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大明情报泄露成了筛子,历朝皇帝担忧起卫所制度
视频之中,一处处战场画面不断闪过。
【就在朱祁镇召集兵马的时候,一个个坏消息不断传来。】
【七月十一,大明大同右参将吴浩领兵在猫儿庄一带和瓦剌军队爆发了一场遭遇战,明军惨败,吴浩战死。】
【七月十五,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尉井源、总兵官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四员将领各率兵一万抵达阳和,与瓦剌军再度爆发激战。】
【此战由于太监郭敬依仗王振心腹的身份随意插手指挥,导致明军全军覆没,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单骑奔还逃回大同城内,郭敬躲藏在草丛中得以活命。】
【七月十七,朱祁镇领京师二十万军队出征,次日,情报被也先探知。】
画面中,也先高居于大帐之中,满怀笑意的看着面前的探子。
“这个明朝小皇帝,还真以为他是个人物了,竟然就这么轻率的出征?”
“好,真好啊,我还担心打不下顺天府呢,哈哈哈!”
也先身旁,一位名叫阿剌的将军皱眉道:
“这情报可靠吗?太师,之前俺们在情报上可是吃过许多亏啊。”
之前大明对瓦剌、鞑靼部的渗透,那是非常系统的。
大明锦衣卫利用各种手段,在瓦剌鞑靼之中收买了大量内应,以提供情报。
朱棣每一次出征之前,都非常精准的掌控了瓦剌和鞑靼大军所在的位置,以及阿鲁台、马哈木等人的兵力情况。
后三次出征,纯粹是阿鲁台反应得快,跑得也快,不然必被朱棣抓住。
也先闻言,顿时呵呵大笑了起来。
“阿剌,你可知汉人有一句话叫做‘此一时,彼一时也。’”
“来,你看看这个。”
说着,也先将一张写着密密麻麻字迹的纸张递给阿剌。
阿剌定睛一看,发现上面竟然极其详尽的写着大明大同一带所有的卫所军官、将军姓名,以及他们下辖的部队数量,甚至连战斗力都有评估。
阿剌大吃一惊,道:
“这应该是明廷内部的绝密情报,太师是如何知晓的?”
也先的笑容越发愉快了。
“难道只能明人在我们蒙古内部收买内应,我们就不能收买他们的内应了?”
“我告诉你吧,朱祁镇那小子的御马监少监跛儿干,早就秘密跟我们达成合作了。”
“哦,还有大同指挥使李让,你还记得我那个蠢弟弟最近娶了一个汉人女子么?没错,那就是李让最小的女儿。”
“你看到的这份明军情报,就是李让提供的,哈哈哈。”
“对了,昨日那支明军之中的监军太监郭敬,所谓的大明四朝老臣,也早就被本太师重金收买了。”
“不然你以为四万明军,真会那么容易被我们全部歼灭?”
阿剌震惊得半晌无语,回过神来之后忍不住道:
“太师,你是怎么做到的?”
也先此刻正是一个锦衣夜行,恨不得找个人来炫耀的心态,闻言又再次大笑。
“还能怎么做到,当然是通过咱们一次又一次去朝贡朱祁镇的使团来和这些家伙接触啦!”
“朱祁镇那小子恐怕都没想到,他赏赐给使团的东西,却被我们用来收买他的臣子,真是笑死本太师了!”
也先越说越是高兴,笑得前仰后合。
阿剌震惊良久,心悦诚服地朝着也先拱手。
“太师深谋远虑,阿剌佩服!”
也先笑完之后,朝着阿剌挥了挥手。
“现在你知道为何本太师这么有信心拿下明朝京师了?”
