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大秦的覆灭2
【此时的秦朝最重要的便是休养生息,胡亥的一系列制度将危如累卵的国家拖入了地狱。
就在他正式登基的第一年秋天,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开始了。在大泽乡,他们发出了震天的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起义爆发后,李斯劝胡亥更改法律,却被赵高扣上了谋反的帽子。秦二世二年,李斯被杀,夷灭三族。
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
从古至今,贵族和平民之间一直都有着深深的鸿沟,阶层的跨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多么可怕的一句话,天生的贵族群体恨的咬牙切齿。
背叛了皇帝,最终却落得这样的下场。李斯痛苦难当。
不知未来的自己可会后悔当日矫诏的那个决定?想必是后悔的,赔上了性命不说,也赔上了名声。
原本可以千古留名,最终却只能遗臭万年。
嬴政看着底下默默流泪的儿子胡亥,心里早已没了怜惜,不能杀他,那就关一辈子吧。
军士将胡亥拖走时,公子高上前在胡亥耳边说道,“牢狱阴凉,十八弟保重身体,兄长们会常常去看你的。”
声音莫名的阴森,胡亥吓得正要大叫,一旁的军士立马塞住了他的嘴。胡亥就这么被拉了下去。
众位公子互相使了个眼色,这牢狱以后可得常去了。
秦二世位面
自从天幕出现之后,胡亥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叛军快要打进咸阳,朝中的很多将领都背叛了他,赵高偷偷和外面的反贼通信。胡亥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
国之将亡,这仿若神迹的天幕好似是在给这伟大的王朝送终。
【要说是秦二世胡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那也算是给他脸上贴金了。他还没那么大的能耐,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加速器。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商君书,是法家。也算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嬴政和李斯惊愕的望着天幕,久久不能回神。
法家的众位弟子也是疑惑不解。
这天幕说的莫非是糊涂话,是因为法家,秦国才能变强,才能一统天下。
【每个朝代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从古至今,中国的老百姓可以称得上是最吃苦耐劳的一群人。他们要求不高,只要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那这一辈子就算过得很好了。
试想一下,百姓们都能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即使有些野心膨胀的人想要推翻王朝,那追随他的又能有多少人?】
是啊,若是都能吃饱饭,哪个人愿意抛家舍业的出去,过那刀口舔血的生活?
皇帝们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想达到这个成就,那真是太难了。
【秦朝是依法治国,这个理念本身没有太大问题。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自然是要有法律存在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试想一下煮饭的时只放一种调料,那煮出来的东西能好吃吗?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一统天下之后,单纯的法治主义其实就不太适合此时的秦朝。
秦朝的法律实在是太多太杂,有些也太过严苛。
首先,法家拒绝吸收其它理论体系中的合理因素,对其它诸子学说一律持否定态度。但是时代是变化发展的,而法家却没有转过弯儿来。
此外,在严酷刑法的社会环境中,民众被迫遵循法律,而非自觉遵守法律。这为今后秦国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一味的轻赏重罚是行不通的,生活中些许小事都要被写进法律里。人人都恐惧法律,时刻担忧自己哪里做不好,就要遭到刑罚。
最好的办法是道德与法律并用,一些严重的事情可以归结于法律,而一些小事需要通过道德教化,来使社会更加长治久安,人们更加安居乐业。】
嬴政在丝帛上写下了道德教化这四个字,果然还是要用儒家的思想吗?
淳于越在家中兴奋极了,儒家思想能发扬光大了。天幕可真是神啊!
平日在秦国法家一家独大,诸子百家的弟子决定入咸阳,他们想把自家学派这味调料撒进秦朝的这碗饭里。
【秦朝之前实行的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这是一剂猛药。百姓们为了田地,为了生活,变成了真正的战争机器。
天下一统,无仗可打,百姓们没有了上升通道,还要时刻担心哪天触犯法律,被拉去修长城,修宫殿,修陵墓。秦国统一了,他们的生活却过得更差了。
天下又怎不怨秦?】
“来人,去召三公九卿进宫。”嬴政从容极了,侍人却有些战战兢兢。
李斯明白,皇帝这是下定决心要改变国策。天下开始变了。
【大泽乡起义之后,天下纷纷响应。积蓄力量的六国贵族也开始相继恢复旧国。
将军周巿立魏公子魏咎为魏王;齐国王族田儋自立为齐王;张耳、陈余拥立武臣为赵王;楚国的项梁和项羽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韩国的张良立了横阳君韩成为韩王;武臣的将军韩广在燕地自立为燕王。
天下乱成了一锅粥。】
说得兴起的唐晓看着小镜发来的特别提醒,收住了话头。
点开一看,是嬴政发来的消息。看完唐晓只想感叹,真不愧是千古一帝。
看看这胸襟,真有容人之量。唐晓算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插播一条消息,秦始皇嬴政在此发布招贤令,有人想要建功立业,咸阳欢迎你。
陛下决心改革法度,强民富国。除此之外,秦二世时期发生的所有事,始皇陛下都既往不咎。
给梦想复国的人一句忠告,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正准备跑路的六国贵族停下了收拾细软的手。天下都是秦国的,他们还能跑去哪?
只能去一些不毛之地苟延残喘。若是如此,还不如留在秦国,将来未必不能封侯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