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周家神婆 > 第66章 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第66章 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周安安一行人回到府城的宅子,几日不见,儿媳妇和孩子们都非常黏她,缠着她说石头村的事情。

周安安肯定是大书特书,把自己的丰功伟绩添油加醋地说得绘声绘色,引得姑娘们惊叫连连。

张田田叹了口气,说道:“就是可怜了周阳,没想到只是出门一趟去祭奠亲戚,就丢了性命。”

见气氛低落了许多,周安安也顺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所以说,世事无常,人生难料,福祸难测。有时候并不是躲在被窝里就能幸免于难,也不是做好人就一定有好报。不过,虽然我们预知不了福祸,但我们可以活在当下,多学习,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天开开心心,也不枉来世上走一遭。”

周安安尽量安慰开解着她们,女孩子总归是比较敏感,有时候想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这个时代的女孩,活在内宅中,没有宽广的胸襟,那只能憋闷死自己。

入夜,周安安再次灵魂出窍来到酆都。

她熟悉地走在酆都的都城大街上,相熟的香烛店掌柜还热情地和她打招呼。周安安顺便进去,买了一些香火蜡烛。

出来之后,给了两根之前那个书生,哦,他姓宋,宋秀才。

还不想排队投胎,所以一直在这里摆摊赚点香火钱。

本着一场缘分,周安安每回来都会烧点吃的给他。宋秀才自然感激,每次都会告诉她酆都的发生的事情。

大多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鬼也是人过来的,生前啥德行,死后还能改了?

而且死后有人孝敬,和没人孝敬,是两种待遇。比如宋秀才,他生前家中只有一老母,家境贫寒,他死后,老母都要靠人救济,又怎么能照顾到他。所以他只能自己想办法赚些钱,熬到去投胎。

像宋秀才这样的,没地府衙差牵引,是自己来到酆都的。一开始虽然懵懵懂懂的,后来也混熟了,就不想去排队了。没有罪孽,又不想投胎,都可以留在酆都都城内,食宿自理。

王家姑娘和周阳,有地府衙差带着,一到地府就直接去了衙门等着,投胎反而很快。

也有那作奸犯科的,阎王会根据其罪行,流放到偏远的鬼域受刑,赎完罪才能入轮回,一般都是畜牲道。

宋秀才正口沫横飞地说着馄饨摊老鬼如何欺负饥饿无助的小女鬼时,二人就看到一个衙差走向周安安。

她把手里剩下的香火蜡烛都给了宋秀才,跟着衙差走了。

宋秀才目送周安安离开,就拿着香火蜡烛走到角落的小屋子,里面待着几个小鬼头。点燃香火蜡烛,小鬼们终于可以饱餐一顿了。

“吃饱了,就去衙门报到,等会儿我带你们去。没人管你们,阎王会管你们的。投个好胎,下辈子享福去咯。”

这小屋子是宋秀才租住的阴宅。有些小鬼没等来地府衙差,只能孤身上路,路上还被大鬼欺负了,即使跟着年长的鬼走到这里,也是一头懵,不知道去哪里。

所以宋秀才摆摊时,经常收留这样的小鬼,给他们吃顿饱饭,然后就带他们去衙门报到。

衙门也知道这事,但是人手不足,就默认了宋秀才的做法,还把都城的一间小屋子便宜地租给他。

这边,周安安跟着衙差往衙门走,刚刚衙差告诉她,今天有一场通灵人的考试。如果今晚周安安没下来,他也会去请她。

噢,老天,突击检查啊……

周安安问道:“大概是考什么的?”

衙差摇摇头,不语。

周安安来到衙门后面的办公大堂上,前面的正堂是审理案件用的。

大堂上首坐着阎王,左右两边一文一武两个官员。底下已来了大半的同行。

周安安安静地入座,等到人到齐了,考试正式开始。

阎王先在书案上写下题目,一会儿,一张写有题目的卷纸,就飞下来,悬浮在众人面前。

周安安一看,上面写着八个大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即讲的是慎独。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论的是心性。那么如果看人心人性,谁能呢?只有鬼神能,阎王能。

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

但是,周安安来自现代,现代的法律惩赏制度是看行为不看动机。

论迹不论心。

即使那个是好心办坏事,但坏事确实是他干的,也是要相应做出惩罚。

于是,周安安洋洋洒洒地写满一张纸,收卷时,还满意地点点头。

她这才是辩证思维。

成绩只是阎王作为日常考察的参考,不会公布出来。所以大家考完就各自散去,各做各的。

周安安今晚来的目的,依然是这里的藏书阁。

里面放着各种修炼书籍,有道术入门书、符咒解析、咒语大全,还有灵器的使用等类型。

各大类型,又分为多种别类。比如符咒解析类,就分为安神符、诛邪符、定身符……

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不能外借,只能在这里看,能吸收多少,靠个人造化。

周安安拿起一本关于画符的书,她就是从这书里学会引灵气画符,里面还有很多符咒。这是实用书,借阅率非常高。

在场的人都很安静,大家互相看不清彼此的面容,很少交集。

等掌握了其中几个符的画法和心法,周安安就停止了。今晚考试花了点时间,她不想久待,想留着回去练习。

路过府中花园时,遇见两个同行在辩论,一僧一道。

那僧人说:“因果报应,报的应该是初心,那人出于助人之心,免其被异物所害,是为善。”

道士反驳道:“然而他的初心,害得一家庭日益贫困,最终妻离子散,孤独病死。难道这份因果,他不该承担一部分?”

这不就是刚刚那考试题目的延伸吗?

只听那僧人回答道:“不该。家庭贫困是事主不懂经营造成的,妻离子散是因为事主的家人经不起生活的磨难。原因不在他。”

道士说道:“但这也算是好心办坏事了。”

“论心不论迹。论迹不论心。”

“哈哈哈……贫道也是如此认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