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奔波
有些事情,从上到下,总有滞后性,这一点,想必大家都有体会,朱宗志也去过几次银行,去了解国库券的事情,他可没有像杨百万那样,买那么多报纸去认证,而是直接跑去银行,拿着报纸去问。
而且这则消息,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虽然报纸上刊登了,但大家手里都没有国库券,也没有放在心上。
如果大家都像杨百万那样,眼光独到,那大家就成了x百万了。
国家的红头文件不久就下了之后,仍没有多少人来交易,此时的杨百万,正在筹钱,准备去附近的省,去购买国库卷。
而朱宗志则是去几个银行,将手中不到七万的国库券换成了现金,然后留下六万一,剩下 的五千多元,留给了父母,让他们去换个好些一些房子,他则是带上钱,北上去了。
他前世看到过杨百万的报告,自然知道对方的行动,先去邻省,买来国库券,然后来沪海来出售。
而朱宗志的想法是,去东北那边,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事情,他们也不怎么读报,打个信息差,火车上,此时的朱宗志,穿着破旧的绿色打补丁老式军装,还有一个军用水壶,背着挎包,怎么老土怎么来,不过他的装扮,加上他年轻的面容,很容易就被别人忽视。
这一路,他看到了火车上的小偷小摸,看到了打架斗殴,看到了抢劫,一路上听到了很多大案要案,在他们口中传播。
里面可能有夸大,不过,这个年代确实很乱的。
他这次去的是鞍山,这里也有大量的工厂,他们也是被摊派最多的地方。
这次他可比前面熟练多了,与门卫沟通好了之后,他就在这里支一个摊子,五折收国库券。
这里的工人们,手里少则有十元国库券,多的有五十国库券,他们看到有人收,就陆陆过来,一天下来,也收了五六千,收了五六千之后,他马上换了一个地方,去另一家国营企业,一天之内跑了二家企业,然后乘上晚上的车,离开鞍山,去大连。
就这样,他周游在东三省,不那知的地方,用了一个多月时候,六万元全部换成了国库券他才回返。
回到家的时候,整个人都瘦了不少,让朱父朱母很心痛,不过收获也是巨大的,这一个月的辛苦,换来了六万五千元的净利润。
有了十二万五千的现金,朱宗志休息三天之后,又出去了,他开始学着前辈杨百万,开始在邻近的省从银行里买来国库券,然后回到沪海这边销售。
每次出门,他都变换装束,穿着不同的旧衣服,把自己搞成一个乞丐一样。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段时间,正是混乱的时候,而火车站,正是鱼龙混杂之地,前辈杨百万,他也是一件旧军大衣,穿梭在各地,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积累了百万财富,而人称百万。
当时全国有六个地方能自由交易国库券,奉天、上沪、渝市、江城、羊城、深市、哈市;朱宗志这一年,除了在上沪这边,其他城市他跑了一圈,而且,上沪这边收的价格,比其他地方高了几个点,就是这几个点,只要路上不出意外,只要出个路费,完全可以稳稳的吃下来。
民间,他是不敢再去收了,一个是他就单身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一天,马上闪人,搞一下没问题,搞多了,除非人多。
至于和别人合伙?别开玩笑了,他不敢,他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前世被人骗得还不够惨么?
前世,他刚刚有些积累,和人一起合伙做生意,第一次,双方没经验,肯定是亏的,合伙人看出来生意成功无望,就卷了剩下的货款跑了,他则背了十几万的债务,三年之后,终于偿还了债务,这一次,让他对别人的戒心多了起来。
第二次与人合伙,这次合作比较愉快,让他慢慢放下戒心,而且这一次生意非常成功,他也有了几十万的积累,他也是这时候结的婚,但是,没想到的是,对方偷偷拿了公章,伪造了合同,做了一系列手脚,逼他将手里的股份出售,不然就等着坐牢,对方怕他狗急跳墙,留了一线,给了他一笔钱,打发他走。
就这样,多年起起浮,对人心,已经不信任。
他感觉这样倒腾国库券虽然有风险,但比人心起来,风险要小很多。
到1988年底,这大半年里,他风餐露宿,也是受尽苦楚,不过脸上的精神到是非常好,这一路来,也收了不少体积小,容易携带的老物件,虽然不知道真假,只要便宜他就收。
朱父朱母还是一如既往的在人民医院对面摆开一个早餐店,生意对医院门口相比,差了一半,但用在稳定,不时有人从这里订一些农产品,生意比上班强太多了。
他们也是担心儿子到处跑,不过劝不住,而且儿子还跑熟悉了,这人,一经常在外面跑,心就会野,劝儿子早些结婚吧,年纪还小,不到二十呢。
朱宗志这大半年里,算上本金,已经积累了八十万元的巨款,如果他每次全仓的话,那他的收入会更多,不过他不敢,那样身上带的现金太多了,体积特别大。
这个时代没有手机支付,现在还没有手机,只有大哥大,还有传呼机,通讯如此落后,也是没有办法,时代局限性,科技还没有发展起来。
明年比较乱,他想着怎么样过去,而且在外面跑也不方便,还想趁着春节前,多跑几次。
晚上,父母回来,朱宗志开始和父母说起了他的计划。
“爸,妈,年前多跑几次,然后我就不跑了。”
听了儿子的话,朱父朱母,心也安稳了一些,只是嘱咐儿子在外面好好照顾自己,钱可以慢点赚,身体不能出问题,人也要注意安全。
朱宗志听着父母的唠叨,上一世还没怎么觉得,不过这一世,他非常幸福的听着父母在那里,对他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