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终章
光稳住军心没用,援兵必须要有否则郑州绝对守不住。
华北这边已经无兵可派,保定和石家庄也是不容有失的,他们这边紧急沟通华中、华东地区日军,请求他们派兵援助郑州,同时又再次请求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援助。
但无论是华东还是东北的日军都需要军部协调调遣,而且人家也有自己的事情,不是说抽就能抽出来。
东北的要防备苏联,华中华东的要面对国军和新四军,现在兵力紧张要援助郑州他们也需要放弃一些地区,这中间要有一个过程。
主力部队开始进攻郑州,27师团依托城市在外围构筑了大量阵地。
做为八路军中攻坚经验最多的部队,豫北支队已经形成一套攻坚流程。
各种型号火炮从阵地之前开始排雷,然后对阵地进行炮火准备,之后派出少量部队试探进攻吸引火力,勾引出日军炮兵之后以重炮摧毁。
等把日军火炮打的差不多了之后才开始真正进攻,部队前进至距离日军阵地一百米左右,火箭炮覆盖日军阵地,步兵紧跟着就冲上了阵地。
“轰”新加入的150毫米重炮威力巨大,一炮下去日军一门75毫米野战炮被直接掀翻,十几个炮兵全部被炸死。
有这些重炮和反炮兵雷达在,日军火炮很难存活。
火炮此时还是战争之神,没有火炮任何军队都不可能正面抗住敌人的进攻。
何况他们的敌人炮火十分充足,除去二纵还有一个重炮团,一个炮兵团零一个炮兵营两个加强炮兵连,一个火箭炮营零一个火箭炮连。
日军火炮被摧毁的差不多了根本扛不住,很快郑州外围阵地就丢失了。
郑州城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黄河上的铁路桥,这条铁路桥非常重要,李云龙也舍不得炸毁,日本人也舍不得炸。
所以铁路桥就成了双方争夺的重点。
最终经过一个星期的奋战豫北支队付出两千人阵亡的代价彻底击败了27师团,27师团折损过半其余退回黄河北岸,等待援军准备南北对进夺回郑州。
夺取郑州之后二纵撤了回来一起构筑防守阵地,准备迎接更大的考验。
经过日本军部调遣,日军极限抽调了八万人来夺回郑州,其中三万关东军从北而来被鲁省的部队挡住。
而豫北支队独扛五万日军进攻,就因为炮兵吃亏五万日军奋战月余损失惨重也没能夺回郑州。
重炮团还抽空支援了一下鲁省部队。
双方围着郑州一直打了俩月,日军后继无力进入相持阶段。
在华日军被分割成两个部分,郑州以南的日军出现了补给困难,不得不大面积收缩兵力。
八路军的壮举在国际上赢得了很大的声誉。
1945年中希特勒自杀苏联占领柏林,德国彻底战败,美国也打到了冲绳,日本本土遭到战略轰炸。
在华日军处境更加艰难,八路军新四军各部反攻如潮,豫北支队死死卡住郑州。
最终1945年8月15日日本倭皇发布终战诏书,虽然少部分日军拒绝投降,但大部分已经无所适从。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选派部队快速插入山海关,完成了陆钊的战略构想,包围了华北日军。
华北日军当然不甘心向八路军投降,毕竟他们此时还无法代表中国政府。
国民党反应也很激烈,华北几十万日军如果向八路军投降会极大损害国民党的地位,还会让八路军迅速壮大。
但他们远在大西北大西南,距离最近的是晋绥地区的傅作义部,他们先是在大同接受了第一军残余的37师团的投降然后一路向东。
关键时刻日军居然同意了向八路军投降,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想加强一下八路军的实力,虽然他们战败了但也不想看中国强大,把武器留给八路军加强一下实力让国共之间大打出手是他们乐于看到的。
最终八路军至少接收了二十万日军的投降,但北平天津还是被傅作义接收了。
李云龙接受了27师团残部的投降。
抗日战争终于结束全中国普天同庆,这14年对于中国来说太不容易了,付出了太多牺牲,多少英雄的中华儿女付出了生命。
然而渴盼已久的和平并未到来,下一场大战接踵而至。
那边国共还在和谈这边国军调兵遣将,在美国的帮助下用船运、空运了大批部队到达华北和东北。
但是解放战争第一枪在晋省打响,阎在老蒋的支持下集结了二十万部队进攻太原要夺回老家。
虽然八路军已经很强大了,但面对有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四百多万大军仍然毫无把握。
因此进行了战略收缩,李云龙的豫北支队放弃了郑州、洛阳等黄河以南地区,全力保障晋省的安全。
此时的晋省已经是不能放弃的了,晋省是重要的粮食、兵源、武器产出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因此李云龙部收缩回了晋省,以豫北支队为主力快速击溃了阎集团。
随后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大小战争不断,终于在1946年解放战争进入高潮。
国民党也知道晋省的重要性,第一次进攻集结了五十万大军,在这次战役中已经改为晋绥野战军独立师的李云龙部大放异彩,独扛国民党五倍兵力进攻,不愧三晋铁壁称号。
晋省战场消耗了国民党大量兵力,其它战场就没有那么充足了。
东北战场最先发起反攻,辽沈战役打的比原本轻松的多,辽沈战役发动的同时晋省部队再次发动了南下战役。
以李云龙部为先锋再次突破黄河防线兵临洛阳。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都比原来更加轻松,解放战争进程也比原先缩短了。
1945年9月陆钊带着天鹰特勤队分散南下缅甸,他将武器留给了王自乐,让特种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他自己则带人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缅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