“好了,现在本太师给你四万兵马,你到这个地方去……”
【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时代,由于采取了对外怀柔的策略,以至于原先被赶到漠北的蒙古诸部族再次回到大明边境。】
【边境守将们多次要求出征,都被朱高炽和朱瞻基驳回。】
【于是,当也先以重金引诱这些边境守将,他们之中许多人就暗中成为了瓦剌的内应,不但提供情报,而且还大量向瓦剌走私明军的制式装备。】
【等朱祁镇继承皇位之后,朝政被王振把持,朝堂之中正直大臣被放逐,奸佞当道,更是对也先的贿赂来者不拒,把许多明廷内部的绝密军机全部泄露出去。】
【满怀壮志的朱祁镇甚至都不知道,他才刚刚离开京师没有两天,也先已经完全掌控了他所率领的二十万明军所有部队番号,甚至就连哪支部队有多少战马都清清楚楚!】
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满脸寒霜。
这一次,这位大明开国皇帝不拍桌子了。
但朱元璋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浓重杀机,却让整座大殿之中的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低头。
“朱高炽,你给朕跪下。”朱元璋冷冷开口。
朱高炽苦着脸,跪了下来。
朱元璋一脚踹了过去。
“你这蠢材,看看你和你儿子干的好事!”
朱高炽硬生生地受了这一脚,满头大汗。
“皇爷爷,孙臣错了。”
“孙臣不应该废弛武备,不应该不重视边疆防御。”
朱元璋冷笑道:
“好一个明仁宗,好一个仁宣之治。朕还以为尔父子的所谓盛世就好像贞观之治一样,能为大明开疆万里。”
“搞了半天,就是无脑和蒙古人绥靖,放任蒙古人把大明渗透成一个筛子!”
朱高炽汗如雨下,连声告罪。
朱棣也忍不住了,蹬蹬蹬冲上来,一脚就把朱高炽踹出一米之外。
“俺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儿子!俺都迁都到北平了,你这蠢货距离边疆不过百里地,竟然连防御都不重视?”
“俺打了一辈子的胜仗,你竟然连和蒙古人开战的勇气都没有?”
朱棣是真的气坏了,对着朱高炽破口大骂。
“你还当什么狗屁的大明皇帝,还不如滚回凤阳老家种田去!”
朱棣是真的生气。
打了半辈子的仗,从来就没输过。
再加上盘点视频里,五征蒙古,七下西洋,收回安南!
这些,都是赫赫战功,都是丰功伟绩。
没想到,居然才到了儿子这一代,就全特么丢了!
朱棣还不解恨,又上去对着朱高炽踹了几脚。
正准备多踹几脚时,朱元璋哼了一声,道:
“老四,差不多行了!”
朱棣还不消气,又踹了朱高炽一脚。
“没事父皇,他肉多!”
躺在地上的朱高炽:“……”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表情凝重。
“看来,朕有必要在皇明祖训里加一句,今后大明子孙皇帝,必须要将北方瓦剌鞑靼作为头号心腹大患,必须要以军队武备为最优先!”
朱棣点头道:
“儿臣也觉得是这个道理,一定要让军队保持进取心,才能有战斗力!”
人活一世,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利益。
军人想要获得利益,最简单直接,也是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军功!
朱高炽和朱瞻基这两个蠢材,不让边疆武将们征讨犯边蒙古人获得军功,那这些边疆武将只能想其他办法获得利益。
出卖情报,走私武器钱粮,这些都是能获得丰厚利益的办法。
至于瓦剌鞑靼人获得了大明兵器会威胁到大明这种事情,反正到时候是朝廷买单,又关这些已经通过走私获得丰厚利益的边军守将什么事呢?
朱棣毕竟是镇守了北平城这么多年的藩王,对于边军守将的心思,那是一眼就看透。
大唐世界之中,李渊看着视频,也皱起了眉头。
“如此看来,咱们大唐的府兵制度,似乎也是隐患重重啊。”
在场的诸多大唐重臣,也是表情忧虑。
府兵制,是西魏刚刚建立的时候,宇文泰为了和东魏高欢抗衡而搞出来的制度。
简单地说,就是政府发给百姓土地耕种,而百姓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自带兵甲钱粮,应征入伍打仗!
这个制度极大地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百姓因为获得田地的关系,打仗的时候也分外的卖力。
由此,西魏得以迅速的强盛起来,最终从西魏——北周——隋朝这一条线上发展出来的关中政权,先后灭亡了脱胎于东魏的北齐和长江以南的陈朝,一统天下。
府兵制度,是关中政权强悍战斗力的最佳保证!
在场所有的大唐高层都是眼光出色的精英人物,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大明这个“卫所”制度,就是府兵制度的翻版!
