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观众心理学 > 二理解的层次

二理解的层次

戏剧审美中的理解,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为背景理解,二为表层理解,三为内层理解。

背景理解为表层理解和内层理解提供条件,本身并不在审美理解过程中占据一个阶段。背景理解包括观众对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观念、所运用的历史知识的认知,也包括对作品中所采取的简化手法、象征技巧的领会。背景理解本来是为整体审美提供方便的,但有时也会成为障碍。例如,很多剧作对陈旧的观念、琐碎的知识依附过多,成为观众不喜欢吞食的“审美硬块”。有的剧作在采取“约定俗成”的艺术手法时过于刻板或过于急进,成为另一种审美麻烦。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观众的表层理解和内层理解。

在作品中,表层理解和内层理解浑然一体,很难截然分开。供内层理解的质素就包含在表层故事之内,戏剧家又在表层故事中留出许多能够接通深层意蕴的口道,把表层故事作为一种凭借和过渡。这样,即使对于没有能力作出深层理解的观众,也会在表层理解中约略体味到一些奇异的余韵,觉察到一些使自己感到迷茫的弦外之音。这也许正是这些观众日后提高的契机。

不同层次的理解,都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概括。在通常情况下,表层理解运用的是专指概括,深层理解运用的是一般概括。专指概括用于对特定事物的认识,对戏剧来说,主要是用于对故事情节、人物行动、戏剧语言的理解;一般概括是对事物的类化认识,对观众来说,摆脱了对剧情细节的依附,开始对剧作的普遍性旨趣作出思考,这便进入到了一般概括阶段。

对于表层理解,不少戏剧家往往力求浅白,他们只想把理解的契机交付给内在层次。其实,这在艺术上是失当的。维迦说,一句巧妙的“双关语”都会引起观众理解的乐趣,可见表层理解也要设法发挥观众的主动性,让他们时时作一些判断和概括。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它的每一寸肌肤都应该是有吸引力的,即便是无关宏旨的地方也要对观众产生理解的诱惑。这就像一位小说家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字字句句都能让读者投入,而不能一路疲沓,直到某个关键部位才打起精神。总之,所谓表层理解,要使整个表层都充满了理解因素,成为通向内层理解的毛细血管。表层理解是理解的起点,为了完成理解的审美使命,不应该把起点堵塞。湘剧《琵琶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蔡伯喈上京赶考久未回归,饥寒交迫的蔡公、蔡婆互相扶持着遥望着大路,儿媳赵五娘借米回来,边劝慰边把二老搀扶回去,但就在二老不注意的当口,她自己也偷偷回过脸来向大路望了一眼。乍一看,她这一望,与她刚才劝慰二老不必再望的话语是恰恰矛盾的,但观众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一望的含义。她何尝不焦急呢?但她又不能不掩饰自己的焦急,因此,她必须望,又必须偷着望。这一小小的细节,当然属于表层理解的范围,但观众只有把此前的情节、赵五娘的性格以及她目前的处境全都概括在一起,“万虑一交”,才会理解这一望,并在这么短促的理解中产生快慰。

对于内层理解,观众需要花费一定的心力。但是,这种心力呈现为“顿悟”式。李渔很反对那种“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的理解方法,因为这就违背了戏剧作为一门时间性、过程性的流动艺术的本性。

捷克维霍季尔的舞台

“顿悟”式的理解,是作品蕴含的理解因素有序深入的结果,是一种水到渠成式的迅捷收获。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排除理解因素的芜杂混乱。思想内涵可以丰盈饱满,但在审美领域必须过滤、沉淀成一种清醇状态。作品的表层可以五光十色,越到内层越要纯净,这才能抵达一个宁静的精神终点。因此,内层理解,是对一层层自扰性因素的排除,是对各种思维离心力的摆脱,是在排除和摆脱之后遇到的当头棒喝。正因为如此,内层理解总带有很大的神秘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