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儒门为圣 > 第17章 撰写

第17章 撰写

至于除开百家姓以外的那些教材,姜澈还真是看不上。

不是说编撰这些书的人没有才学,而是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大部分孩童的学习能力,内容不够简单易懂,读起来也没有姜澈熟知的那些启蒙读物朗朗上口。

更操蛋的事情的是,那些学童学完《百家姓》这些初级的启蒙读物之后,认字认得差不多,就要离开蒙学,去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经史典籍和大儒着作。

二者之间的过渡非常潦草,甚至有拔苗助长的嫌疑。

因此,继续学业、坚持到底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想要学明白经史典籍那些晦涩的内容,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投入精力,一方面要有前辈指导,往往初学者遇到不懂的地方时,高文位的儒者几句话就能让他们拨云见日。

即使有个别不讲常理的天才,也没办法避开上面的两点。

原来“姜澈”在绥德县私塾读书时,就深受其害。他家里经济条件还行,可以把精力都放在读书上,可是没有人指导他如何读书啊。

姜澈刚刚认识了常用字,就要学儒家经典。不用说,必然学得是相当吃力。

学不懂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兴趣,便更加学不懂了。

二者形成了一个死循环,不知阻挡了多少人的求学之路。

姜澈在心中琢磨一番,现在镇上的那些学童还处于认字的基础阶段,《百家姓》可能学完了,但是基础的常用字应该没有全部认识。

认字是打地基,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捷径,只能靠死记硬背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印在脑海之中。

不能走境界,但是死记硬背的难度却不是一成不变。通俗易懂的内容和佶屈聱牙的内容,记忆起来的难度可是天差地别。

适合孩童认字用的蒙学文章,姜澈立马就想到了《千字文》。

南北朝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千字文》。《千字文》前文皆为四字句,易诵易记,条理清晰,是无数国人的启蒙读物。

姜澈决定:“就先教给那些小朋友《千字文》吧。等到他们认字认得差不多时,再教给他们《三字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教材。”

“倒也不一定非要人人如龙,单纯希望这些学生以后的路能走得平稳一些吧。”

思考得差不多,下一步就是付诸行动。

好在孙清提前给了姜澈学堂的钥匙,现在他就可以提前去学堂里备课了。

至于为什么非要到学堂里去备课,是因为那里有现成的笔墨纸砚。

不要小看这些文房用品,大黎的生产力不发达,这些东西很值钱的。

反正就算姜澈现在把自己的腰子卖掉一个,都凑不出来买一套的钱。

姜澈去到学堂,在书桌上面铺上垫纸,又割下一块墨锭在砚台中化开,研墨开始动笔。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写下第一句,姜澈就感觉到不对劲,这笔怎么用着这么沉啊,手里像是握着一根大铁棒一样。

还有就是写几个字,就感觉到精神上有些疲惫,像是精力消耗过度的样子。

姜澈觉得这应该是天道对人的限制,着书立说可不是一件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的简单事。越深奥的书籍,撰写起来难度越大,消耗的精神力越多。

要是让姜澈现在给“四书”作集注,他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姜澈咬咬牙,试着调动之前蕴养出的那一缕青气到毛笔上,接着写下去。

果然,有了青气的帮助,姜澈觉得手中的笔变得轻盈许多,写起来没有那么吃力,但是精神力的消耗依然是巨大的。

姜澈接着在纸上写道:“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姜澈写得很慢,一笔一画都要倾注全力,才能落到纸上。

写到“玉出昆冈”这里,他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脑袋感觉到一阵一阵的眩晕,就好像是两三天没有睡好觉一样。

姜澈能感觉到,仅仅写了四十八个字,自己精气神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看来《千字文》的重要性可能出乎意料。

他站起身活动活动身体,又做了一套眼保健操,尝试着接着写下去。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这次更不堪,仅仅写了十六个字,姜澈就像刚才那样,浑身绵软无力。

姜澈不想透支自己的精神力,停下了笔。

不写了,不写了,真的被榨干了,一滴都不剩了。

虽然今天只写了六十四个字,就耗尽力气写不动了。不过这样坚持下去,保守来说,十六天就能写完这一千字。

况且,说不定以后自己意志和实力得到磨炼,每天还能多写几个字,那样的话,用不了十六天就能写完全文。

自己一遍写,一遍教学生,配合着其他教材,这速度也够用了。

姜澈站起身,准备回家干饭。

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青气似乎多了一丝。

姜澈有些不确定,闭上眼,调动青气内视。

这一看,发现刚才的感觉不是错觉,身体内的青气真的多了一些,而且变得更加凝实。

按照沈厚告知的信息,儒生想要入品,就要磨砺体内的青气,等到有一天,蕴养出的青气能勾连天地之力,就入了格物境。

听着简单,这一关就不知道难倒了多少人,像是镇上学堂的老先生,一辈子都没能走出这一步。

说来也奇怪,单就修炼而言,儒家是相对最不重师门传承的,儒家的传承更多体现在做学问和继承思想这方面。

别家的弟子,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儒家则不然,没人能直接领进门,都要通过自身的感悟跨过这一关。

要不是识文断字是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人的基数多,儒家的修炼之路估计早就日渐式微了。

当然,这不代表儒修不尊师重道,无论是修炼什么体系,欺师灭祖都是大忌。

据说前朝就有一品高手犯了这方面的错误,被群起攻之,最后身死道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