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天地大阵,回溯
随后,巨大的石窟从地底深处传来一阵阵轰鸣,犹如沉睡的巨兽突然醒来,发出慑人的嘶吼。
碎石瓦砾从山壁纷纷掉落,山壁开始塌陷,巨大的岩石从头顶掉落,砸向众人,又被防护罩弹开。
众人脚下的土地分崩离析,一部分塌陷下去,掉入深不见底的深渊,一部分高高耸起,将石窟山壁击穿。
十二座神庙已经随着石窟的塌陷碎裂成渣,不复原貌。
但神庙所在的位置仿佛有什么东西从地底下长了出来。
宋浅浅几人早已被星池的防护罩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悬浮在半空中,避开了所有危险。
众人看到,巨大的石窟在短短几分钟内彻底塌陷,露出了风雪飘摇,暗沉沉的天空。
天上的雪依然在下,而石窟原本所在的位置,竟长出了十二尊近百米高的巨大神像。
十二尊神像围成了一个圈,他们的脚下有一个已经在启动中的阵法,金光闪烁,无数灵光从中喷薄而出,化作雪花,飘散而去。
宋浅浅几人所在的防护罩,犹如一个光球,飘浮在阵法上空。
星池垂眸看着下面的阵法,说道:“这里就是十二神留下的天地大阵,回溯。”
他挥了挥手,防护罩飘到了阵法外围,落在了一尊神像的脚边。
众人落地后,保护罩散去。
宋浅浅仰头望向头顶庞大的十二尊神像。
众神手结神印,面容沉静,眸光微垂,仿佛在苍穹之上看着世间众生百态。
透过这些神像,仿佛就能看到,万年前的神明是怎样倾尽全力,庇护众生。
然而,时至今日,还有谁认识,或者记得这些神明呢?
星池对众人道:“回溯大阵是十二神亲自设下,无人能开启,一旦开启,亦无人能将其停止。”
“只有在满足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大阵会自动开启。”
“其一,暗能量枯竭;其二,神陨时期诞生的新神进入众神遗迹之地。”
庄墨问:“你知道暗能量为什么会枯竭?”
他从妖界出来,一路找到众神遗迹之地,为的就是找到十二神留下的东西,解决暗能量枯竭的问题。
一旦暗能量枯竭,他创造的剧本人生就彻底没戏了。
而且,他隐隐有种感觉,暗能量枯竭只是一个开始。
暗能量针对的是妖族,当妖族彻底覆灭,接下来恐怕就轮到人类了。
虽然庄墨并不在乎人类会不会灭绝,但他不允许自己创造的世界被一个至今还隐藏在幕后的东西给摧毁。
星池没有回答庄墨的问题,而是看向众人,问道:
“你们知道,万年前,灵气为什么会枯竭,玄门为什么会遭遇灭顶之灾吗?”
这个问题别说是宋浅浅和傅君恒、陆青裴这些跟玄门交情不深的人,就算是玄门自己的人,也没人清楚。
只知道当年很多玄门大能一夜之间突然暴毙,或者走火入魔,到处无差别攻击人,最终只能被玄门清理门户。
而且,那场灾难来得毫无征兆,在极短时间内蔓延了整个修真界,所有玄门,无论大小,无一逃过。
但星池的话,让宋浅浅几人很快反应过来,暗能量枯竭与灵气枯竭,必然是同一个原因导致的。
庄墨身在妖界,亲眼见证了整个妖界在极短的时间内陷入混乱,无数能力强悍的大妖暴毙身亡,而普通的妖族轻则妖力退化,重则变成妖兽。
而这一切还只是开始,接着是暗能量突然日益减少,最后甚至是大片大片枯竭。
暗能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富足的能量,几乎无处不在,除了妖族能够使用,人类根本无法驾驭。
这种异常,让庄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万年前,人类玄门遭遇的灵气枯竭。
这两件事的相似度太高,背后绝对有关联。
为了查找暗能量枯竭的原因,庄墨的团队安排了无数工作人员,穿梭于不同的时代,追查万年前灵气枯竭的原因。
但由于暗能量日益枯竭,庄墨的团队遭遇了能量危机,穿越时空进行得并不顺利。
最后没能找到灵气枯竭的原因,但找到了一条线索。
十二神陨落与灵气枯竭有关,在十二神陨落后,原本几近灭门的人类玄门才保留了一线生机。
枯竭的灵气也得到了缓解,一些大宗门里,还保留了一点微弱的灵脉,这才将玄门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
并且,十二神在陨落之后留下了一个遗迹之地。
庄墨断定,在那个遗迹之地,一定能解开暗能量枯竭之谜。
庄墨道:“所以,万年前灵气枯竭,现在暗能量枯竭,是同一个原因。”
星池道:“是的。万年前,让修真界玄门遭遇灭顶之灾的,是一种叫做‘噬’的能量寄生体。”
“那种寄生体一旦进入修行者体内,就会伪装成灵力,让宿主无法察觉,然后疯狂吸取宿主的灵力。”
“一旦宿主的灵力无法再满足它们,它们就会无限繁殖,然后破体而出,被寄生的修行者就会暴毙身亡。”
“它们的繁殖能力极强,而且寄生方式无声无息,完全无法防备。”
“所以,在万年前,整个修真界几乎在一夜之间灭亡。”
“十二神察觉到异常,来到凡间查找源头,发现‘噬’的存在。”
“而且,‘噬’并不是最终罪魁祸首。”
“真正让灵气枯竭,吸干所有灵气的是‘噬’的本体‘吞’。”
“‘噬’只是‘吞’放出去的一部分,为的就是帮它寻找力量和能量。”
“‘噬’所吸取的能量和力量,最后都会被传送到‘吞’的体内,让它的能力变得更加强大。”
宋浅浅对“噬”并不陌生,但她却是第一次听说“吞”。
“‘吞’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能吸干那么多能量?”
星池道:“十二神查到,‘吞’是一种来自外域的能量吞噬兽,以能量为食,在宇宙中漂流,吞吃世间一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