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来得正是时候
付出巨大代价翻越了太行山后,唐笠采用的还是之前用惯了的老战法。
先伏击了一支辽军运粮队,然后用三十人扮成押运辽军,七十人则扮成出苦力的民夫。很轻松的就赚开了淇县县城的城门。
只是有点出乎他意料的是,攻打的第一座城池居然如此轻松。
虽然淇县只是一座小县城,可未等大队赶到,仅凭赚开城门的那两个屯就直接拿下,还是很令他惊奇。
据张虎汇报说,淇县县城内的守军也有近两百人,却始终没能组织起来。别说反攻被赚开的城门,直到他带着十个人杀入县衙,这些人都还有一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另一半也没做好迎战准备。
十一个人打一百多人啊!最后居然只有两个轻伤的,其他人愣是毫发无损。可见这辽国后方的守备松懈到了何等程度!
更让唐笠惊喜的是,这座规模只比铜川县城大一点的淇县之内,囤积的粮草居然有那么多,足够自己如今这一千多号人吃上个把月都不止。
在审问完俘虏之后,唐笠才解开了部分心中疑惑。
据那个被俘的县尉招供,这淇县本就距离辽国的几条战线较远,平时的守备力量就比较薄弱。去年大战一起,城中不多的契丹兵更是直接被抽调一空。
对方说到这里,唐笠就大致明白如此轻松是怎么回事了。
和北方胡人军队打了两年多仗的他,对此时北方各国军队的情况已经很了解了。辽军也和其他军队一样,对军中秦人的军职上限控制的是很严的。
虽然不像北魏军那样最高只能做到百将,却也并没优待到哪里去。秦人在辽军中的最高军职也就是五百主。
当然,像韩德让那样的情况只是特例。
去年年底前契丹兵一走光,淇县县城内的最高军职就是两个百将。而这两人都是秦人,平时没啥大问题,遇到战事却是谁也指挥不了谁。
至于县尉,因为辽国实行的是军政分开的政策,手中掌控的武力其实和北魏的县丞是一样的,只有二十来个衙役。
以至于张虎带人一路杀进时,两个刚得到消息的百将还在那相互扯皮呢!这才被张虎很轻松的就一击而溃了。
唐笠也没有在俘虏身上花费太多时间,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将城中存粮分成了三份,一份充作军用,一份派人运进山中,第三份则就地分给了城中百姓,也就是所谓的开仓放粮。
仅凭城中百姓的穿着和身体状态,唐笠就能判断得出,这辽国治下的秦人百姓虽然境况要比北魏好不少,却也没强过太多。大部分还是处于赤贫状态的。
因为时间有限,唐笠没法如同在晋城一样把群众工作做得太细,却也成功的在河北底层秦人百姓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
仅仅在淇县城内待了不到一天,完成大致休整的盘古军就带着粮草物资离开了。在如今这种纯敌后作战中,行踪必须要飘忽不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才是最明智的。
接下来的十几天,在山中憋闷已久的唐笠和麾下将士算是好好爽了一把!
