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整编和唐笠初露的野心
一段时间之后陈道清突然觉得自己恍然大悟了,唐笠根本就不是在教众人识字,而是在洗脑!
就像在北方很多地方广有信众的同生道一样在给信徒洗脑!
当然,如果陈道清的知识储备里有“洗脑”这个词儿的话。
因为两个多月下来,唐笠教会大家的字压根没有几个。
除了每个人的名字自己会写之外,所有人都学会的字只有“秦人、百姓、刀枪和团结”这寥寥几个而已。
其他的大部分时间唐笠都用来给众人灌输自己的想法了。
这不是洗脑是什么?
不过陈道清却越来越觉得唐笠这个人也许能成事了。
因为他亲眼见证了,也亲身体会到了唐笠这些做法出奇好的效果。别说那帮大老粗,就连自己这个从小读圣贤书的人,都时常觉得他说的太有道理了!
同吃同住、同劳同练,再加上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的两个时辰的洗脑,不知不觉间所有人都已经对唐笠这个家伙打心眼里服了。
那是一种比唯命是从更加忠诚的状态,自发叫起来的“唐家军”三个字就是最好的明证。
陈道清有时候想想都觉得有点心惊肉跳。
这种打心底里的服气和服从也是这一次面对数百官军的围剿,“唐家军”能够大获全胜的根本。而经过这次大胜,唐笠在所有人心中的地位直接就上升为了狂热的崇拜。
另外,唐笠的努力和拼命也都看在陈道清眼里。
每天白天,唐笠要和所有人一样干活和训练,晚上还要给所有人讲课。完事之后其他人睡了,他还要再看很久书,有时还会拉着自己请教。
陈道清觉得唐笠基本上每天也就睡两个多时辰而已。
这次面对官军的围剿,唐笠也始终是身先士卒,最危险的任务只要他在,就一定是打头的那一个。
这一切都让陈道清的心理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最初对这群暴民没有任何前途的想法。虽然到现在他依然想不出唐笠一伙有任何光明的前途,但已经认为他至少做个占山为王的山大王是没啥问题的。
可陈道清同时又很清楚的意识到,唐笠是个心有大志的,绝对不会只满足于做一个占山为王的山大王。
不然他费那么大劲,给众人灌输解救秦人百姓的想法做什么?
返回老窝的路上,陈道清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以后还要不要找个机会逃跑?
其实他也知道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现在逃走自己不会有任何活路。
跟着唐笠一伙打了这几天的游击,自己就算没有直接上阵杀敌,手上也免不了沾了官军的血,自己还能去哪?
可要是不逃?
那自己再继续保持之前和其他人的那种若有若无的游离状态肯定也不行,至少不是长久之计。
难道自己也要死心塌地的加入唐笠手下,去当一个山贼师爷吗?
没错,陈道清到现在还依然把唐笠一伙定义为山贼。
其实陈道清的心底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唐笠要是只满足于当占山为王的山大王,自己就在他手下胡乱混口饭吃;要是唐笠真有大志向并且付诸行动的话,自己还真就愿意全心追随。
北方战乱二百年,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让包括他这种文人在内的北方秦人心思其实都已经很野了。
对这些随时都可能会家破人亡的北方秦人来说,拿起刀砍出个前程来并不是什么不敢想的事情。
之所以陈道清还要再看看、再考虑考虑,完全是因为唐笠的所作所为和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匹配。虽然心里觉得唐笠说的做的也有道理,但和自己的知识和价值观体系不匹配之下,陈道清始终看不清唐笠的前途到底在哪。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书读的太多也是一种桎梏,反倒不如那些目不识丁的粗人简单。
回到老窝的陈道清先是匆匆的和泪眼汪汪的家人见了一面,确定她们这几天过的还好之后,就主动加入到了清点战利品的工作中去了。
还别说,在一群刚勉强认识几个字的大老粗中,能干这活的也就只有他和唐笠两人。
哦,上过几天学堂的张震也勉强能干,却远不如当过师爷又做过县令的陈道清那般游刃有余。
不久之后,郑大也带着人接应老桩他们回来了,众人一番欢呼之后,又接着盘点新到的俘虏和战利品。
不得不说,这次的收获实在是太丰厚了,统计完毕的结果是:
缴获战马三十五匹;各式强弓九十五张,箭矢数千;长刀一百六十八柄,短刀一百四十六柄,长枪一百一十三杆;皮甲三十套;粮食上百袋,还有不少喂马的草料在山下的营地里没来得及搬进山。
这还没算因为不便随身携带暂时藏在山中各处的武器和皮甲,加在一起数量还会更多。
清点完的战利品先全部统一入库。
之后唐笠也没让大伙休息,而是率领所有人一起郑重的安葬了这几天战死的六个兄弟。
这六人中有两个是和唐笠一起逃出大牢的郑家村村民,唐笠在下葬之前把两人脖子上一直挂着的一截指骨取了下来,郑重收好。
最初的十九个郑家村民全部都是家中仅存的独苗,他们死后这唯一的念想也无人可传了。唐笠当着众人的面这么做,就是要告诉所有人,只要自己这些人没有死绝,就会有人一直记着战死的兄弟。
做完这件事后唐笠才让大伙修整了一天,解散前还告诉大家修整一天之后开始统一换装。
早就在战斗中就完成了鸟枪换炮的大家伙也不心急,分配了岗哨任务之后,就轮换着去休息了。
唐笠带头站第一班岗,虽然他也已经累得站着都要睡着了,但为了做表率也只能如此。
休息了一天之后,唐笠召集大伙开始了第一次正式的整编。
大家也都没有意外,经过这次大胜,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自己现在已经是一支比官军还厉害的军队了。
唐笠首先给这支队伍正式起了个名号,叫“盘古军”,来历是众人所在的这座山脉的名字。至于之前大家自发叫起来的“唐家军”被他坚决的给否了。
这段时间他经过多方印证,基本确定了自己所处的地方就是梦外那个世界里的太行山西麓,而太行山在这个世界的此时被称作盘古山。
唐笠倒是隐隐有印象,自己梦外那个世界里的太行山有一个古时候的别称就叫“盘古山”,还有“五行山、王母山或女娲山”等好几个别称。
要问他为啥对这么冷门的知识有了解?
