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我不是祁厅长,叫我祁书记 > 第133章 有志气的玻璃工人

第133章 有志气的玻璃工人

按照之前的约定,只要孙连城能把乡办企业的三角债要回来,祁同伟就负责把企业救活。

但他经过一番仔细的调研之后,发现这个目标基本不可能实现。

如果说农机厂和玻璃厂,还能够通过企业转型和产品升级来博取一线生机的话,那么绢纺厂是必死无疑。

毕竟,随着化纤面料的大面积推广,传统丝织产品的生存空间会被极速压缩,以红山绢纺厂的资金实力、设备条件和员工素质,要想去和沿海地区的那些大型纺织厂和民营企业争夺剩下的市场,无疑是痴人说梦。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抗衡的。

既然肯定救不活,那就只能壮士断腕,干脆让它破产倒闭算了,至少可以甩掉包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对于祁同伟的决定,孙连城有些为难,这毕竟关系到六十多人的生计,但他也明白当断不断、必受其害的道理,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

乡政府迅速成立了破产清算小组,进驻绢纺厂,祁同伟亲自担任组长,分管副乡长韩俊和绢纺厂长袁立担任副组长,另外几位成员都是乡政府和信用社的工作人员。

对于袁立的进组,祁同伟本来是不同意的。

因为在他看来,绢纺厂的倒闭,虽然是大势所趋,但袁立在当厂长期间,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塞进了厂子,给厂子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样的人,不调查他的违纪行为就不错了,哪能再接着用。

但孙连城的意思是,袁立更了解绢纺厂的实际情况,多少能提供一些帮助。

祁同伟最好答应下来,等绢纺厂的破产程序走完之后,再找他算账。

工作组的任务其实也挺简单,主要就两样。

一是清算企业的资产和债务。

绢纺厂有厂房和土地,但这年头值不了几个钱,机器设备都是用了二十多年的淘汰货,只能拉去卖废铁,至于库房里的那些原材料和半成品,同样卖不上价。

所以,满打满算,也就一百八十万的评估资产,但与此同时,它欠了信用社和基金会一共三百五十万贷款,严重的资不抵债。

既然破产了,这些东西的产权当然都换了主人,剩下的一百多万,信用社和基金会只能和乡政府协商解决。

第二项工作就是对员工进行分流。

绢纺厂一共有六十七名员工,除了厂长袁立是乡政府指派,有行政编制之外,其他全是企业编和合同工。

对于这六十六人,祁同伟给他们安排了两个出路。

一是回家待岗,每月拿一百元基本生活费,等待重新安排工作。

二是直接下岗,下岗费按照N+1标准执行,基数为三百元。

厂长袁立直接提出反对,他认为,所有员工应该一视同仁,按照县里企业的标准,全部一次性赔偿五千元。

袁立这么做是有私心的,因为他的七大姑八大姨进厂时间都不长,如果按照N+1标准赔偿,这些人都赔不了多少钱。

祁同伟当然不会答应这个无理的要求,每个人工作年限不同,对厂子付出的贡献也不同,怎么可能一致对待。

当即就把袁立这个副组长给撸了,让他回家反省。

没想到袁立还不服气,竟然带着他的七大姑八大姨去县里上访,说祁同伟在乡里搞一言堂,公然违反县里制定的下岗赔偿标准。

唉,不识相的东西,本来就自身难保了,还想兴风作浪。

结果可想而知,他不仅被停职,还被乡纪委请去喝茶,最终扯出一摊子事,并且涉及到经济问题,移交给了司法部门。

为了早日解决问题,祁同伟也做了一点让步,把赔偿标准从N+1改为N+3。

最终,乡政府以22万元的代价,让40名绢纺厂员工下岗,自谋出路,剩下的二十余人,则选择了每月领一百块钱待岗。

接下来轮到了农机厂。

这是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单位,名字叫的好听,实际上和正儿八经的农业机械没有任何关系,只能生产一些镰刀犁头,以及打谷机之类的木质农具。

全厂一共才十八个人,厂房里最高级的设备,就是一台冲床和两台电焊机。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没有太沉重的历史负担。

厂子目前的负债为六十万,资产评估价值也有四十多万。

祁同伟没有让农机厂直接破产,而是帮他们找了点分包业务,帮县里的车厢厂焊接车厢,暂时维持下去。

真正的工作重点,是玻璃厂。

红山乡的玻璃厂,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生产出来的工艺品,一度畅销全省,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产品都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厂子的经营也每况日下,好几间厂房已经荒废,大量技术工人另谋出入,巅峰期的一百多号员工,到现在只剩下三十多人。

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走访,祁同伟确信,玻璃厂完全可以通过升级转型,获得重生的希望。

不仅因为玻璃厂的固定资产足以抵消负债,更重要的是,这些选择留守的员工们,他们内心深处都带着坚定的信念,总有一天,玻璃厂会重振旗鼓,再创辉煌的。

这就是有历史和没历史,有底蕴和没有底蕴的区别。

就如我们国家,因为有着辉煌的历史和底蕴,所以哪怕在最贫穷苦难的年代,依然有无数人坚信,我们一定会重新站在世界之巅,并愿意为之而努力奋斗。

但辉煌也不能全凭回忆,而是要脚踏实地的去干出来。

祁同伟去岩台和京州的百货市场转了一圈,再结合自己的未来记忆,最终给玻璃厂选定了一个新产品,双层玻璃杯。

这个年代,虽然经济水平不怎么样,但全国各地的城市里都掀起了一阵养生热。

最受欢迎的当然是那些“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不管有没有实际功效,只要商家敢吹,老百姓就敢买,还被广泛用于访亲送礼。

气功,太极拳也同样风靡一时,不仅有无数人在公园里练功,甚至因此催生了一批骗子大师。

而玻璃杯,也是在此时彻底走红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