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每个不曾抑郁的人生都是不完整的 > 第61章 老子说道生一,它指的是什么?

第61章 老子说道生一,它指的是什么?

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关于这个句话,许多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最常见的解释为:一无极,二为阴阳,三为阴阳合一。

或许,这种解释有其独特的含义,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好比用一个抽象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抽象的概念一样,懂得自然懂,不懂的依然是一头雾水……

今天,说一说我自己的感悟,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仅是个人观点,欢迎探讨指正。

道理,只有在自己身上产生共鸣,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如果我们知晓的道理仅仅成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仅仅当作教育他人,仅仅用作炫耀自己的谈资,那么对于个人而言,这些道理并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的感悟完全来自运用道理改变自己的过程,是切身体验到其中乐趣的有感而发。

我的观点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也绝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但对我来说,这种方向的解读的确改变了曾经的自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要想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不能忽略《道德经》中另外章节的两句话:一是“载营魄,抱一”;二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展开对这两句话的解读之前,先说一下我对“道生一……三生万物”的粗浅理解:一是意识,二是阴阳(也可理解为内心意识和思维意识),三是人,人对世界的感知和概念的形成,是定义万物的根源。

这种观点从何而来呢?

1、载营魄,抱一

载营魄,描述的其实就是生命的样子。

营,可以理解为内心意识;魄,可以理解成思维意识;载,是同时承载这两者的载体。

意识,从广义上来讲,所有的物质都有自己的意识,这是万物归一的根本。但是这种物质的意识从形态上来看,属于一种低频的振动。

就好比说一块石头也有自己的意识,但是如果把这块石头与你完全的划等号,显然难以让人接受。

因此,虽然我们与石头之间有着共同的渊源,但是它却不属于生命的范围。

而营和魄,也就是我理解的内心意识与思维意识,虽然我们与石头的意识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但是却比石头拥有的意识振动频率更高。

这是生命与其它物质的根本区别!

因此,具有能量代谢功能,能回应刺激及进行繁殖的开放系统就是生命;这个开放系统如果同时拥有心灵和灵魂,那么它就属于较高生命层次的范畴。

这个结论仅就广义的生命而言,但是拿来用在人类身上,显然不足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凌驾于其它生命之上的原因。

在《道德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域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宇宙空间,自然万物,我们人类竟然能够占据四大之一的位置,为什么?

不仅仅是我们有内心意识和思维意识,关键在于我们能“抱一”!

虽然拥有内心意识和思维意识也可称之为“人”,但不足以成其“大”。

因此,哪怕每个人都本自足具超越本能的力量,但是由于不能“抱一”,只能沦落为比其它生命稍微聪明的地步。

这种失去真正力量的表现俗称:守着粮仓去讨饭。

低等生命的内心意识和思维意识是极其微弱的,它不像我们人类一样那么敏感多疑,因此,它们的生存技巧大多来自本能。

动物的这种本能类似于人类的潜意识,虽然没有太多创造力,但是会让其有效的应对环境,确保生存,因此,它们对于自然界的反应和适应能力都大于人类。

而人类,由于活跃的思维意识以及被漠视的内心意识,虽然在物质文明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没有体现出“大”这个定义的价值,反而连本能都被遗忘殆尽……

泛看前三大,道、天、地,它们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样的?它们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而一个不快乐的、不断给自己和他人制造痛苦的生命,如何能够称其“大”呢?

既然人能够占据四大之一,必然有其独特的表现。

而决定“人亦大”这种特质的关键就是“载营魄,抱一”。

在前面已经说过,我把“一”解读为意识,但是内心有意识,思维有意识,石头也有意识,如何才能区别其中的差异呢?

意识,应该是与宇宙诞生那一刻同时出现的,它是一种振动。而物质不同的形态又取决于不同的振动频率,因此,万物同根同源的说法就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原始的意识,应该是一种频率极高的振动,高到超出我们人类的思维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所谓的高维度空间,以及外星文明,就是这种超越我们思维理解范畴的振动。

这种振动并非是无形的,就像是无线电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能以声音或波形为我们所观测到。

由此,无论是内心意识还是思维意识,都源自原始的意识,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而把“一”直接理解为原始意识显然过于简单,那么有没有一个更为合适的词来代替呢?

我找到的答案是:觉知!

所以,我对“载营魄,抱一”这句话最终解读是:人,如果要想成其“大”,就要在内心和思维之间保持清醒的觉知,既不偏重于内心,也不要偏重于思维,始终保持在一个大致平衡的状态。

这就合理的解释了三生万物之后的一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物之成其功,需要内心和思维共同作用,以觉知为舵保持这两者的平衡。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里说“天下万物生于有”,而四十二章说“三生万物”。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呢?

一、为什么说万物生于有

“有”,是生命独具,而人类特别强烈的意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动物也有占有欲,比如领地、配偶等,但是这种占有欲更多的出自生存本能。而人类的占有欲却已经从本能上升到思维欲望,且毫无止境。

对于我们而言,“有”,不再是为了生存所需,已经被“想要更多”所取代。

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写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因为人的贪欲,所以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在欲望看来,无论显化的还是潜藏的利益,都值得去拥有,因此对不同事物产生了不同的概念。

这些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因此就有了意义。

或许,这就是万物产生的原因。

因为物质的存在并不是为人类准备的,它们只不过是各种不同频率的振动而已,却因为我们的分门别类而有意的区分成各种不同的概念。

好比一只蚂蚁,它会对星星、飞船、金钱、权利、KtV、珠穆朗玛峰产生概念吗?这些东西对于它来说是存在的吗?

这些内容显然已经超出了它的认知,此等万物对它来说也是不复存在的。

至此,不难理解,所谓万物,是由我们人类的思维想象并定义出来的概念。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概念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一切物质的不同形式最终不过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振动频率。

然而,这种不同的振动频率形成的物质却能够被我们的内心意识感受到,并因此产生了相对的真实感。

所以,对于人类而言,既不能陷入完全的空无,亦不能相信完全的实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佛家所说的“空”与“不空”,“实相”与“虚妄”的指向。

二、三生万物

说到这里,把“三”解读成“人”,在逻辑上也就能讲的通了。

如此一来,我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完整的解读如下:道,创造了意识,意识在生命的基础上分出了内心意识和思维意识,俗称“阴阳”;阴阳合和产生了人类这个物种;人之所以为大,能够凌驾于其它生命之上,是因为它拥有觉知的意识,这种能力可以使人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无限接近道的状态;万物因人的思维意识而产生,人要想在万物中成其大,就要在内心和思维之间保持清醒的觉知。

由此,可以在日常中观察自己,是否在内心和思维之间失去了平衡;是否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保持清醒的觉知。

如果能够保持在一个大致平衡的状态,那么或许你仍然不快乐,但你的内心一定会是平静的;如果你感到烦躁和焦虑,那么它们就一定是失衡的。

而让你察觉到失衡的那个意识,就是“觉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