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天下大势
王允为了对付那董卓,为了匡扶大汉,可是真的付出了一切!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想要对付董卓之人当然也不仅仅有一个吕布那么简单。
作为大汉的司徒,而且还是董卓执政时期的司徒。
这老臣王允在此之前简直就是一个标准的墙头草,风往哪儿吹他往哪儿倒,对董卓更是百般的奉承,堪称谄媚之至了。
只不过就在这种谄媚,这种无声无息之中,他慢慢地积攒出来了一股不小的力量。
而且王允也必须要承认,那董卓着实是帮助了他不少的。
这些年董卓的放肆当真是让很多人都开始离心离德了起来。
说降吕布归降,有大功的李肃因为吕布和董卓的离心离德,最后却被董卓所责骂,甚至无期限地闲置下来。
李肃这般脾气的人,如何能够受得了,所以他一怒之下调转枪头,转战凉州诸多将校。
并且帮助王允拿下了太多太多的凉州兵马,让董卓逐渐成为了一个在京师长安之中的孤家寡人...
这一次那名不见经传的李肃再次展现出来了让人震惊的本事。
董卓麾下的大将,也是被公孙竹称之为董卓麾下第一名将的徐荣被他说动两不相帮。
这徐荣的态度不仅仅是让王允放心,让董卓失去了一个依仗,最重要的是这个消息对于吕布来说是最好的消息了。
毕竟吕布自己也很清楚那徐荣的本事,简单来说就是,有徐荣存在的大军和没有徐荣存在的大军,那是完全不同的两支士卒。
与此同时,胡轸作为董卓的亲信心腹,竟然也在这种时候选择了漠视,而原因竟然是因为当初胡轸被孙坚打败,成为了董卓训斥的那个人。
这让本就满心委屈的胡轸将心中的委屈变成了愤怒。
与此同时,加上吕布及其麾下的并州军,王允就有了诛杀董卓的实力,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就有了平复长安混乱的底气。
而做完了这些事情的王允,也终于联合越发不受董卓待见的吕布,以李肃等人为内应,准备开始合力斩杀了越来越不像话的董仲颖。
而想要斩杀那藏在郿坞之中死活不肯出来的董卓也是一个问题,但是王允却是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理由。
一场宴请!
或者说名义上让董卓接替皇帝位置的宴请...
在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董卓很是愉快地进入了王允的埋伏之中。
李肃手持长戈率先动手,徐荣和胡轸等人的漠视不理,最后换来了一声“吕布何在。”
只不过当吕布再次被董卓想起来的时候,换来的却是一纸诏书,将他斩落马下。
但是同样一直被董卓弃用的李儒却是在最后关头逃了出去。
之后的王允也不再安静了,直接大肆清理长安的西凉势力,威望正隆的王允看穿了吕布想要收纳西凉溃军的想法。
所以直接拒绝了他招降的提议,宁可将这些西凉士卒斩尽杀绝,也不肯再次造就一个董卓出来。
只不过王允在诛杀董卓之后,却也因为这功劳太大,赞誉太多,一时间变得有些过于的刚愎自用了起来。
而就是这种行为直接让刚刚崛起的吕布再次心中有了几分变化。
原本那吕布以为自己斩杀了董卓,就能够成为大汉的重臣,他如今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他总是感觉情况似乎有些不太对。
这朝廷大权再次被大功臣王允执掌,而没有回到那皇帝的手中,这一点吕布并不在意。
可是他在意的是自己得到了什么。
那王允则是给了吕布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的待遇和赏赐,甚至还将他进封为温侯给了他爵位!
从此之后,这吕布成为了这天底下真正的一号人物,他觉得自己终于是自己了,不用再说他是谁谁麾下的部将吕布了。
可是这种开心的日子没有过多久,他就慢慢的发现,这事情还是有些不对了。
王允没有听从他任何意见的意思,从最开始好言劝慰地将他劝走,到最后对他的建议更是压根置之不理了。
而这个时候,吕布不但发现自己的话语权越来越差了,便是自己的地位也越来越差了。
没有人看重自己这个温候,他仍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认可,甚至于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他听到了王允对他的评价。
“一匹夫尔,妄图对这朝堂指手画脚,端的可笑。”
这句话,哪怕是没有太大学识的吕布都明白这里面是充满了嘲讽,充满了讽刺。
最重要的是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这句话不是在王允的府邸之中,王允在四下无人的时候随口说出来的,他吕布也没有这个本事知道那种话。
王允在说出来这句话的时候,直接引来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哈哈大笑。
而那笑声之中同样也是充满了嘲讽和不屑。
因为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是王允在酒宴上已经喝得有些迷醉了,而那一场酒宴则是他大汉司徒王允的寿诞....
