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洛阳城中的明争暗斗
谁也没想到,袁术辣个傻缺居然在汝南举起了反旗。
当然没有直指皇帝,而是将目标指向了二颖和宦官。
他宣称所谓首倡逆乱是宦官与董二颖联合诬陷和诽谤他。
他们只是要杀宦官,并不曾要造反。
他要保存袁家,要替在洛阳的袁氏满门族人复仇,要为大将军平反,所以不得不起兵。
卢植他们虽然已经用了袁绍分袁氏之势,但仍旧有不少忠心于袁氏门生故旧投入袁术的麾下。
更有不少仇视宦官,无法接受庚哥宦官鹰犬爪牙论的士人,或明或暗的给他帮助。
却是被卢植不幸言中了,果然这帮小娘养的不恨宦官就得恨皇帝。
凭借袁氏的影响力,袁术一时兴兵号称十万。
以汝南为中心,豫州全州沦陷,并兖州陈留、山阳、济阴,荆州南阳、江夏,扬州九江、庐江等地也受到了侵占滋扰。
路中悍鬼终于如愿的接替了袁绍,扛起了反宦官的大旗。
这怕是已经尽墨的袁氏头头脑脑们,当初机关算尽要推袁绍出来当弃子时所不曾料到的。
据称袁术白布缠额,终日咒骂不休嚎哭不止,日夜操练兵马,誓言要攻入洛阳,尽诛诸宦及取二颖阖族首级。
倒是袁绍,默不作声的接受了渤海太守的官职,悄悄去上任。
他那边,其实也聚集了不少没那么激进的袁氏门人故旧的支持。
只是洛阳平叛之名,却让颇多昔日好友与他反目。
他们果然将袁术掀起的那场名为诛宦的围攻皇宫的大戏的失败,归咎于袁绍的无能。
倒还好,随着那份奏表被有心之人公开,至少他没有背上背叛士人背叛家族投降宦官的恶名。
但他的斩杀十二逆首,被认为是这场剿灭宦官战役失败的关键原因。
若那些中坚将佐尚在,即使他袁绍逃走,那支诛宦大军何至于不堪一战便做鸟兽散?
就是他袁绍对皇家还心存幻想,过分软弱,自毁干城,才导致了那次由袁术掀起的反宦官盛事的功败垂成。
他的临阵逃走,被人嘲笑着他负天下大望,却如此怯懦与不敢战。
袁绍很想站出来跟他们对喷,说你们倒是试试,以当时的军心士气,对抗一下董二颖从边郡带过来的百战之兵。
但他始终不发一言,因为他知道,那些人不在意事实。
他们只是在单纯的宣泄情绪而已。
自己反驳,只会让他们喷得更欢。
他开始在渤海招兵买马,广纳贤人,准备找机会为自己正名。
好在他的沉默,也为他赢得了一些好感。
加上一些老成持重之辈,都很理解他的处理方式。
所以倒算不上是彻底的声名狼藉。
因袁术的造反,以不放心洛阳与皇室的安全为名,董二颖和他的兵马也赖在了洛阳,不肯回只剩一半的凉州上任。
参照着吕布牧并州的模式,他也派属官回了凉州,纠集自己当初所招揽的内附羌胡与匈奴旧部兵马,并络绎不绝的派来了洛阳。
二颖在内附的羌胡及匈奴诸部中本来就很有威望。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二颖“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
“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
“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
少年的时候经常去羌胡之地游玩,跟很多羌胡及匈奴草原部族的首领认识。
后来回家乡种地的时候,那些草原部族有来拜访的,二颖家里没肉,把自家耕牛杀了招待他们。
那些部族首领感念他的恩情,回去后送了他各种牲畜数千头。
第二次起复的时候,袁隗就是看重他在羌胡之地的威望,才叫袁滂带上他,还给他封了个破虏将军。
三次官途二次起复,二颖也早就明白了,自己的根在凉州。
有诸多羌胡匈奴诸部襄助,他在凉州无往不利。
第一次跟张奂第二次跟张温袁滂,带着草原诸部他都能拿下诸多军功。
然而一离开凉州,他就开始倒霉。
特别是黄巾之乱那次,带着卢植的旧部他连黄巾贼那种乌合之众都打不过。
所以不管朝廷怎么征调,他都不愿意离开凉州。
草原部族不可能跟他迁徙,他就算带人走,又能带走多少诸部健儿?
