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丰收
话说张巧嘴,离开刘家老宅直奔村口王婆子家。
王婆子正在村口与几个老姐妹说着这个事情,忽见张巧嘴眉飞色舞的摔着帕子走来,急忙满脸带笑的迎了上去。
“呦呵,大妹子成了成了……”张巧嘴说的是绘声绘色,一众妇人听得一惊一乍,听到最后结果一个个皆是满脸欢喜道贺。
张巧嘴又与王婆子商量了一下彩礼的事情,再就是定日子等诸多琐事,暂不一一细表一带而过。
王婆子千恩万谢雇了牛车将媒婆送走,大树下的几个妇人都是一起做绣活的,不光手艺好这共同话题也多,眼下王婆子家添了喜事,一个个也都赔着笑脸奉承着。
你一句我一句哄的王婆子找不着北,一时高兴顺手指点了一下几个妇人的手艺,几个妇人心中更是欢喜,她们天天跟着王婆子混在一起,一是为了人多热闹好解闷,二来是想偷学点手艺。
王婆子就这一个独子,一个人将他拉扯大,这孩子也是争气的很,地里庄稼伺候的真不赖,早起晚归任劳任怨,哪个说起来都夸几句,只是家里就娘俩,实在穷的很。
这儿子要娶媳妇了,家里又要添人口了,弄不好明年就能抱上大孙子了,王婆子越想越高兴,她决定明日就去镇上卖了绣品,再去秀庄多接点活儿,等赚了钱也好买些布料给儿子做喜被。
虽说家中还有一些积蓄,但成亲置办彩礼酒席,哪个不得用钱,只靠几亩地的收成怕是远远不够。
同时这则新闻如同插了翅膀一般,迅速在整个村子流传开来,在人们各自议论声中张巧嘴的名声更近了一步,更多的 人则是赞叹王婆子,为了儿子的亲事居然舍得去请那张巧嘴。
若是换了别的人家,顶多就是在本村找个人上门去说说,哪用花那个冤枉钱,但想到那难缠的张婆子,人们也就释然了,本村怕是没几个人能说动吧。
刘家老宅
刘春梅知道爹娘同意了这门婚事之后,内心非常的矛盾,即愿意又不愿意,说不出的难受,不愿意自然是因为嫌弃对方家中实在太穷,她还在做着她的少奶奶梦。
但是每当夜幕来临,一个人独守空房的时候,总是不经意间想起那个男人浑厚的气息,那厚实的肩膀,结实的胸膛,甚至会做梦相见,以至于她内心又不排斥那个男子。
鉴于以上情形刘春梅的内心很是复杂,其实她不知道的是这完全就是因为她情窦初开少女怀春所致,说白了就是青春期。
起初她也跟张婆子闹过,但张婆子跟她说了事情的严重性,除非她去浸猪笼云云,将刘春梅吓的大气不敢出,这才同意了下来。
若不是万不得已之下,张婆子怎么会同意这门亲事呐,这万一传扬出去影响了孙子的大好前程咋办?再说了,媒人那天说的话语也并不是不无道理。
天气逐渐转凉,地里的庄稼已经黄灿灿一片,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秋收时刻。
秋收的到来将刘春梅件事彻底冲出了人们的视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地里的庄稼,就连茶余饭后歇息的空隙谈论的都是地里收成。
自打媒人上门之后,刘春梅便没有出门,生怕出门后被人笑话打趣,尤其是张婆子挂在嘴边那句‘俺家春梅可是富贵命,以后最少得是少奶奶。’更是闹得人尽皆知。
这一天,多日未出门的刘春梅也不得已出了门,原因无他,只因为家里开始收庄稼了。
往年收庄稼,刘春梅顶多也就是去地里送送饭,今年张婆子可不惯着她了。
首先今年没了刘大湖一家,这一下子就失去了近一半的劳动力,二儿子家也就只有老二一个回来帮着收割一下,还得急火火的赶回去上工,打场入库的也指望不上。
再个就是因为她的婚事了,原本以为能嫁个大户人家她老婆子也好跟着享受几天,现如今弄了这么一摊子,她也指望不上了。