当初吕布看着王允未曾邀请他,还以为是王允担心他驻守城池太过繁忙,因此便想要偷偷前去庆贺。
因为他身边之人都告诉他,要和王允打好关系,那是一个贤臣,跟在他的身边,对自己定然大有裨益。
吕布阻止了所有想要通报的下人,他一定要给这位贤良的长者一个惊喜。
结果他赫然发现,原来他只是没有邀请自己一个人。
而那句话也恰好落入了吕布的耳中,让吕布的心如坠冰窟。
可王允做的不仅仅是对吕布冷淡,他甚至还在打压徐荣胡轸等降将,关押蔡邕于大牢,但是最后出现的一个小小的变故却是蔡邕未死。
有人前去长安将蔡邕救了出来,或者也不能说是救了出来。
只是知道有金城郡的一封信进入了长安,然后原本已经被王允扔到了牢狱之中坐等杀了的蔡邕就这么被王允给放了出来。
只不过从此蔡邕却是辞去了一切官职,如今就在府中闭门静养。
之后王允对待那些在外的西凉旧部之事上,那更是强硬到让人不敢相信,同时派遣诸如张种和马日磾等人持节安抚关东各个州郡。
或者说,王允想要用这些使者让天下诸侯卸甲罢兵,从此天下权势重归朝廷所有。
说实话,当公孙竹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只是嗤笑一声,王允这是真的在自己找死,他或许心仍然是好的,对大汉仍然是忠诚的。
但是他的性格强势,和那些不合,他的才华不够,想象力倒是挺丰富,这等人执掌朝堂,对于这大汉来说,是祸非福。
而除了长安之事之外,袁绍正式得到了整个冀州之地,安抚冀州百姓,修整冀州大军,同时和袁术之间的争斗也从未停止。
幽州的公孙瓒已经和袁绍来来回回打了两次了,其中龙凑一战仍然进行,不过似乎公孙瓒已经进入了颓势之中,恐怕难以为继。
兖州刺史刘岱看着天下纷争这般精彩,完全按捺不住自己那兴奋的心,不顾麾下鲍信等人的劝阻强行和来犯的兖州黄巾开战,结果一战之下,自己被黄巾军砍成了肉泥。
兖州主簿程昱对此毫无感觉,只是直接将兖州大门打开,和刘岱的另一名心腹谋士陈宫一同迎了那曹孟德进入兖州,众人共同奉其为主事之人。
鲍信等人又是曹孟德至交,对此更是毫无意见,而作为说服程昱等兖州名士的戏志才,却是在曹孟德立足兖州之后突然重病。
只不过他并未将自己的事情告诉正忙得焦头烂额的曹孟德,反倒是劝谏自家主公立刻出兵,趁着来犯的黄巾还未成气候,直接将其剿灭,收复其为己用。
之后曹孟德大举进攻,汇合济北相鲍信一共攻打这青州而来的黄巾贼寇。
只不过初战不利,济北相鲍信虽然骁勇,却仍然小觑了黄巾势力,被一战而溃不说,自己也被黄巾乱军就地斩杀。
而因为鲍信的溃败导致了曹孟德侧翼失守,这般情况之下,戏志才强忍病痛来到了曹孟德帅帐的旁边一座帐篷之中。
“如今黄巾乱军势力强大,若是用得好了,主公便有了称雄天下之势,你可明白这代表着什么意思?”
戏志才此时满脸苍白,看着面前那风姿俊朗的青年,那心中的激动似乎已经按捺不住。
“三十万黄巾,对于现在的兖州来说,压力太大了。”
“兖州救不活他们,但是你能!”戏志才突然身子一软差点倒在地上,不过他却快速将手肘顶在了桌案之上,一把拉住面前年轻人的手臂。
“只要你肯,他们就能活!”