实在是太行山在我党我军历史中的地位太重要了,有无数的文化作品都和太行山有关系。
要是起其他的名字,大家伙可能还会争论一番,但“盘古”这俩字对于任何一个秦人都说不出半点不妥。
队伍叫盘古军,众人所处的这个已经初步有了点雏形的老窝,就被起名叫做了盘古寨。
这次战斗唐笠一共带出去四十九人,加上他自己正好五十人整。
几天下来阵亡了六人,五个受伤的伤势都不重,有了那俩抓来的医匠之后估计很快就能痊愈归队。
算上留守的郑春来和张震,唐笠手下正好有四十五个兵,就连文人陈道清也都被他算进了战斗人员中。
唐笠将其中的四十人分成了四队,每队十人。
第一队的队率是唐笠手下的第一悍将郑大,这货的大名就叫郑大;副队率是另一个村子的村民叫胡有喜,身手不错,稳重的性格正好能和郑大互补。
第二队的队率是大春,大名就叫郑大春;副队率是一个叫齐国勇的,也是当初从铜川县城大牢里救出来的,猎户出身,箭法不错。
第三队的队率是所有人中箭法最好的齐大毛,和齐国勇是一个村子的;副队率是原郑家村的郑松,就是最早跟着唐笠一起越狱的麻杆。
第四队,也是唐笠特意组建的斥候队,队率是老桩,大名叫郑重田;副队率是一个叫白二的猎户,性格沉默寡言,箭法也很好。唐笠听了他这个一点儿也不正式的名字之后,就和他商量后给他改了个白复秦的大名。
唐笠解释说“二”就是“复”,“复秦”还有恢复秦人天下的意思。白二听后,对这个名字很满意,要跪下感谢被唐笠一把拉住了。
唐笠对他说:“男儿汉大丈夫,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父母,除此以外任何人都不值得一个男人下跪!”
一句话说的白二眼泪都下来了。
郑大见唐笠给白二改了名,也觉得自己的名字有点儿戏,又不好意思主动去找唐笠给自己改名。一个人憋了半天,从刚刚会写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字里凑了个“秦”字,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郑大秦。
虽然听起来略显古怪,但在一群名字都很土的战友中倒也不显得突兀,自也没人笑话他。
除了这四个十人队之外,唐笠把大名叫郑勇的小剪子、张震和另外两个年纪最小的带在身边做了亲兵,再加上一个负责文案的陈道清,五个人还管着两个抓上山的医匠。
这四十几个人就是唐笠在这个世界的老班底了,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可以说是都是生死相依的关系。
缴获的战利品足够多,每个人都分到了皮甲一副,长短刀各一把,长枪一杆,军用制式弓一张,在这年头可谓是装备非常精良了。要知道官军中的秦人伪军都没这么齐全的装备。
让唐笠可惜的是,所有人中能骑马的倒是不算太少,可骑术最好的居然是陈道清,其他人也就是能骑着慢跑的水平。即便是骑术最好的陈道清也就是能骑马跑一跑的水兵,离冲锋陷阵还差的十万八千里。
没办法,这些北方秦人虽然与胡人混居了两百年,对马匹并不陌生,但也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得到。要知道马匹可是金贵物,等闲人家不吃不喝也养不起一匹,更别说是经过训练的战马了。
这些半耕半猎的山民吃饱后身体素质虽然都很好,步战厮杀好练,射箭也有基础,可这骑马就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有大长进的了。
可这些很能吃的战马弃之不用也实在可惜,没办法唐笠只能让每个人都增加了一项骑马的训练科目。暂时不求能策马冲杀,至少要练到骑马步兵的水平。
幸运的是,在后来对俘虏的整编中,唐笠发现了两个会骑马的秦人伪军,这才避免了众人两眼一抹黑的胡乱瞎练。
唐笠他们这次抓了四十几个俘虏,数量基本和自身持平,其中还有四个胡兵。
唐笠自然不会白养着他们,直接杀了也浪费,否则当初就不会费劲的俘虏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