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孔子:后辈真是人才济济
秦,嬴政此刻只觉得头大如牛。
这帮儒生怎么这么多理论思想?理来自于外界?理来自于本心?
在嬴政看来,拳头大才是硬道理,其他的都是瞎扯。
一旁的扶苏好似看出了自家老父亲的想法,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父亲,您其实走的就是所谓的霸道,以法治国,以力克敌,这是乱世争霸之道,却不是治理太平盛世之道,太平时代需要的是王道。”
听到扶苏的话,嬴政不以为意的撇了撇嘴,“这事我知道,用不着你教,我就是觉得这帮所谓的思想家脑子有坑,明明是最浅显的道理到了他们这里却变的无比复杂,让人头大。”
“也许吧,但在一些学者的眼中,这些思想家却都是大贤,是堪比圣人一样的存在。”
正如扶苏所言,此时在无数平行时空内的儒者和思想家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疯狂做着笔记,哪怕是身处先秦时期的孔子此刻也在叫弟子们快速抄写各种理论与思想。
在孔子看来,这些后辈的想法不仅各有千秋,关键他们的思想可都是通过时间和实践的沉淀得来的,绝对比他的想法要更先进。
“后辈如此人才济济,真不戳。”
【所谓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这一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
简单来说,这一派奉行的是客观主义,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之所以会变坏那都是后来的外界客观因素导致的,因此想要这个人重新变好,就必须改变他身边的那些外界客观因素,由外而内的教育他。
而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则是陆九渊和王阳明,陆九渊还有个名字叫陆象山,而王阳明也有个名字叫王守仁。
这一流派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人心的善恶超过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个能够坚守本心的人不会被外界影响,一个无法坚守本心的人,即便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会变坏。
而王阳明,他算是心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因为他信奉的虽然是心学,但他却认为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都存在纰漏和局限性。
经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以解决两家的不足,在他看来,朱熹与陆九渊的错误,都在割裂心与理,朱熹是把理与心为二,陆九渊则是把心与理为二,知行合一则可使心与理或理与心合而为一。
简单来说,王阳明认为外界因素和人心的善恶其实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没有绝对的谁主谁次之分,一个人如果真的想要向善,不仅要有一颗千锤百炼的坚韧之心,同时也要学会自己去改变外界的客观条件,营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环境。】
南宋某个时期,正在相互争辩的陆九渊和朱熹看到这里不由的一怔。
对哦,他们两个为何从未想过这一点,为什么非要争谁主谁次呢?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我全都要才对啊。
【其实儒学理念这东西见仁见智,有的人喜欢抠字眼,讲大道理,有的人则注重实用性,注重知行合一。
但不可否认的是,儒学的存在为华夏上下五千年提供了一套传承数千年的思想,哪怕到了现代,儒学的许多观念仍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后人要做的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儒学可以顺应时代,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番外小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一次的番外小视频引发了许多哲学爱好者的争论,他们有的人认为理学有道理,有的认为心学有道理,也有的人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更有道理,三方各有各的坚持,彼此虽然争论,却并不激烈,反倒大有互相探讨之意。
京都历史研究院内,张正一脸笑意。
“我越来越欣赏这个陈光了,没想到他对儒学居然也有涉猎,说起来你知道咱们华夏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说的都是谁吗?”
徐山河闻言一怔,“两个半?我只知道孔子被称作圣人,王阳明被称作最后一个圣人,这剩下的半个指的是谁?”
“曾国藩。”张正笑着喝了一口茶。
“曾国藩?那个晚清时期的大臣?我倒是听说过他的一些着作,但他凭什么被称作半个圣人?”徐山河表示不理解。
“这一点以后你或许有机会知道。”张正笑着指了指视频,不过紧接着他又是一顿。
貌似陈光从未在他的视频中提及过那个朝代,是在避讳什么吗?
回到视频。
【番外视频结束后,视频的主视角便又回到了朱熹身上。
朱熹虽然致力于治学和育人,但他的受众只是一小部分读书人,对于整个南宋朝政来说却并无太大的影响。
毕竟皇帝们都在摆烂,谁都没空听他的理论。
朱熹虽然数次被启用,但每次都是稀里糊涂的就又被罢免了。
等到了晚年,朱熹已经对当官没有任何兴趣了,一心都在着述上,直至死去。
与此同时,南宋朝廷也迎来了一次关键的转折点。
在历经三代摆烂的皇帝以后,南宋终于迎来了一位还算有点勇气的皇帝,宋理宗赵昀。
赵昀刚做皇帝的时候运气不太好,由于宁宗赵扩的纵容,权相史弥远一直把控朝政。
赵昀做皇帝的前十年一直没机会亲政,为了不让史弥远对自己下黑手,赵昀一直表现的像个昏君,每天只知道纵情声色。
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死后,赵昀才开始亲政,与此同时,长江以北也发生了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