当这句话说出来了之后,那戏志才真的抬起了头,看着面前的这个年轻人,此时戏志才的脸上都是期盼的神色。
看着面前的这个年轻人,戏志才已经没有了任何的自傲,这当然不是他戏志才有什么自轻自贱的心思,只是因为他面前是这个人而已。
他这一生只敬重两个人,一个是那个将他带出颍川,走入天下的先生,他不毫不吝啬自己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穷小子。
将自己所知所学尽数教授自己,甚至带自己开阔见识,游历四方,拜访天下名门。
若无先生,他此时恐怕仍然是那个只敢在陈家墙角偷听陈太丘讲学的乡下小子。
而另一个让自己敬佩的人,就是面前的这位了。
身为天下一等一的世家弟子,却温润如玉,是他给了自己一个选择,带自己来到主公身边。
戏志才会将这个恩情记上一辈子,同时也是这个人卸去了自己心中的另一半怨愤,成就了自己现在的一身本事。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兖州办不成的事情,只要他想办,那就一定能够办得成。
因为他家族势力为当今一绝,因为他朋友遍布天下,因为他才华无双,因为他是荀文若。
是自己唯一一个赢不了,又生不出半分嫉妒之心的家伙。
看着已经如此模样的戏志才,荀彧有些叹息,当初不忍他这一身本事继续荒废,便将他举荐给了还未曾发迹的孟德身边当一幕僚。
未曾想到,这家伙还真的是为了孟德将自己点灯熬油,活活的消耗干净了。
“你这般模样若是主公看见了.....”
“那就不让他看见!”戏志才突然咧嘴一笑,“此时鲍信身亡,虽然看似情况危急,却也是一个诱敌深入的好机会。
某家亲自去做这个诱饵,将黄巾贼寇诱骗进入我等埋伏之中,然后大军包围,剩下就是迫降他们这些走投无路的可怜人了。
想来这种事情难不倒文若吧。”
戏志才已经将后面的事情都想好了,甚至他还说了这日后他那主公的道路应当如何走,林林总总的说到了几乎天明。
看着脸色越发苍白,几乎已经毫无血色的戏志才,荀彧终于问出来了那个问题。
“你说了这么多,那你呢,你当如何?”
戏志才微微一愣,然后沉默了一瞬,突然笑了出来。
“多谢文若提醒,某家这就手书一封,奉孝之才不下某家,有奉孝相助,想来日后曹将军的路要好走许多的。”
说完之后戏志才就兴致冲冲地找来笔墨和布帛,就这么写了起来。
看着挥洒笔墨的戏志才,荀彧此时也只能仰了仰自己的脖子,最终还是没有再说什么。
直到戏志才将书信写完,将墨汁吹干,最后荀彧才又问了一句,“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么?”
“没了吧...主公心性还未定,尚且需要我等多多谏言,主公精通兵法,但是这行军打仗却是多了几分书卷气,也需要我等时时刻刻提点的。
不过这不要紧,这等事情还是交给你和奉孝去做吧,相信你们定然不会让主公走错的。”
戏志才最后哈哈一笑,然后再不多说,猛地用力,却是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用力的晃了晃自己的脑袋,让自己站得更稳一些之后,这才离开了荀彧的大帐,走向了一旁的帅帐。
中平三年六月,曹孟德行戏志才之计,兵分两路同时对抗来犯匈奴和围剿三十万青州黄巾。
戏志才亲自统兵,引诱青州黄巾贼寇深入埋伏并且拖延黄巾贼寇的脚步,而曹孟德则轻率大军直奔匡亭,对战那被某个败家玩意引诱而来的匈奴异族。
大军分别前曹孟德对自己的心腹再三叮嘱。
“元让,军师就交给你了,这仗可以打输了,但是军师你必须给某家带回来!”
“孟德放心,俺定然能够将军师完好无损地带回孟德身边!”
大大咧咧的夏侯元让发出了自己豪迈的笑声!
曹孟德看着一脸轻笑的戏志才和那豪爽大气的夏侯惇,不知道为什么心中生出来一种浓浓的不安之感,只不过此时的曹孟德只觉得自己有些瞎想了。
将这种不安的念头压制之后目视着大军走远,心中暗暗决定,这一次他要让天下再次看到他曹孟德的身影。
能救大汉者,唯我曹孟德尔!
“大军继续行进,这次我等定要将那群匈奴贼寇斩杀殆尽,定要让他们知道这天下还是大汉做主的!”
