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分组行动
王麦沉声道:“天色一暗视线受阻,深山老林中咱们不熟悉情况,应对危险的能力大打折扣,很容易受到妖兽袭扰,所以安全起见,今天先停下休息。”
众人皆点头同意。这倒不是说大黎也有磨洋工到点打卡下班的习气,而是正如王麦所说,夜晚山林中危险程度真的会提升一个档次。
很多妖兽有夜间捕食的习性,黑暗中凶猛程度会大幅提高。而人类的视觉不能应对黑暗,晚上还会犯困,战斗力得削弱至少三成。此消彼长,容不得马虎。
除此之外,本身搜山就是个大工程,靠着他们十来个人,没个十几二十天,不可能完成。因此也不用太着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夜以继日把自己先累垮了怎么办?
一行人没有回县城,而是选择在姜澈之前待的平岗镇上落脚。这里与云露山近在咫尺,省去了路上的麻烦。
另外,从明日起,十二个人要划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行动,提升效率。
王麦对人员分组做了安排,总共是十二个人,每队正好分四人;包括沈厚在内有六位儒修,每一组均匀分配两个;武者有四人,能做到每组一人。
分组的方案,尽可能兼顾团队性和安全性。最后的结果是:
第一队,王麦、唐铭、黄士峻、郑煌言,王麦一个七品武修带着三名九品;
第二队,沈厚、姜澈、李平安、石担,七品境一人、八品境二人,带着一名九品境。
第三队,彭时、李小娃、丁继善、李廷基,八品境三人带着一位九品境。
这么安排对姜澈稍稍有利,同行的三人都是荡邪司的好手,配上他这位八品境,应对危机的能力很强。
接下来几天时间,三队人马沿着山麓区域一一清查做过标记的可疑之处。三支队伍各有所斩获:
王麦带领的一队遇到了一只鼠妖,老鼠不擅长战斗,实力比不过第一次遇到的那只犬妖。只是老鼠天性比较警惕,又擅长挖洞逃跑和隐藏踪迹,所以追捕鼠妖的过程花费了一番力气。
符箓和战诗齐出,最后把鼠妖逼到无路可退时,王麦出手一刀斩下了“大鸭脖”。
直接用《塞下曲》召唤出的战将其射成筛子。
沈厚带领的这组人则遇到的一只化灵二变的野猪妖,皮糙肉厚非常抗造,七品境的沈厚没有出手,姜澈三人将这只野猪妖斩杀颇费了一番功夫。
最后还是姜澈看准时机,使用七彩巅峰战诗《侠客行》凝聚青气侠客,一枪刺中猪妖心脏,使其当场毙命。
而彭时率领的一组人也遇到了两只蜥蜴蜕变而来的妖兽,不过只有化灵一变的实力,四人轻轻松松就结束了战斗。
堂阳县城是在云露山的正南方向,不过云露山东、西、南大部分区域都归属于堂阳县的行政区。
而且云露山的地形大致呈北高南低的态势,北坡陡峭,又是背阴,不仅动植物数量少,更不适合人类生产生活,居民稀少;南坡则相对平缓,水热条件相对优秀,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山脚的百姓有几万人。
因此,堂阳县面临的妖患是最严重的,当地荡妖司肩上的担子也最重。
姜澈这一组负责东南方范围的清理。
搜索妖兽还是采用之前的办法,先查阅前段时间各个村子报上来的案宗,粗略圈定出妖兽可能出没的范围,然后一一走访这些划定的地块。
行动还在继续,这天姜澈一行人在上午辰时就集合完毕,准备出发进山排查。
队伍中的李平安是一位典型的武夫,再加上出身朴素,不善于言辞,一眼看上去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第一天寻找妖兽,都是他的那位同村发小李小娃负责追踪,李平安基本没什么表现。按照平安自己的话讲:小娃哥他能力比我强,跟着他走就对了,我也帮不上啥忙。
不过,经过这几天的行动,姜澈发现在野外追踪这一块,李平安的专业程度,其实也不比李小娃差多少,山林中同样是他的主场。
想想也正常,这两个人都是出身于猎户家庭,从小一起玩耍,后来还一起拜师习武。差不多的成长历程,得到的历练几乎一模一样,诸如荒野求生、追踪猎物这种技巧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即使天赋有些许差别,实践中并没有多大影响。
除妖的过程有些无聊,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在寻找妖物踪迹和在山林中赶路,对耐性是一次考验。
姜澈他们这一组并未分道门的人进来,所以也没有“觅妖罗盘”指引妖踪。
道家在炼制法宝和丹药的方面,水平最为高超,儒、佛等其他派系都要甘拜下风,更不用提不擅长外物辅助的武修了。
不过关于寻觅妖兽这一领域,各家都有所涉猎,各有各的手段。
沈厚拿出来了一件玉石“贝光”文宝,当做寻妖指南针。
“贝光”原本为书房文具的一种,用途是当做砑光纸张的工具,砑光意思就是压实磨光纸张,通常是加工上好纸张需要用到。因为最初都是以贝壳为材料制成,故称之为“贝光”。但后来发展为多样的材质,金银制品、木制品、玉石制品皆有。
沈厚这个玉石“贝光”正面刻有大儒所着的一篇《探妖觅邪记》,作用原理和道家“觅妖罗盘”类似,都是通过探测妖兽的气机来锁定妖物的大致位置。
四人在一处坡地上的树林中行进了差不多一个时辰,沈厚手拿的“贝光”之上青华愈加浓郁。
这代表着就在此处附近有妖兽活动,“贝光”已经相当接近妖兽了。
沈厚提醒说:“大家提高注意力,妖兽离咱们不远了。”
闻言,一行人精神更加集中,时刻关注着周边的风吹草动。而这时候也轮到擅长辨认野兽踪迹的李平安出手了。
这次换姜澈来书写隐匿诗,他选择的正是此前黄士峻写过的那首诗: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人远鱼禽近,山空水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