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陈纪败吴郡兵颓 袁涣计扬州为基
扬州战场上发生了啥事呢?这还得从我们的无双飞将吕奉先讲起。吕布诛了董卓,领了长安,但是被刘焉的好儿子刘诞刘范开门献城,被迫出走长安投靠袁术。
本来以为杀了董卓为袁术报了袁家之仇,又在豫北替袁术抵挡曹操,有功在身,所以行事张狂,经常纵兵抄掠。而曹操在颍川和东郡四处访贤,加上消化青州兵以及盗掘坟墓填补军用什么的,一时之间并没有对袁术形成威胁。
在没有威胁后,袁术就开始看不上吕布了,对吕布张狂的行事多有腹诽。吕布在得到消息后,感觉不安,改投了张杨,同时过来的还有之前投靠袁术的匈奴单于于扶罗。河内这个地方,吕布还有点缘分,河内名将方悦就是被他斩的嘛。
原来的河内太守王匡因为更复杂所以我们不在介绍的事情被曹操击杀,张杨也从上党郡守变成了河内郡守,成了袁绍的人。以张杨为跳板,吕布又又又转投了袁绍。袁绍这会因为乱军和黑山军的事情焦头烂额,也收纳了吕布和于扶罗。当然吕布也不负飞将军之名,杀得黑山军找不到北。
同时袁绍向目前还是自己拥趸的曹操和陶谦分别去信,许以利益,要求曹操和陶谦对袁术形成压力,遏制袁术的成长。
你看看,就是这么复杂,所以我就不介绍王匡为什么身死了哈!
曹操收到袁绍的密信,因为正值收粮加上青州军内部的矛盾,所以只能在兖州摆摆声势。假装和陶谦南北呼应,对失去吕布和于扶罗的豫北袁术部形成了压力。
更为致命的是,张超在扬州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张超用麾下陈登之计,利用陈兰陈纪雷薄三将较为消极的防守姿态,遣了偏师多设旌旗假人之法,摆出要援臧洪的姿态。陈兰三将不知真假,陈纪领万人出曲阿欲拦截偏师,被陶谦麾下大将曹豹设伏击杀两千余人,溃败者无数。
而张超本部则在曲阿城外虚置营寨,摆出要攻讦曲阿的阵仗,陈兰雷薄不知真假,不敢轻出救援陈纪。待到陈纪溃逃回丹徒,已损失六千余人,心中记恨陈兰雷薄,只躲在丹徒借酒消愁,出工不出力了。
这事也不难看出,为将者还是要果断的。张超三万兵力,假如陈兰雷薄陈纪三人不是消极的不想让张超救援,而是选择主动出击,跟校长一样,五万对三万,优势明明在袁术军一方,未必不能打败张超,更别说让张超不能救援臧洪了。
所以说主观上的概念很重要,陈兰三人接到的命令是挡住张超,他们只会依计行事,丧失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制内的人就很容易丧失这种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一丁一卯的做某事,可能完成的比常人出色且出色的多,但他们也往往基本没有主观思考的能力,图纸让你盖个锤子,他绝对不会让它像个榔头。
说起来,这事儿也怪刘详,刘详在豫北打了败仗,导致袁术没有启用有大战基础的刘详。纪灵张勋桥蕤这些有经验又在丹阳,陈纪陈兰雷薄三人没有指挥大规模部队的经验,若是让刘详来,可能又是另外一个结果。
而山阴宛陵这边,太史慈和臧洪也没有坐以待毙。太史慈趁着孙策还沉湎在失去父亲的悲伤中,领着山阴人马急速往宛陵而去。臧洪也趁着夜色,悄悄将宛陵城中仅剩的八千人马放出,往丹阳北面而去。两军的目的很明确,只要到了丹阳北面的秣陵、江乘以及句容三县,就能逃到徐州地面。
仅仅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后将军就从处处开花到连吃坏消息。无奈之下,袁术只能从丹阳调来张勋桥蕤,领兵三万,前往豫北配合部将戚寄、秦翎防御曹操,留下纪灵领万人策应吴郡诸部。
让纪灵万人拦截臧洪太史慈,绝对的够的,只恨陈纪等人无能,让扬州方向出现缺口。袁术有些纠结,他有点想征调新的兵力,但是又纠结该往吴郡战场还是江夏战场送。
麾下袁涣开口道:“吴郡小败,但兵力仍为优势,杨袁已经前往了吴郡,料想很快就能扭颓为胜,主公不必操心。”
“恩。”袁术眉头仍然紧锁,开口道:“曜卿,如今形势,我该如何?”