曹孟德一声大吼,带着主力大军继续奔赴匡亭而去。
徐州江都县,一身麻衣的孙伯符辞别了自己的母亲和弟弟,他要去城外居住,给自己的父亲江东猛虎孙文台守孝。
这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情,城外有一座草庐,孙文台当然不会埋在徐州,只是孙策只能将家中母亲弟妹安置到这里来。
吴郡家乡在孙坚去世之后,很多族中老人对他们不怀好意,同时吴郡诸多望族对当初孙坚的跋扈也颇有微词。
他除了带着家人背井离乡的逃难他没有其他的选择。
一直以刚烈暴躁著称的孙策,这段时间经历了他人生之中最为悲惨的时刻。
他的堂兄孙贲带着他父亲麾下的诸多将校再次投靠了袁术,他们明明知道自己之所以大败荆州之地,甚至自己父亲死在荆州之地。
和那袁术麾下的懒散有着莫大的关系,和袁术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可是他们竟然依旧选择了投靠袁术那厮。
就是因为现在袁术在封丘勾连那黑山贼寇加上匈奴人,一时间势力颇大,还隐隐威胁着曹孟德的侧翼,鲍信独战黄巾战死兖州就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那不知好歹的袁术在后面瞎搅和。
孙贲带人投靠,对袁术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助力,毕竟他们虽然未曾携带多少兵马,但是这些人都是实打实的名将。
而本来是援助徐州的校尉朱治,此时也只能说一声抱歉。
甚至于连自己的舅父吴景那里也已经不再安全。
孙策在这种困窘的情况下,只能带着家人从家乡离开,离开家乡,离开舅舅的身边,最后来到了这江都县之中。
而他能够活着走到江都县,也要多亏了两个人的帮扶。
一个是为他们一家鞍前马后,伺候照顾还当护卫的孙河,另一个就是四处联络,为他们寻找安身立命之地的好友周瑜。
而此时他选择定居江都,甚至于去城外独自守孝也是因为自己的这个至交好友。
“公瑾,这一路却是辛苦你了,为了我等这般的费心费力。”
“你若是再说这种话,某家转身就走,就当你我从未认识。”周瑜轻笑一声,声音语气和他的人一样的温和。
相比较于雄壮英气的孙伯符,周公瑾的模样用一个“美”字就可以形容。
这不是简单的美,是让这世间任何的女子在他的面前都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皮肤白净细腻比寻常大家闺秀的都要好上不少。
可是星眉剑目,却又不缺男子气概,从内而外的一种儒雅之气在他的身上完美地呈现。
他们早年相识,那时候孙伯符是那赫赫有名江东猛虎的儿子,而周瑜则是已故洛阳令的儿子,那时候很多人都说周瑜依仗孙策,但是孙策从来没有这么觉得。
如今江东猛虎已经去世了,孙伯符甚至居无定所,反倒是这个已经在江淮之地颇有名声的周公瑾站在了他的面前,帮扶着他一路前行,来到了这江都之地。
“当初父亲离开江淮之地,吴郡之中的那些人就对我们母子兄妹多加苛待,当初就是公瑾给了我等安身之地,如今却是再次连累了公瑾。
虽然某家知道说这些有些矫情,但这心里...”
“你知道矫情就别说了,哪里来的那般废话。”周公瑾笑着打断了孙策的话,让他再一次将这种话憋了回去,“不过这段时间让你守孝也是为了让你冷静下来。”
周瑜伸出手用力地拍打了一下孙策的手臂,感受着他的壮实,不由得笑得更加的明显。
“你有不下于伯父的勇猛,假以时日,你的威名一定在伯父之上,只不过你的性格太过暴躁,不近人情,这等性格是你的缺陷。
这半年的时间,某家会一直陪在你的身边,直到你彻底的安静下来,平静下来之后才会离开。
你的起点不在徐州,这里只是你的一个落脚之地罢了。
日后你且去四下闯荡便是,这家中大小事情你大可不必担心,某家会帮你照顾,直到你自己也有能力照顾他们的时候,便将他们接走。”
周瑜的话字字句句落入了孙策的耳中,若非是有这么一个家伙一直陪在自己的身边,他真的不敢说能够扛到现在。
他或许听不进别人的话,但是他对于周瑜的话,他从来不会有任何的怀疑。
就算是周公瑾告诉他,需要他一剑抹了自己的脖子,他也会毫不犹豫,因为他的心中坚信只要是公瑾说的,就算是抹了脖子,他也有办法将自己救回来。
草庐之中,孙策开始披麻戴孝,而周公瑾则是捧起竹简,一遍又一遍的诵读经典,就在孙伯符的耳边诵读,将这圣贤的声音,传到孙策的耳中。
天下纷争尚未开始,这大争之世的帷幕已经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