正好师出有名,大举出兵,铲平董景珍,解决这个心腹大患。

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萧铣派遣齐王张绣,率军进攻长沙,讨伐董景珍。张绣也是萧铣分封的七位异姓王之一,和董景珍算是战友。所以,董景珍以为,看在同僚的面子上,只要晓以利害,张绣或许会退兵。故而,董景珍给张绣写了一封信,向他陈述利害关系,举出了韩信、彭越的例子:

“前年醢彭越,往年杀韩信”,卿不见之乎?何为相攻! (《资治通鉴》)

没想到,张绣不作回应,继续率军围攻长沙。由于寡不敌众,董景珍准备突围而走,被部下所杀,长沙被张绣攻下。董景珍的势力,也就被扫除干净。不过,灭杀董景珍,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萧铣所要针对的,可不是董景珍一人,而是所有的骄兵悍将,董景珍是萧铣第一个开刀的对象。

很快,又有一个人,成为了萧铣开刀的对象,——齐王张绣。张绣因为消灭董景珍有功,事后被萧铣委任为尚书令。一时间,张绣春风得意,逐渐变得骄横狂妄起来。不用说,张绣的飞扬跋扈,自然引起了萧铣的不快。最终,张绣亦被萧铣找了个罪名杀死。

董景珍、张绣两位功臣,相继被杀,萧梁政权内部,愈发人人自危。萧铣肆意杀戮功臣,过河拆桥,令不少人为此心寒。许多故人边将,内心恐惧不已,纷纷叛逃,萧铣却无法制止。直到此时,萧梁政权兵势日益衰落,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内斗之中,这也为萧铣的最终覆灭,敲响了丧钟:

既大臣相次诛戮,故人边将皆疑惧,多有叛者,铣不能复制,以故兵势益弱。 (《旧唐书·萧铣传》)

萧梁内斗迭起,上下离心,兵势衰落,对于李唐王朝而言,可谓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其实,唐朝国内,有人已经看出了萧梁内部存在的问题。谁呢?李靖。李靖通过之前与萧铣的作战,以及对萧铣政权的敏锐观察,基本摸清了萧梁的底细。现在的萧梁政权,外强中干,不堪一击,正是用兵的大好时机。

到了武德四年(621年)正月下旬,此时,李唐王朝正在激战黄河流域,东征洛阳,决胜虎牢进入到了最后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李靖认为,也该出手,解决掉长江中游的萧铣政权。于是,李靖主动向上司赵郡王李孝恭,献上了“取萧铣十策”,也就是平定萧铣的十条计策。

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这十条计策的具体内容,可能是李靖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如何平灭萧铣政权的总体战略。接到李靖的“取萧铣十策”,李孝恭立即上呈唐高祖李渊。唐高祖非常赞赏这十条计策,同意了李靖的建议。

二月,唐高祖下令,改信州为夔州,任命赵郡王李孝恭为夔州总管,命他打造战船,操练水师。不过,唐高祖考虑到李孝恭年纪尚轻,初生牛犊,缺乏战场经验。所以,唐高祖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长史,掌握实际的军事指挥权,辅佐身为主帅的赵郡王李孝恭。

很明显,唐高祖这样的人事安排,是在为出兵萧铣准备。战前,唐军集结于夔州,整训操练。之所以选择在夔州操练,主要因为,夔州靠近巴蜀,物产丰盈,方便筹措粮草,训练水军;另外,夔州地处长江上游,唐军占据地利优势,能够顺江而下,从水路直插萧梁大后方,有利于唐军进兵江陵。

最终,李孝恭、李靖日夜打造战船,教习水战,总共集结了两千余艘战舰,以及大量的兵力、粮草。并且,在李靖的建议下,李孝恭招募了不少巴蜀地区的酋长子弟,应征入伍,量才授任,置于左右。此举,是要将这些酋长子弟当作人质,防止后院起火,避免归顺李唐不久的巴蜀,出现骚乱,解除后顾之忧:

当是时,萧铣据江陵,孝恭数进策图铣,帝嘉纳。进王赵郡,以信州为夔州。乃大治舟舰,肄水战。会李靖使江南,孝恭倚其谋,遂图江陵,尽召巴蜀首领子弟收用之,外示引擢而内实质也。 (《新唐书·李孝恭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唐军平定萧梁,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唐高祖下诏,征发巴蜀之兵。同时,唐军分成四路兵马,直扑江陵,大举进攻萧铣政权。

这四路大军是如何组成的呢?唐高祖以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摄行军长史之职,统领十二总管、水陆十二军,兵发夷陵,自夔州顺流东下;以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兵出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道。四路大军,进讨萧铣。

唐朝正式出兵萧梁的这一年,李唐王朝刚刚攻克洛阳,入主中原,取得了一统天下的关键性一战。因此,此时的唐朝,举国上下,士气高涨,选择这个时候,出兵萧铣,无疑是最好的时机。

那么,此番大举出兵萧铣政权,唐军能否马到成功,一举荡平长江中游?在平定萧铣的战争中,唐军与萧铣,究竟展开了怎样精彩的激战?最终,占据长江中游的萧铣,又是如何走向覆灭的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