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四合院的小日常 > 第34章 年关

第34章 年关

“苗苗,明天就是腊八了,你腊八粥的东西齐了没?”元巧过来问道。秦城的腊八节是比较重要的,要准备米、栗、枣、果仁等七样食材熬制,又叫七宝粥。

前几天,宋娘子怕唐苗和元巧两人不知道秦城的习俗,特地打了招呼。

“三弟妹啊,我已经准备好了。”

“是这样的,苗苗啊,我这不每天上工,回来的也晚,现在还缺红枣和果仁,你看能不能允我点?”元巧,笑着递上一个空碗。

“啊,奥,好的。”唐苗也没办法,只能接了碗,回屋添了点。大家一个院子住着,还是自家人,总不能开始撵人吧。

“谢了啊,苗苗,我先回了。这鬼天气越来越冷了。”元巧接过碗,吐槽了句,搓着手回了屋。

“这元巧,又上门讨东西了,真不要脸。还家里两个工人呢,日子节俭的不成样子。搞得我们老宋家虐待她们一家似的。”宋娘子烤着火和老宋吐槽。

“嗯,之前没分家,觉得老三媳妇是个好的,知道心疼爷们,现在,真的是。”老宋也不知道怎么吐槽了。

“是啊,现在也就老大家的还不错,之前老二家的天天闹腾,这分了家以后反而安生了。”宋娘子感慨。

“是啊,也不早了,早点歇吧,明天买点肉给几个孩子乐呵乐呵。”

宋娘子现在手里宽松的很,是整个四合院里吃的最好的了。每天家里的人都能吃到鸡蛋,隔三差五的不是鱼就是肉,主食都肉眼可见的变好了。

每个月家里收入120块,扣掉吃、喝、用、衣服什么的,还能剩下50块,分家到现在,从原来的720多块钱,花了108块打家具,到现在家里一共有860多块钱了。

满意的看着小钱柜,宋娘子心满意足的睡觉了。

第二天,整个四合院弥漫着腊八粥的香味,各家的当家主妇开始挨家挨户的送腊八粥,每家也不多,就小半碗,三十户人家送下来,也不轻松。

唐苗看着桌上加起来10来碗的腊八粥,想着接下来的几天都不用做饭了,就配着腌的菜吃。

过了腊八就是年。

整个四合院过了腊八都开始准备起来了。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新年歌》,唱的是这样的:二十三拜灶官,二十四扫屋,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切肉,二十七杀猪杀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喝酒,除夕夜包饺子。

第1件事就是办年货。

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四合院的大妈们拉着小媳妇就去市集大买特买。毕竟越到年关东西越贵。

第2件事就是祭灶。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小年。这一天,人们要祭拜灶神,打扫卫生,给孩子送灶糖。民间说“二十三日,蜜饯粘”。

祭祀灶神时,要立一个神主,献上丰盛的食物和美酒作为祭品。在过去,每个厨房都配有“灶神”的神,即“灶神”。相传他被命名为“九天东厨,明造王福军”,负责每一个灶火。国王的壁龛通常位于厨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是灶王爷的雕像。当然也有把偶像直接贴在墙上的。灶神只有一个,男女也有两个。另一个是“奶奶厨王”。一般写“东厨司主”、“人间监察之神”、“一家之主”等字,以示灶神的地位。两边写对联,“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

民间传说,灶神从去年年底到腊月二十三都会待在家里保护监督家人。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我们将升天,向玉帝报告这个家族的善恶。这时,人们会“送灶”,也就是“送灶神”。

第3件事,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第4件事,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传说灶王爷上天报到后,玉帝会去下界拜访。所以家家户户都吃豆腐渣以示清白,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迎玉帝”。

四合院家家都没有磨,就约着一起去了集市买了豆腐。唐苗也跟着买了一板豆腐,花了1块钱。足够吃一个多月了。

第5件事,农历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

这一天,有“腊月,洗内外”和“腊月二十六,洗鸡舍”的说法。农历腊月二十七,有杀鸡的说法。当然也有人杀鸭杀鹅。27号为什么要杀鸡?这是“鸡”和“吉”的谐音,意思是吉祥。当天杀鸡不吃,留到除夕。

第6件事,农历腊月二十八,用烧烤架做蛋糕和馒头。

四合院都是几人家凑在一起,有的负责发面,有的负责揉面,有的负责擀面,有的负责烧火,有的就负责包馒头。

这一天,整个四合院都弥漫着食物的香气,香味熏得四合院的老人和小孩都围着锅转,就等着馒头好了,第一个吃呢。

第7件事,农历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家里会有宴会。

人们互相拜访,在户外烧香,俗称“天香”,通常持续三天。这一天,除了准备各种过年物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因此,在这一年里,有人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请去坟墓,给你的祖先一个大的贡献。

宋博文这天也约了宁松来家里吃了一顿,从今天开始,整个秦城算是进入放假的模式了。只有一些特殊的人员需要值班。

第8件事,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今天政策放开了,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了春联,唐苗还剪了窗花贴了,给刘金知和元巧也送了些。刘金知到了句“以后还是多顾着自家。”

整个院里都看上去红红火火的。院里有些和宋家交好的人家还特地跑来要了两张窗花贴了。

第9件事,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四合院的每家每户,不管平时怎么样,都会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起吃个团年饭,连宋家也不例外。

在宋娘子的带领下,几个人做了整整10个菜,寓意十全十美。

老宋简单的说了几句,一家人就开始吃起了饭,整整2大桌都不够坐的,不过不影响一家人过新年的开心。

吃完年夜饭,宋家人围在一起守岁。

“一夜之间连两岁,甚至两天。冬天的雪不再寒冷,温暖带来了春风。”除夕是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守除夕是最重要的习俗。一般大人会在孩子的枕头下放几个铜钱,或者在床边放一把桃木剑,防止恶鬼捣乱,祝福孩子来年平安。

晚上十二点刚过,家家户户就开始放鞭炮,叫“封门”。

唐苗拿出准备好的红包,里面包的是压岁钱(12张),一分钱一张的面额,给虎娃和英娃每个人发了一个红包。

宋爷爷和宋奶奶也发起了红包,一个人一份,不管大小,都是一样的。只有宋奶奶有私心,给宋博文和虎娃子的红包是双份的。

老宋和宋娘子今天的大事基本了了,每个人的红包也是足足的。

喜得元巧和刘金知连忙夸赞。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