这会儿朝廷让他当了凉州州牧。
他终于又跟他熟悉的草原诸部联系上了,当然就不停有愿意为他效力的胡兵源源不断归于他的麾下。
二颖托词恐贼从他处来,始终只在洛阳城郊扎营,不肯去河南郡前线防守。
朝廷只好嘱河南尹自行加强戒备,密切观察豫州袁术贼的动向。
或许是有高人指点,这一次袁术嘴上喊得凶,但进攻司州地界却始终没见行动。
反而全力侵扰周边扩充地盘。
二颖不去平叛,朝廷要剿灭袁术一时也无能为力。
由于作为袁氏门人,二颖屠了袁氏满门,他的名声也臭完了。
那群恶毒的士人开始编造各种谣言。
说什么他与权宦们朋比为奸,宦官为了招待他竟然让他留宿皇宫,安排后妃宫女供他淫乐,还让他夜宿龙床。
说得跟亲眼见似的。
为了安抚离乡的草原健儿,二颖每日去城郊军营与他们饮宴,宴罢方回洛阳城内的骠骑将军府。
然后就有人传他在洛阳做路中悍鬼,任意驰骋车马。
路人避让不及撞死也是被白撞死,所以百姓避让他的车驾如避蛇蝎。
真当京兆尹和纠察百官的司隶校尉是假的?
伤到京兆百姓京兆尹岂不参他?
作为监察司州之地包括中都官在内文武百官的监察刺史,司隶怕是巴不得他做出这等事,掀出去替自己扬名。
他没飙车倒被说成飙车,路中悍鬼袁长水当年在洛阳飙车飚到天下皆知也没见有人处分。
更离谱的是,十月份聚集在河东郡白波谷的黄巾余孽作乱,二颖接军令派自己的部将牛辅去剿灭。
将士们击退了贼寇,带着斩首功勋凯旋回洛阳,居然被传成了去周边郡县抢劫财货屠杀平民为乐。
受谋主李儒李文优劝谏,二颖决定交好诸多士人中有号召力的顶级大佬。
他向皇帝陛下举荐时任太中大夫的杨彪为司空,逃回来的豫州州牧黄琬为司徒。
何太后和庚哥从善如流的接受了举荐。
杨彪可是反宦官派的中坚人物,只是在庚哥朱雀阙发言后跳得没那么凶了。
翻出当年掀翻王甫的旧经验,他开始搜集朝中大宦官们的罪证。
只是剩下这几个罪证还真的不好找。
找到也就是些门客亲眷的违法事实,杨彪总担心打草惊蛇,压着没报。
他也没想到董二颖居然会举荐他当三公。
这下子杨家可就也四世三公,真正追平了已经满门尽墨的袁家了。
他爹杨赐,他爷爷杨秉,他祖爷爷杨震都当过太尉。
而黄琬虽然作为统筹军政大权的豫州牧,丢了豫州。
可是袁氏在豫州经营日久,这也不是他的罪过。
更关键的是,黄琬当年因为陈蕃一事丢官后,是杨彪他爹杨赐向先帝举荐得到复用的,也算是杨氏门人。
其实还是示好于杨彪。
但李儒也是个二把刀,他根本没搞清楚,杨家一向和袁家明争暗斗。
为了抢当时第一名门的名号狗脑子都快打出来了。
作为袁氏自己培养出来的门客,二颖屠了袁氏,杨彪幸灾乐祸的偷笑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去黑他?
有那功夫他不如暗中多写几封书信,继续怂恿袁术那二缺,把袁氏推到真正的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