唯一不同的是,卫所大部分位于边疆,而大唐府兵的田地一般都位于关中这样的内地。
但田地在哪里,并不影响整个制度的大局。
既然大明的卫所制度会在短短几十年内基本崩坏,这也就代表着大唐的府兵制度也一定会走上类似的道路。
李渊忍不住将目光投向李世民。
“世民啊,你觉得此事该如何解决呢?”
李世民陷入沉吟,良久之后才摇头道:
“不瞒父皇,儿臣现在也没有什么头绪。”
李建成见状,心中一动,觉得表现的机会来了。
“父皇,既然府兵制度不可行,那不如就直接废除这个制度,改回汉朝时候的授田制即可。”
李建成的想法也很简单,都说汉以强亡,那汉朝的军队制度肯定是没问题的嘛。
李渊闻言,脸上凝重的表情却没有任何放松。
改革?
谈何容易!
宰相萧瑀闻言,一声冷笑。
“太子殿下也未免将事情想得太过简单了。”
“府兵制度已经在关中实行这么多年,许多府兵都是三代、甚至四代为国效力。”
“如今朝廷若是废除,说不定就要引起关中府兵的兵变!”
李建成表情顿时一僵。
李渊摇了摇头,道:
“萧瑀说得对,府兵制度确实不能一下子就废除。”
大唐如今虽然一统天下,但归根结底,关中才是大唐的基本盘。
一旦关中府兵哗变,那刚刚被大唐占据不久的中原和江南,必然会趁势而起。
到那时,没有了强悍的关中府兵,大唐还怎么去镇压中原和关中的叛变?
这简直就是在自杀。
李元吉有些不服气,开口道:
“父皇您才是天子,只要您的旨意一下,那些黔首百姓还敢不从?”
李渊大怒,狠狠地瞪了一眼李元吉。
“你懂个屁,给朕闭嘴!”
李世民在一旁看到李元吉被臭骂,心中不由好笑。
当皇帝固然是拥有整个天下没错,但皇帝一个人是不可能掌控天下的,得有官员来治理,得有军队来威慑所有心怀异心之人。
李世民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所以才不敢在这件事情上开口。
李建成和李元吉却因为急着想要在李渊面前表现,主动踩进了这个大坑了。
活该!
李渊见群臣都给不出主意,心中也是郁闷。
就在此时,裴寂突然开口道:
“陛下为何不发个弹幕问问呢?”
李渊咦了一声,一拍大腿。
“裴寂,你怎么不早说!”
很快,一条弹幕出现。
【唐高祖李渊:诸位,朕觉得大明这个脱胎于大唐的府兵制度需要改良一下,大家有什么主意吗?】
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不少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
是以,很快就有许多弹幕冒了出来。
【秦始皇嬴政:朕觉得,大秦的军队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国家以爵位分田,黔首应征入伍作战!】
【汉高祖刘邦:老赢啊,你差不多行了。你知不知道胡亥那时候,你的所谓大秦雄师被项羽打成什么样了?】
【秦始皇嬴政:呵呵,那是胡亥不行,又不是大秦军队不行!你口口声声说大秦制度不行,你的大汉又有什么好的制度?】
大汉世界之中,刘邦哼了一声,正准备发弹幕,曹参突然开口。
“陛下,这弹幕还是别发了,省个一千两银子吧。”
刘邦怒道:
“为何?”
曹参幽幽开口。
“陛下难道忘了,咱们大汉的军事制度,和大秦是一模一样的么?”
刘邦:“……”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汉承秦制”。
别看王朝的名称换了,但是在绝大部分的制度上,大汉确实是继承了大秦的制度。
一方面,刘邦毕竟出身低微只是一个亭长,想要让他一下子设计出一个新的、能超越大秦的制度,多少是有些勉为其难。
另一方面,刘邦麾下最得力的大臣萧何曹参等人,当年都是大秦沛县的官吏,本身对大秦制度如何治理地方就非常熟悉,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所以别看大汉是用道家的黄老学派治国,但落实到详细的制度上,还真就是基本照抄秦朝。
毕竟在大汉之前只有一个大一统王朝就是大秦,不抄大秦,还能抄谁?
刘邦郁闷地叹息一声。
“行吧,这一次就算嬴政那小子赢了!”
就在此时,又一条新的弹幕跳了出来。
【宋太祖赵匡胤:你们是不是傻?大宋的禁军制度才是最优秀的制度,你们那些制度全都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