很多年只有自己打别国,没人敢主动招惹自己的辽国,后方的守备力量弱的实在是可以。不但军队数量不够充足,反应速度也慢。
当然,和辽军实打实交过手的唐笠也很清楚,自己到目前为止遇到的应该都是地方守备部队,并没有野战主力。
还有一个情况也让盘古军占了大便宜。
因为有大批部队入并,盟国北魏又无力提供足够的粮草,所以前线所需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国内运过去的。
而在没有敌军袭扰的情况下,辽国一方采用的自然是成本最小的分散运输方式,就像秦魏两国一开始做的那样。
这样一来,平均只有百十个士兵押送的运输队,在盘古军看来简直就是送到嘴边的肥肉,打劫的成功率那是高得离谱。
大概唯一的一点困扰就是河北的地形了。
不同于多山的并州,河北平原并不好找太过适合伏击的地方。就算偶尔有,辽军辎重队也不会从那里经过。
有平地可走,谁会去费劲的走山路啊?就算稍微绕一点,也远要轻松得多。
没法山地伏击,那就只能平原突袭了。
还好在淇县补充了点战马,虽然不多,好歹也让李程的斥候队恢复到了一百骑。用来突袭押送兵力大多只有几十的辎重队,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每支辎重队中多少都有些骑兵,或是契丹军官,或者充当探路的斥候。这让盘古军每战过后多多少少都能补充几匹战马。
至不济还有拉扯的驽马呢!虽然没法和正经战马相比,增加点机动力还是没问题的。
就这样,等到辽军反应过来开始组织围剿的时候,盘古军的骑兵数量已经恢复到了两百多。
甚至连出山时仅剩一千五百多人的总人数,都增加到了小两千人。
组织百姓参军,时间上肯定是来不及的。因此新加入的全部都是每战俘虏的辽军秦卒。
辽国虽然相对富庶,治下秦人的处境却也并没好到哪去。
战事一起,各种加税和徭役是一天比一天多。特别是随着战事的久拖不决,底层百姓们的日子更是难过。
一方面是大军所需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还有各级官吏趁机各捞好处。总之就是负担越来越重。
可以这么说,唐笠带着盘古军出现的这个时候,正是辽国底层百姓承受力即将达到极限的时候。
一呼百应有点夸张,点燃干柴却算得上是恰逢其会!
底层百姓的日子难过,军中的秦卒也是差不太多。
萧挞凛之死带来的影响持久而复杂,萧太后采用的那些手段虽然成功稳定住了局势,却不可避免的对基层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十万大军东征,本就是不过度损耗国力的极限。后来被迫开辟的两个新战场,那就是绝对的大大损耗国力了。
攻打壶关还则罢了,老帅耶律斜轸老成持重,能够很好的控制节奏和烈度,基本上就是做个样子极限施压。
南渡黄河打南魏可就没那么轻松了!
不是说韩德让就比耶律斜轸要差很多,那也是位当世名将。实在是南魏的实力可要比只剩最后一口气的北魏要强得多了。
另外就是,攻击壶关可以比较容易的控制节奏和烈度,总之北魏军也攻不出来。辽军那是想怎么打就可以怎么打,只要给到敌方足够的压力就行。
和南魏军作战可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
虽然韩德让成功的瞒过对手渡了河,可初战失利的南魏军反应也是相当迅速,立即就调集了大军迎战。
而想要达到目的,韩德让就必须得把南魏军打疼,因此硬碰硬一番就是必须的了。
几十年都只能和对手隔黄河对峙,可见南突厥人哪里是那么好打的?
因此黄河南岸一战,辽军的耗费和损失其实是很大的。
又得保持绝对的强势以尽快促成联盟,辽军也只能竭尽所能在三条战线上都保持足够的军力,至少是兵力。
这一来可就苦了后方了!
中京附近剩余的精锐不能动,萧太后得靠他们压制蠢蠢欲动的反对势力。那就只能从各地抽调二线部队补充前线了。
可是河北腹地也不是一派和谐景象,秦人反叛势力始终都没有被彻底消灭过。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过最辉煌时刻的同生道,如今的大本营依然还在这里。只是再也没能再扶持起一个如同冉闵那般强大的抗胡势力而已。
地方守备部队被大量抽调,做一些补充就是必须的了。
那补充的兵源从何而来?还不是从底层百姓中来?
而在契丹人那可没什么一人当兵全家减税的好政策,就算是有也没法被很好的执行。可想而知,那些一辈子都被欺凌盘剥的秦人百姓有几个会自愿从军?
到最后还是不可避免成了强拉壮丁。
这还是有幸从军的那批人,被强征做民夫的秦人百姓那就更惨了!比之牲畜也没好过到哪去。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被盘古军俘虏的辽军秦卒,还是很愿意投降加入的,虽然大多数都是新兵。
可其中那些被强征时搞得家破人亡的,复仇之心一点也不比并州秦卒差。
可以这么说,此时杀入河北的盘古军,正可谓是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