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这一年,人们从买车的浪潮里翻出来,又一跃跳进了另一个时代的浪潮——进城买房。
从一九七八年的土地相关法规调整算起,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历经了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
在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时间里,虽然中国的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计划经济也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但是人们对市场经济持怀疑态度,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一九九八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于七月二十二日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至此,住房计划经济时代终结。房地产市场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自一九九八年启动房地产市场,之后的四五年间,房地产出现过热势头。二零零二年后,房地产宏观调控全面展开。
二零零八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稳定经济增长、避免房地产市场下滑,政策开始转向刺激住房消费,推出信贷支持、增加保障房供应和税收减免政策,房价因此大涨。
二零一四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稳增长”和“去库存”的政策诉求下,国家出台了四轮刺激政策。主要是放松限购限贷,加强信贷支持和税收减免。从二零一五年起,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暴涨,三四线城市也出现稳步增长的势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黄金时代。
眼看着房地产市场的大热,一天一个样的房价,人们的心纷纷躁动起来。城市居民先一步进入买房行列,走在买房大军的前列。而作为在城市里打拼了许多年的进城务工人员也紧随其后,加入了买房大军。这些人漂泊在外多年,深知在异地他乡的艰辛,他们想要返回故乡。可是回去种地是不现实的,在农村里没有收入,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里的生活。可是在工作地城市买房是不可能的,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那么最佳选择就是回到户籍所在的城里买,相比之下,老家城里的房价要低得多。
另一方面,前面我们也说过了,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城市里的教育、医疗资源都远远好于农村,就业机会也大,所有的人都想往城里走。往城里走的第一步要做的是什么呢?
首要的当然是要解决住的问题。进城买房成为了人们当下最大的愿望。
看着突飞猛进的房价,人们义无反顾地跳进买房浪潮。生怕晚一步就没机会了。这一股浪潮不仅冲击着城市居民、外出务工人员,就连常年待在村里的人都知道了现在最有面子的事就是能在城里买上房,成为城里人。
此时,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公司遍地开花,每个城市都在如火如荼地大搞建设,一排排、一栋栋的商品房、商业街、商业广场拔地而起。
庐市和芜丰也在这一两年内建起了很多的商品房,还规划了商业街。芜丰往什马镇的沿路,路两边显眼位置的民墙上都用蓝漆刷上了广告:“返乡置业就选丽天置业。丽天置业,给你家的感受。”
就连什马和田中的镇集周边都建起了一排排五六层的商品楼。这是一个属于商品房经济的时代。
人们谈论的话题再也不是车子了,车子已经变得再稀松平常不过了,现在人们聚在一块谈论的不是东家的孩子在市里买上了房,就是西家的孩子在县城买了楼。
老一辈的人突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用大半辈子建起来的楼房在年轻人的眼里一文不值!小辈们都表示村里的房子没用,要到城里去。城里才有好的教育、医疗资源,也只有城里才有就业机会。回村里能干嘛?什么也做不了!总不能回去种地吧?很多年轻人都表示,“村里的房子我们是不会要的。”
这让人多么地难以置信。世界变化太快了,快得都让人接受不过来。
凌晨一点的魔都上海,繁华的城市沉沉睡去了。白天里车水马龙的马路、熙熙攘攘的街道此刻都安静了下来,只有昏黄的路灯发出令人昏昏欲睡的弱光。
