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功夫需从事上磨
首先从这句话字面上来看“功夫”是什么意思。
“功夫”,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本事!就是泛指那些你想要却没有,或者你有却不够强大的能力。为人处事是功夫,守家创业是功夫,临危不惧是功夫,处乱不惊也是功夫,修身养德是功夫,宠辱不惊更是功夫……它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理解的胸口碎大石、力拔山兮气盖世、万人之中取首级。
这些能力极少有先天具备的,绝大多数的人都要靠后天的努力。
努力,努力,每个人都知道努力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在哪里努力呢?或者说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呢?不是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吗?
暂且不说方向,对于上面所理解的‘功夫’来说,一定是要在一件件事情上历练才行,也就是标题所说的在“事上磨”。
在\\\事上磨\\\,可以理解为:实践!或者是修行!就是在不断地做事过程中检验真理,改正错误,获取经验,领悟人生智慧,以期养成坚韧不拔威武不屈正气浩然的性格。我们可以在好事上磨,也可以从坏事中磨;我们可以在独处时磨,也可以在闹市中磨;我们可以在顺境中磨,也可以在逆境中磨;我们既可以在官场商界中磨,也可以在鸡毛蒜皮中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修行的场所无处不在。
“事上磨”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传统国学中的“格物致知”!当你格遍天下之事时,天下之事便可应付自如。当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而已,天下之事,变化无常,终其一生岂能格的完?
格物虽能致知,王阳明从格竹子开始练习“格物”,格抑郁了也没有格出来个他想要的答案;许多人到了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的耄耋之年,也仅仅格的顺从天命而已。
为什么?
因为内心的品质没有因为格物而显现,所以就做不到“知行合一”
格物不能致知吗?
当然能!
能磨出你的功夫吗?
这就很难说了。
格物有没有正确的方向可以选择?没有。
很多时候,当你认为自己的方向错了时,大都会后悔,后悔当初不应该这样做而应该那样做。但就事实而言,无论你当初如何选择,错误的概率都是一样的。
对于我们来说,在通常情况下,做事都会有一个目的。但是,一个目的地实现,不会因为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可以促成的。
从起意到目的达成之间,做什么事、怎么做事、以及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在这个事实面前,我们如何一开始就能找准方向呢?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以目的为做事的出发点,就是为格物而格物,这种模式下的方向大概率是错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对目的过度的关注会让你忽视风险、不择手段、丧失理性、偏离真正做事的状态。当你越走越远无法回头的时候,“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就是你把对目的的执着当成为自己解脱的借口。在这种状态下,你所做的事情就缺乏了真正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才是决定你是否可以达成目的的关键所在!
你了解“功夫”对于自己的重要性,也知道在“事上磨”的现实意义,但“功夫”所包含的那些优秀的品质都源自哪里呢?坚韧不拔、威武不屈、正气浩然的性格靠什么来支撑呢?
这里就需要引用王阳明的心学精髓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上文“功夫”所涵盖的内容,说到底,都不过是“表面功夫”,它们都需要某种特定的条件来支撑。在大多数时候,金钱、权力、暴力会带来这种体验,但这种靠外部条件支撑的“功夫”是没有根基的,也一定是短暂的。无常的世界不会给任何人创造一个永恒的机会。当烟花散尽,就会让这些人体会到什么是噩梦到来。
之所以称之为“表面功夫”,是因为我们总是朝着外部的方向寻找强化自己“功夫”的方法。
所有的“功夫”都需要一个载体。
“表面功夫”的载体是我们的思维。
“真功夫”的载体是我们的内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直指我们的内心本质。以心观物是没有善恶好坏之分的,所以,也就无所谓“功夫”!
“有善有恶意之动”,因为思维意识的参与,世界就有了善恶好坏之分,于是,“功夫”就有了用武之地,因为思维警告我们需要应对其中的恶和坏。
“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或许有时候我们也会做一些恶事、坏事,但是有良知就能够反省自责,不断完善自己的品行。如果连良知都没有,就谈不上是个真正的人了。
“去恶从善是格物”,这才是“功夫需从事上磨”的意义所在,格去恶习,一心向善。格物致知,格的越多,知的越多,知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无知。格来格去最终会发现,原来格物真正的目的是格出内心本来的面目,让无善无恶的内心本质主导外部的生活,这就是“功夫”的意义所在。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它横,明月照大江。这是九阴真经的精髓所在,这就是“功夫”。所以,王阳明说:“本自具足,不假外求!”
希望通过“事上磨”来格物,以期拥有想像中的“功夫”,就是为“格物而格物”,如此以来,首先丧失的就是做事的品质。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以目的为导向的错误方向上努力。
在“事上磨”,磨去的是思维幻想,磨去的是希望通过外部拥有来获得力量的渴望,磨去的是对当下的抗拒和对未知的期待。
静亦动,动亦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合一,乃事上磨的工夫。
对自我修养要求比较严格的人来说,往往都会有一种“功夫”不到家的感觉。简单描述一下这种感觉就是,独处的时候能够做到心静如水,似乎可以看淡荣辱得失,放下一切烦恼。可是一旦与人相处、事到临头,又变得心乱如麻,独处时修到的“功夫”全然无用武之地。
这种感觉的出现,的确是“功夫”不到家的原因,那就是缺乏“事上磨”的历练!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历练与在实战中提高技术有所不同,它的目的是让你在意乱情迷之时仍然保持心静如水,把独处时修到的“功夫”以相同的状态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我心不动,随心而动,以静制动,动静合一!是为知行合一!
把这些磨去之后,我还剩下什么?
你并不会丢失什么!
如果非要找出可能会丢失的东西,那就只有一个———一堆思维制造出来的嘈杂思想!
但是,内心的真正品质却会因为这出戏剧的落幕而显现!
在一个众生平等,万物合一,如如本是,无善无恶的世界,你还需要刻意追求为人处事、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宠辱不惊吗?
心不随意动,尽显良知,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这是一种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功夫”就是内心本就具备的品质,磨去的那些东西只是为了让这种品质显现而已。
佛祖凭什么“拈花一笑”?以物观物,你我皆是众生;以心观物,一切皆是杂念!笑的是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笑的是兜兜转转,原来都是一场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