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鞭炮声中战意浓
其次,还有一整只水鸭,有时候是做盐水鸭吃,有时候用老母鸭煮莲子汤。当然,一般家庭也都要有鱼,或蒸或用鱼腥草煮汤,以寓意年年有余。
另外,也会做一些其他菜吃,比如梅菜扣肉、酿豆腐、蔬菜等。
吃年夜饭的时候,父亲黄康才就会给奶奶、妈妈和三兄妹发压岁红包了。这几年只剩下黄显彩还在念书,他俩也已经出来工作了,因此按照老家这里的风俗出来的工作的人是没有红包收了,一般是要给人发红包了。所以今年,黄显彩就收了三个红包。
这些年,压岁红包的金额也越来越大,从最早开始的五块钱到十块钱,再到二十和五十元,黄显峰挣钱比较多,他给的红包最大,有一百块钱。
从傍晚吃饭开始村里的鞭炮声就不断了,一般每家每户吃饭前都会放一点鞭炮。吃完年夜饭后,有些休息的早的就开始放迎春炮仗了。整个洲府村有600多户人家,人口总数两千多人,整个晚上,各家各户在不同的时间段放鞭炮,此起彼伏,晚上是难以睡个好觉的,一般都玩到比较晚。
记得小时候那时候没有哪家有电视机,所以小孩子们都是出门去玩鞭炮。把家里买的串炮偷偷带上一些,更多的是拿上二踢脚,带上火柴,再拿一两根香。然后到各家去邀其他小孩,或者到晒谷坪那里大声叫他们的名字,等集中不少伙伴后,开始一路放鞭炮玩。
有时候还往其他自然村去找那个村的小孩们“约架”,碰到对方村子的几个玩鞭炮的小孩后,就叫他们去叫人。对方一看,好家伙,你们有二三十个人,于是一边留着一两个人说“你们等着”,一边另外的人就跑着叫其他人赶紧来。
等对方也很快来齐了十几二十人,人数差不多对等后,就开始“对战”了,所谓对战,也就是双方用鞭炮来互相攻击。
两队人马分列在合适距离的两头,有些人摘一些串炮,点着后使劲往对方人群那边丢去,在一阵“噼里啪啦”声中,对方人马纷纷闪开,这边人马则纷纷哈哈大笑起来。
对方也毫不示弱,有些丢一串串炮过来,同时也有一些在地上用木棍或石块将二踢脚横架着对准这边,点火后“砰“的一声,这边人马也纷纷躲闪开,但在黑暗中看不到二踢脚飞到哪个位置,有时候在某个人脚下”啪“的一声炸开,吓得他“哇哇”叫着跳起来。这下就轮到对方人马兴奋的“哦哦”叫着,大笑起来。
后来炮仗的种类多了一些,开始有串天猴、魔术弹和摔炮后,很多小孩一到除夕收到大人给的压岁钱后马上就去村里的小卖部去买炮仗,就等着大家“约架”呢。
因此后面的对战就更加精彩了,大一些小孩或青年喜欢用二踢脚,因为看不到路线不知道落点,让对方防不胜防。而串天猴和魔术弹,都有火焰痕迹,大家可以提前躲避,但是魔术弹连续发射而且可随便控制方向,而且人数比较多,二三十个一堆人群集中在一起,有时候刚好就发射到对方人身上,搞的对方和旁边的人赶紧拍打担心烧着了衣服。
往往这种“约架”主要是看双方携带的“弹药”充不充足来定胜负。如果双方都差不多弹药,势均力敌将弹药都打光了,打成了和局,各自回家各找各妈。如果一方的弹药更多,对方的弹药耗尽,这边还能继续攻击,对方人马也就纷纷散去,这一方就高兴的叫嚷着“胜利咯,胜利咯”、“吓跑咯”、“逃跑咯”,好像赶跑了鬼子一般。
现在很多家庭开始有了电视,更多人开始在家或邻居家看春晚,而且之前的小孩也都长大了,所以这种“约架”就逐渐消失了。
往年的除夕夜,村里各自年夜饭吃完后,再聚集人群比较多继续喝酒的主要有三家,黄显彩家是其中一家。
黄康才在督察局上班,同时他为人比较公正不阿且热心肠,村里哪家在城里有事要解决找上黄康才时,他都积极的帮大家处理,因此在村里有比较大的威望。不仅仅是过年过节时,每当他周末休息回老家来的时候也比较多人过来串门。
黄显彩记得他们大人说起当时家里新盖房子的事,那时还是文革期间,村里领导是那些所谓的“造反派”把持,当时那种环境下当头的是带枪的,而且说一就是一,大家都不敢轻易去惹。而当时选地方盖房子是要村里盖章批准,很多人都知道黄显彩家盖新房子所挑选的地方算是“风水宝地”,于是造反派头头就是不给批。他面对他们黄氏家族几个老人,态度跟平时一般很是嚣张,也不说不批的原因,就是一句话:不批。
那时候黄康才还没到督察局上班,还在县农场上班,他可不惯着造反派的嚣张气焰,直接就跟他拍了桌子,质问对方为什么不批,党和国家的政策哪一条规定,一定要对方给个说法。头头平时面对的都是不敢惹事的老实本分村民,哪里见到还有人这么一个气势对他,搞得他一愣,摸不清黄康才的底细。他就悄悄问了跟着一起去的黄氏家族老人,问黄康才是什么来路,是党员吗,是什么单位的?那时候农村党员还是很少的,其实黄康才也不是党员,他只参加过共青团,而且到了28岁也自动退团了。但这位堂伯还是挺直腰杆,说黄康才就是实打实的党员,在县里上班。
造反派头头一听,嚣张态度就压下去了,稍微好言好语一些,最后也无奈给批了。
回去路上,几个老一辈人都跟黄康才说你胆子可真大,还敢跟对方拍桌子,也不怕他带着枪呢,这时候可还是比较乱呢,他们都吓的不轻。黄康才说有什么好怕的,朗朗乾坤,咱国家还是党领导着呢。经过此事,村里的人对他也是佩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