还有一点就是:你在娘家可以不干活可以惯着你,但你嫁人了呢?到时候嫁过去还这样懒惰,怕是少不了被调教,为了闺女以后着想,所以必须得教她干活了。
刘春梅跟着张婆子去地里送了午饭,便被要求下地干活,没看到小荷花都在干嘛?小小瘦瘦的身子抱着一捆捆庄稼往箩筐里装,跌倒了也不哭,爬起来接着干。
以往不干地里活的张婆子如今也亲自下了地,没办法啊,这抢收的季节家家都是如此,若是抢收不及时,一场雨就损失无数,一年的辛苦也就打了水漂。
如今整个刘家老宅,最辛苦的莫过于胡氏母女,白天要跟着下地干活,晚上回去还得洗衣做饭,还得喂鸡喂猪,往年这些活儿可都是三房的事情,如今全部落到她们母女身上,胡氏内心深处有了一种莫名的无力感,彻底动了分家的念头。
虽说这个好吃懒做的小姑子马上就要嫁人了,但公婆依旧却是偏袒着二房,自家累死累活也只不过是为二房做了嫁衣而已,天知道那个读书的侄子将来会不会帮衬他们。
一担担一筐筐的庄稼或挑或背运回村子,家家的庭院堆得满满当当,夜晚回来更是忙活到深夜才睡,那些打谷场上有庄稼的人家,更是得去打谷场上值夜。
与往年不一样的是那些种了刘桂花豆子的人家,这些人家现在可组成了联盟,之前还没成熟就去地里巡逻看护,如今豆子成熟了更是直接睡在了地里,生怕被人偷或是畜生糟蹋。
他们多数人家更是拿出了全部家底买了辆推车,不得不说有了这玩意儿,那效率直接翻倍不说人也轻松了不少。
一辆辆推车行走在田间地头让人羡慕眼馋的很,刘老汉为了早点将粮食运回家,亲自去山庄走了一遭,刘桂花见老头子也不容易便借了一辆推车给他。
同时山庄内也迎来了大丰收,一个个忙的不可开交,刘桂花更是亲自下地指导,下人们一看这还得了啊,老爷夫人平时也会下地这不奇怪,但这两位小姐居然也亲自下地干活,难道是怕他们干不过来吗?
于是,管家和一众下人们一商议:吃了晚饭睡觉前去地里干活,反正睡觉时间还早,这地离得近就几步远,不能白吃了东家的饭!
刘桂花叫给酒楼送菜的伙计捎了个口信过去给阿旺,说她想雇佣那群乞丐前来帮着收庄稼,也不知这伙计是怎么说的,反正第二天山庄门口聚集了一群五大三粗的乞丐,各个都是膀大腰圆,虽然穿着破烂但一眼就能看出不是乞丐。
刘桂花看破不说破,直接安排他们下地干活,有了这些人的加入,顿感轻松不少,各种作物都及时收割完毕。
院子内外的树干上攀上了高高的一层玉米,牛羊的草料也加上了玉米杆豆秸,牛羊吃剩的玉米杆还能拿去烧火。
地瓜切片晒干的晒干,存地窖的存地窖,摔花生的剥花生米的,扒玉米粒子的,众人忙的不可开交,因为特殊时期,饭后的文化课暂时取消,一心一意干农活。
刘十三整天领着几个女子拾棉花,一遍又一遍拾了好几遍,最后又将那些发黑的死桃子捽下来,扒开去皮留棉。
刘桂花又教了他们几个怎么弹棉花,于是刘十三又带人天天在屋里弹棉花,然后按刘桂花的要求做成被套,最后刘桂花找了几个针线活好的妇人,将被套缝制成被褥。
并且还给每人发了一些弹好的棉花瓤子,让他们做成夹袄留着冬天穿,还别说,这棉袄一上身立刻暖意洋洋,一个个下人们哪舍得穿,立马藏在了各自包袱里,留着冬天御寒。
看着满院子晾晒的作物刘桂花很是满意,因为她的验证成功了,空间里的作物种子拿出来依然可以正常种植成熟。
只是因为没有化肥农药,加上生产条件落后,所以产量低了些而已,但也远比这个时空的原有作物产量高了一大截。
真是应了一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不,是外来的作物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