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低调的三国英才
“你不必客气,我与你父亦有交情,也希望看到你出人头地,能帮衬的自然要帮衬。”
或许邴原这是客套话,刘鑫却不管这点,而是抓住机会,提出他的请求:“叔父,小侄此次前来,确有些事,还望叔父伸个援手。”
邴原愣了一下,他没想到刘鑫会得寸进尺,但还是随口一问:“哦,你有什么需要我做的?”
“右北平被乌丸两次攻打,乌丸人残暴不仁,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今右北平已形同焦土,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饥肠辘辘,民间甚至还出现了易子而食之景象,小侄深为痛心。”刘鑫先是一阵卖惨,还努力地挤出几滴眼泪,还真的把邴原说得感动了。
他接着又说:“小侄当这太守,愿守护一方百姓,让百姓不再担惊受怕,不再食不果腹,让右北平成为一方乐土。”
“然小侄年仅十七岁,乳臭未干,实难担此重任,因此,此次前来,还想请叔父……”话到嘴边,刘鑫突然感到有点难为情。
“莫非贤侄是想让叔父出来为官,助你一把?”邴原不是傻子,此刻明白刘鑫所求不小,他看了一眼刘鑫。
“叔父高风亮节,视名利如粪土,当今朝廷数次延揽,叔父均拒之门外,公孙太守也是诚心实意,叔父亦敬谢不敏。小侄又何德何能,敢提此要求?”
“小侄是想,叔父桃李满天下,可否为小侄引荐一二,小侄想延请其为右北平效力。”
邴原这下明白了,不是请他,而是让他推荐他的学生或认识的人。他心中松了一口气,他与刘政关系挺好的,如今好友去世,留下这么一个儿子,他不帮心里也过不去。可是,要是让他当官,他也不愿意受此束缚。推荐几个人的话,他还是可以考虑的。
“这个嘛!你需要叔父推荐什么样的人呢?”
刘鑫听了心中一喜,这不是代表邴原同意了吗?他赶紧说道:“右北平百废待兴,小侄需要些人帮助小侄,能打理日常政务,能开荒屯田,主持商贸,让右北平恢复之前的繁荣。能辅佐小侄振兴教育,让百姓有书读,培养出更多可造之才。”
邴原心中一振:“莫非贤侄想让百姓也有书读?”
“正是,小侄已是右北平太守,自是有责任让右北平百姓都能读书写字。当然小侄亦知此举无异于登天,但终归事在人为嘛!”
邴原这么大吃一惊,他自己就是寒门出身,自然知道对于百姓而言,读书是件很难得的事情。他当年为了能读书,可是吃了不少苦。
他想了一下:“我可以给你推荐人才,你需亲自去延请,他们是否答应,那就得看你自己了。”
刘鑫大喜过望,连忙点头同意:“叔父请放心,成与不成,自是要看小侄的本事。”
邴原想了一下:“有一个人很想出仕,此人才华横溢,可能会擅长处理政务。”
“谁?”
“国渊国子尼!”
国渊?刘鑫愣住了,国渊在三国时代是个非常低调的人物,刘鑫也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至于相关事迹,则一无所知。既然邴原推荐了这个国渊,他只能来见一下这个国渊。
刘鑫多方打听,终于来到了国渊所住的地方,太史慈则成了一名挑夫了,挑着他要送给国渊的礼物。
听到是邴原介绍来的人,国渊没有拒绝,让人把刘鑫和太史慈领到屋里面来。
刘鑫进到屋里一看,这国渊住的地方相当简陋,里面陈设简单,过着比较简朴的生活。相较而言,邴原住的地方条件要好很多,估计公孙度送了不少东西,邴原不缺钱。国渊就不一样了,他虽是经学大家郑玄的弟子,但毕竟不是什么大人物。
国渊的年纪不大,年二十多,长相儒雅,看起来应该是个很谦逊的人。屋里面还有另外一个人,年纪稍大,应该三十岁左右,穿着随意,不修边幅,与国渊似乎相反了。两人正在看着桌子上的东西讨论着,应该是讨论书法。
看到刘鑫和太史慈进来,两人才不再讨论。
相互行礼之后,国渊叫人准备些水,来招待刘鑫和太史慈。看到太史慈担了一筐什么东西,国渊有些好奇:“刘太守,你这是……”
“初次拜访,可不能空手而来。这是我给国先生的一些薄礼。”
“刘太守太客气了。”
太史慈把上面的布打开,原来筐里面放着一打纸。这时代的纸可贵了,这么一打就已经几十两银子了,刘鑫都觉得心痛。
国渊和旁边另外一人看到里面是纸,两人对视了一下,微微一笑。
“刘太守之父,三年前我也见过,谈过几句,想不到已仙逝。”国渊也是青州人,当年跟随邴原等人来到避战来到辽东。
他直入正题:“刘太守接替父职,也是右北平百姓之福,只是不知今日到此,又送如此厚礼,想必有所求,还请刘太守说一说。否则刘太守这礼我可就不能收了。”言下之意就是,先把事情说了,能做到才收这礼,做不到自然就不收。看来,这国渊做人很有分寸,从不随便乱收礼。
“日前,乌丸两次攻打右北平,在下临危受命,当了这右北平太守,并击败乌丸大军,然右北平遭到极大的破坏,可谓百废待兴,百姓亦需屯田生产,在下几日前拜访邴叔父,邴叔父向在下推荐了国先生,今日来访,想请出国先生,为右北平出一份力,为百姓谋条出路。”
刘鑫并没有提出能给国渊什么待遇,而只是强调为百姓谋条出路。一方面,右北平如今是一穷二白,能提供的条件有限。另一方面,邴原曾告诉他,国渊做事随意,不向往奢侈的生活,不怎么关心能拿到多少俸禄。他给国渊送礼,那是礼仪,只是这礼稍微重了点。
果然,国渊听了,沉默了一会儿,提出了一个疑问:“右北平如今状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