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宣和轶事 > 第76章 和议终成百事兴

第76章 和议终成百事兴

收到和议的最终文本后,嵬名阿吴赶紧拜谢赵佶,说道:外臣谢过陛下,外臣必转达陛下和诸位相公的教诲。外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赵佶说道:讲来。嵬名阿吴说道:我主来信说道,近来贵国环庆路的士卒屡屡越过边境,探查从定边军到洪州的道路,两国既已议和,就该各守边境,还请陛下诫谕陕西帅臣,不要滋扰我边境。

赵佶笑笑说道:两国既然议和,朕自然会令陕西诸臣谨守边境的,但是请尔主记住,若哪天朕发现尔西夏有任何僭越之举,必亲率大军,踏平兴庆府!

赵佶接着说道:西夏使臣远来劳苦,着礼部赐宴,赐钱万,遣殿前司禁军护送。说罢赵佶结束了赵佶,赶紧到后面去换衣服,这通天冠实在是太痛苦了。

于此同时,西夏派遣的使者也已经到了章楶和种师中的驻地,种师中听后,冷冷的说道:和战之策,只在于中枢,在官家,岂是尔等可以置喙了,某一日未收到官家的诏书,就和西贼势不两立。

章楶得知消息后,倒是立刻表示知晓此事,同时去信种师中,要他持重,不要节外生枝,种师中一看目的达到,也就不再喊打喊杀,开始安排宋军各回驻地。宋夏和议也算终于达成了。

垂拱殿,赵佶召见政事堂,是为了一件大事,韩忠彦按照往年的成例,拟定了科举的规则,但是赵佶很明显不满意,要改革。

宋代的科举,也和历代的一样,实施三级考试制度,即州试、省试、殿试,对于省试也就是礼部试和殿试,赵佶没什么意见,一切按照旧制来,但是对于州试,赵佶很有些想法,宋代的州试,也称为发解试,是取得科举考试资格的测试,和明清不同,宋代的发解试就算考过,也只是本次科举可用,要是落第后下次再参加科举,又得从发解试开始。

北宋的发解试,分为地方州府发解试和别头试两种,所谓别头试,就是官宦子弟和已经有官身的人参与的考试,为了防止他们依靠权力作弊,所以宋廷对他们参与科举采取了特殊对待。

但是和明清时期由中央派出提督学政专门负责地方科举不同的是,北宋的发解试是由地方长官负责的,一般由转运使亲任主考,虽然也制定了严格的政策,但是其中的猫腻肯定也不小,后世对于科举,其实已经有非常完善严格的办法,赵佶只需要照搬老朱家的就好。

赵佶对诸位宰相说道:科举国家取士,抡才大典,岂可轻忽?非是吾不信任地方官员,他们在地方被各种人情事故左右,往往徇私,并不稀奇。为国家计,吾以为从翰苑中选择学识过人的词臣,到诸路担任提举学政,专司发解试,事毕即撤,诸卿以为何如?

韩忠彦想了想说道:自中枢派遣考官,也不是第一次,太祖、太宗时也有从中枢直接派遣考官的先例,倒是可行,只是提举学政掌一路发解,权不可谓小也,选人还需谨慎。

赵佶说道:选贤举能,当付之公议,应该召集两制以上诸臣,公议诸路提举学政,选择朝野公认的德才兼备之士。至于考试的各种制度,赵佶其实没有什么大意见,搜身、糊名这些制度其实在宋代都已经有了,然后赵佶准备将省试才有的锁院制度也用到发解试中去,最大程度的保证公正。

同时,赵佶准备向老朱学习,实施誊录制度,就是考官看不到考生原卷,有书手抄录后,由官员比对无误后加盖印章,弥封后送入内帘官批阅,还有就是搜遗制度,允许考官在被黜落的试卷中寻找优秀的试卷。赵佶此时又突发奇想,说道:吾意还要向诸路派出御史,监察不法,查察舞弊。

没想到对于这些制度,几位宰相都非常赞成,想想也是,出了韩忠彦是参加的别头试外,曾布、章惇、吕惠卿都是从发解一路考上来的,内中辛苦,可想而知,既然能有制度最大程度保证科举的公正,何乐而不为呢?

同时,赵佶准备明年同时开武举和制科,武举好说,自仁宗朝开设武举以来,武举和科举一样进行,虽然选拔的人不尽如人意,但是也是由成例可循的,不过制科,已经多年未开了,制科作为宋代最高等级的考试,虽然开设的次数极少,但是每次选拔的人才可是不少,只要能通过制科,意味着两制以上高官的大门已经打开了。

有宋一代,通过制科考试的不过四十一人,能通过的都是在大宋朝堂响当当的名字,比如:富弼、张方平、苏辙、苏轼、李清臣等人,绝对是人中龙凤,当年章惇参与制科,都铩羽而归,可见其难度。

韩忠彦问道:本朝制科,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茂才异等科、书判拔萃科等科名,不知官家此次制科考试,想开哪一科?

赵佶本来想说,开一科多看不起我赵某人,要开就都开,免得别人说我赵某人玩不起。但是还是问道:诸位相公之意呢?

这里面唯一参加过制科的章惇出来说道:官家,其实科名并不重要,景佑、宝元年间,先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茂才异等”两科使用了同样的策题,再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茂才异等”这四科使用了同样的策题。如此一来,这几科就几乎同质化了(即所谓“名异而实同”),故而官家只需圈定考试方向和使用的科名即可。

赵佶不禁苦笑,幸好自己没说都开,要不然真是贻笑大方了,当下最缺什么,自然是方面大员了,赵佶想了会说道:现下台谏乏人,地方暮气渐深,非国朝幸事,吾想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和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一是选拔德行高洁、才识过人的士子,充实台谏,二是选择老成练达,能治理州县的人才,诸卿考量旧制,拟成劄子,送吾知之。

几位宰相这才领旨去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