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圣旨
“郡主,有谢夫人的信来了。”四喜在王府门口拿来了信,走进长乐居向里面行礼道。
“小舅娘来信了?快,快拿过来。”叶承安如今也十五岁了,正坐在铜镜前有侍女给束发,铜镜里映出的少女一双桃花眼微微上挑,灿如春华,姣如秋月。
“许久没见到小舅舅和小舅娘……”叶承安接过信件,手指缓缓摩挲过信封的边缘,“也不知道他们那边怎么样。”
是的,周泽与谢瑶已经成婚了。三年前中秋周泽回上清,本来两人就因为一直互通信件对彼此有意,中秋宴上第一次见面周泽见了谢瑶竟直愣愣的红了脸。
周清月见此赶紧把婚事抓了起来,魏越励也特批了周泽在上清待了五个月的时间。然后两人经常在一起同游聊天,感情日益深厚,于是周泽回上清第四个月的时候,他们成婚了。
叶承安现在还记得当时小舅娘身着一身喜服的惊艳模样,小舅舅骑着高头大马满脸笑意,三书六礼,十里红妆。
陛下摄政王武安王亲自出席了那场婚礼,权贵们纷纷后悔当初看不上这门亲事,也让上清的姑娘们羡慕不已。
而后,谢瑶毅然决然的跟着周泽去了边境。
“今年他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本郡主可是要做姐姐了呢。”想着小舅舅一家幸福的模样,叶承安一笑,说道。
“郡主,奴婢给您画上花钿。”乘风端来了朱砂与胭脂,拿起小细毛笔轻轻的画在叶承安眉间。
“今日休沐,一会本郡主去一趟皇宫,四喜你先去药田一趟在那等着,下午本郡主便过去。”
四喜行礼答是,叶承安带着乘风和阿宜便进宫了。
“郡主,陛下可是因为及笄礼的事情召见的你?”马车里乘风轻声问道。
“是,说起来阿娘这几日也都在宫里忙上忙下,说是及笄礼一定要好好的操办一下。”想起来周清月当时一脸好似要上战场打仗的模样,叶承安禁不住笑了起来。
很快到了皇宫,叶承安来到了魏越励的勤政殿,殿门口的小太监见是武安郡主,直接带着叶承安进到了殿里。
“参见陛下。”魏越励正在批阅奏折,休沐的日子居然还有这么多奏折,叶承安见了还在心里默默的同情了皇帝陛下一秒。
“免礼吧。”魏越励摆摆手道。
随后,拿起了手边一份黄色的圣旨,对叶承安笑道:“来看一看,安安。”
叶承安接过这份圣旨,一边打开一边疑惑的问道:“这是什么,越叔叔,怎么圣旨还给我看呢?”
魏越励就在一旁看着叶承安微微的笑。
看到圣旨上写的字,叶承安顿时不淡定了,只见上面明晃晃的写着:
武安王之女叶承安,淑慎性成,勤勉风华,雍和粹纯,性行温良。
从即日起,封为——公主,又因此女才华彰显,深得朕心,认为吾之义女。
布告内外,咸使闻之,钦此。
“越叔叔,这是……”叶承安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呆呆的问。
其实她自小便知道越叔叔和阿凛叔叔他们很疼她,但是也是着实没想到,越叔叔会这般疼爱自己。
“封号朕还没有想到,等过两天叫你阿娘和阿凛来一起想一个,我们安安啊,配的上这般殊荣。”
魏越励一脸笑意的看着叶承安,温声开口道:
“这份礼物自你出生朕便想给你了,但是念你还小,迟了这十五年,喜欢吗,安安?”
叶承安眼眶有点红,看向魏越励,开口说道:“我很喜欢,越叔叔对安安这般好,我真的很开心也很感动。”声音还有点紧。
叶承安一步一步的走上前去,伸出双手像小时候一样钻进了魏越励的怀里。四十多岁的威严的皇帝此时也不过是个孩子的长辈,他抬手抚上叶承安的头顶,含着笑意开口说:
“安安可是我们家唯一的囡囡,万般荣宠皆是受得的。而且安安,这些以后都能成为保护你的后盾,安安只管拿着便是。”
之后叶承安还在魏越励那里蹭了一顿午膳,该说不说,皇宫里的厨子做的菜就是好吃,叶承安满足的放下了筷子。
“都长成大姑娘了,贪吃的性子还真是一没变啊。”魏越励在一旁笑着说。
“谢谢越叔叔的款待。”叶承安也笑,高兴的回答道。
“安安,你知道大宴自建朝开始就一直文臣极少堪用的更是基本上没有,安安对怎么让文举兴盛起来有什么想法吗?”魏越励看着叶承安,突然问道。
“阿爹和我们提到过很多次这件事。”叶承安听了,回答说。
大宴是起义建朝,前朝天泽时文官多但是百姓们经过了后来的古阿来袭又经历了起义这么些事,纷纷认为只有做武将自己家才能不受欺负,才能建功立业千秋万代。
于是民间纷纷参加武举,而考上的也确实得到了重用,都成了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老百姓们更坚信武举的重要性了。以至于大宴许多年都没有出现过政治文学上有造诣的人才了。
叶承安盯着桌子想了想,开口说道:
“越叔叔,我觉得可以先从朝廷百官入手,鼓励让世家孩子们参加文举,并且有赏赐,若真的考取了功名,赏赐更多,并且授予官位。”
随后又看向魏越励,接着说:
“而且本来世家子弟便都要上学堂,鼓励学堂里年纪差不多的少爷小姐们学堂里免费授课一段时间,便给一些珍稀的赏赐。至于学堂,可以咱们来修建。”
魏越励听着听着,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忙开口说道:“这个办法好!以前竟没有往百官这边想过,安安可太聪明了。”说着赞赏的看向叶承安。
“若是这般百姓们还是不愿意自己家孩子来上学堂,那越叔叔也可以使用一些强硬的手段,比如颁布圣旨孩子们必须上免费学堂。”叶承安接着说道。
魏越励越听神色越高兴,接到:“若再有了世家孩子们参加文举成功的例子做表率,久而久之,就不怕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平民文举状元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