“主公,涣有一言,不可不发。为今之计,主公当迁治于寿春,强化庐江九江治理,刘邈刘勋之流,明面尊奉主公,应持之自手方为正理。如今臧洪陈瑀之流,丧家之犬也,南方既平,当以扬州为基。”
“扬州为基?”
“不错,扬州为基,静待中原生变,则出一军顺取豫兖徐青,若得之中原,则天下可定。”袁涣这话其实是正理,而且颇为超前,现今的情况下,只有极少部分人萌发了夺地自立最终图谋天下的概念。
只有二袁以及刘贤,加上一个苟延残喘的刘焉,其他诸路诸侯,要么被动防御,要么存了守土自保的心思。甚至曹操这种野心家也暂时只是拥兵自重,后面迎了献帝才逐渐萌生自立的想法,不然不会和袁绍对抗的。
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其实很重要,就好像黑山军,张燕的实力很强,但是他仅限于偷城,捞好处。就好像陶谦,他想的就是保境安民,他能调自己的人去扬州配合刘繇,而不是裹挟刘繇实际掌握扬州。好像马腾韩遂,这种一开始就很强势的诸侯,到最后也没有整肃凉州,南下争夺天下。
这种没办法,大家的思维局限在了那里。比如曹操,迎回了汉室,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占领了大义,击败了袁绍,最终逐步萌生了自立的想法。
比如刘备,刘备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在诸葛丞相那得了个三分天下的计策,获得了荆益,才逐步逐步产生了自立的想法,一开始,他只是不愿事贼罢了。
再比如说孙权,孙权本来也没有自立的想法,结果在赤壁大败了曹操一场,曹操奈何不了他,他才会慢慢萌生自立的想法。
二袁其实是正儿八经的最早萌发自立的想法的,袁术自不必说,他一直坚信代汉者当涂高也。袁绍呢,是因为体验到了权利的快感,所以疯狂掠地。
讲三国,你很难绕开二袁,二袁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集中一统的脚步。这种加快,也无疑是有利于汉民族融合发展的。
见袁术没有言语,袁涣继续开口道:“眼下中原,陈国刘宠、徐州陶谦、青州田楷、兖州曹操,尽皆一时之雄,其余如孔融臧霸刘熙之流,草芥罢了。”
“我们以扬州为基,尽得中原豫兖青徐,北面袁绍与公孙瓒已决一雄,北可得并冀幽,南可取荆交益,大事可图也。”
袁涣的战略思想很简单,北面三州只有两个大的诸侯,南面三州也只有刘焉刘贤两个比较大的诸侯,这两个地方先摆一摆。北面是接触不到,而南面是太散,用兵的纵深比较深。
只有中原,势力较大的四个诸侯,加上一些零散的小诸侯,是最有可能夺取的。整肃中原,看似是两面为敌,其实只要掌握关键隘口,南北用兵都是可以自主选择的,比南北两方面更多了一些选择。
其实是算老话重提,因为袁术一直以来奉行的这个战略,但是从来正儿八经的规划出来,尚是第一次。
“以曜卿所言,我军当休憩一二,再取徐州?”袁术是聪明人,豫兖中间隔了个陈国,陈国的刘宠很猛,兵力很多,但是地盘不大,取之也不占道义。从这个点出发,兖州就只能作为中原最后一块版图,应该是徐青陈国兖的顺序来取,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
这一手从事后的角度来看,是臭手。因为中原太复杂了,中原这里,先后有曹操、吕布、陶谦和刘备等人掺和,正史上的袁术从191年入主豫扬,到195年萌生称帝,197年称帝,199年败亡,都没有得到过中原,甚至都没能全取豫扬。甚至从本文笔者来看,都不敢轻易来写中原,中原太够8难写了。
但是你又不能说这一手臭,孟德公195全据兖州,198年全据徐州,199年中原几乎全部归曹,然后就击破袁绍,到207年全取青幽并冀。正是按照袁涣说的,全据中原以击南北。只能说袁术差的不是事,差的是人。同一个事,孟德公干就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