九月的魔都已经有一些秋风瑟瑟的感觉了,凉意袭人的秋风穿过无人的街道,一片片梧桐叶随风落下。不知从哪里传来阵阵桂花的幽香,悠远、清香。
在城郊的一片安置小区,三十多栋的楼房此刻也全部陷入了睡眠,在这样漆黑寂静的夜晚,只有楼道里的灯发出慵懒的白光。
漆黑的楼房里,一束光从七楼一户人家的窗口折射出来。
从窗户里能看到一个略微发福的青年男人趴在桌前聚精会神地对着面前的电脑工作。
那是陈立生。
立生在百川门窗已经干了四个年头,整整三年有余。在公司,他已经是一名资深的门窗幕墙报价师,并且转向了设计方面。因为多年的门窗公司工作经历,让他有了大量的供应商资源,所有的品类他都有详细地跟过单,也知道哪些东西应该去哪采购。因此一些请不起设计师的小公司找他帮忙设计门窗方面的东西。还有小区里有人买了新房的,也会找他做门窗,他负责计算门窗的厚度和大小,其他的就包出去给同小区的门窗师傅做,他挣个差价。公司里的领导也知道他接外快的事,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是陈立生没有耽误工作,二是公司根本看不上这些小单,百川门窗接的工程都是大工程,对接的都是大的房地产公司。
立生刚刚接了一个小公司的单,人家让他设计一个幕墙,报价一千元。立生已经熬了两天晚上了,计划今天晚上做完。
陈立生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脑屏幕前,眼睛盯着电脑,双手不停地操作着鼠标、键盘。
直到两点一刻,他才长舒一口气,摘下架在鼻梁上的近视眼镜,用力地揉了揉疲劳酸胀的眼睛——终于做好了。
这几年,陈立生为了一家人能过上好日子,一直努力地拼搏着。只要有外快的单都会接。凭着出色的工作能力,他每月能拿到八千元的工资,加上接的外快,还有杨美的工资,两个人一个月能挣一万五六。每天跑两个多小时去上班,早出晚归的。虽然辛苦,可陈立生觉得很踏实,家人健康平安,不再像之前一样为了几百几千元发愁,孩子想吃的东西能随便买,想玩的东西也能买的起,那自己辛苦点算什么。
可这些日子来,陈立生却开始不安焦虑起来。
正月小东来家里找他聚一聚的时候说他在庐市买了楼,并且劝说立生也早点买,越到后面房价越贵。当时立生没有怎么当回事,觉得自己暂时没有回来的打算。
然而到了三月,去给大女儿报名读幼儿班的立生了解到了另外一些情况。听说即使买够了五年社保,小孩可以在上海读小学、初中,然而高考却要回户籍地考。那样的话将很麻烦。一般,两地的学习材料会有所不同,相应的,出的试卷也不同。试卷一般是根据平时学习的内容来出题的,而你在异地上学,学的内容与所考内容不一致,这很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所以立生和杨美考虑孩子要回去上学,起码初中是要转回去读的,不然到时候转换不过来。
他们想到要回老家市里买房,买了房子,他们就带孩子回去读书,并在老家市里工作。
最初,这也只是他和杨美的计划。他们的工资也是这后面两年才涨起来的,平时又要开支一些,加上今年夏天杨美又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总之,目前两人手里的钱还不多,不足以支付首付。他们打算等一两年,等手上攒多点钱再说。
可是就在前半个月,范同学也给立生打来了电话,他说他十一要回去买房,邀立生一块,还有另外一个同学,人多买有优惠。
立生因为不够首付的钱,还想推脱的。可是范同学告诉立生,“现在房价涨的厉害,一天一个价,越到后面越贵,别到时候挣的一点钱还不够涨的!”
立生听了,心里也确实着急起来。
是啊,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大势是这样,今天不买,明天就又涨了。别真的像范同学说的那样,挣的一点钱还不够涨的多。
立生当即和杨美商量买房的事。其实立生和杨美也有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动态,知道全国整体的走势是涨,可是不知道作为四线偏远城市的庐市也涨得这么厉害。两人一下慌了神。要买,钱不够,不买又怕涨。
“唉……”
忙完工作,躺到床上的陈立生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今天范同学又打电话给他,说又涨了,得赶紧回去把买房的事落实了。范同学说,就是借钱也要把首付先付了。他也是找亲戚朋友借了才够。
借?好开口找谁借……
思来想去,立生和杨美还是硬着头皮决定把房子的事定下来。反正是要买的,他们怕房价涨得厉害,晚了更买不起。
立生找到姐姐月红,杨美找娘家,一共借了十万元。他们趁着国庆黄金周赶回了庐市,和范同学几人碰了头。
回到庐市转了一遍市里的房地产市场之后,立生很后悔正月没有听小东的,庐市的房价在这短短的九个月之内涨了整整一千元一方!原本小东买的那个小区只要五千元一方,现在涨到了六千,黄金周打完折也要五千八一方。
迫于房地产市场的形势,立生和范同学几人当即下了定金,定下了和小东同一个小区的房子,并很快办理了相关手续,交齐了首付。
就这样,陈立生在匆匆忙忙中也成了一名房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