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梁家有女初展颜 > 第232章 闲日子(3)

第232章 闲日子(3)

梁二美撇嘴,“她们趴在围墙上说话,我哪有闲功夫听啊。”

梁一俏解释:“姜大哥跟章家书坊合作了,章家书坊建议姜大哥把黄皮子卖到同洲府,说那地儿大,人多。”

“姜大哥同意了,但有个条件,得把他书坊其他的话本子也带过去卖。”

“所以这是,哈哈。”梁二美大笑,“四笑的话本子是买南瓜送葱后头那根葱?”

梁一俏也笑了,“自个儿晓得就成,别在四笑跟前闹腾。”

“我晓得了。哈哈。”梁二美还是乐呵起来,突然,她叫:“大姐,你不是在院子里头扫地吗?你怎么听得这么清楚啊?”

“不行啊?”梁一俏瞪眼看着梁二美,再起身走了。

梁二美觉得奇怪,问梁三娇:“三娇,我说错话了?我怎么不觉得啊。”

梁三娇笑,“二姐,大姐向来耳尖,你又不是不晓得。”

“也对。”梁二美好哄得很,她又乐起来,“哈哈,四笑这丫头她还说她是个大文豪呢,我看啊,她是在吹牛。”

另一头,梁氏带着梁四笑和梁五瑶坐上了牛车。

说起这南城府的牛车啊,这话儿就长了。

南城府的百姓出门大多会坐牛车,牛车也不算太贵,短的路程三个铜板儿,长的路程六个铜板儿,五岁以下的孩童不要钱。

南城府的牛车分为柴家的牛车和不是柴家的牛车。

柴家的牛车通常会在牛车上方插两条幌子。幌子是红色的,上头还写着个‘柴’。

柴家牛车的车厢也是干净的,不像有些不讲究的牛车,里头脏得脚一踩就踩到不知道哪个乘客落下的一坨屎。

柴家的牛车是分路段的,哪条路从哪儿坐到哪儿,再从哪儿下到哪儿都是有定数的,不会随意更改。

为了更好的管理牛车,柴家的牛车是有编号的。哪个编号对应哪条路程,对应哪个时辰点都是规定好的。

当然,普通百姓是不需要晓得牛车的编号,他们只需要把嘴巴张开,问:“车夫,你这车到不到西丰街?”

若车夫肯定,那就上。

若车夫说不去,那就等下辆牛车。

牛车搭乘的人数一般是十人左右,当然,生意好的时候十五人,甚至二十人都有。

非柴家的牛车那拉法就多了。

有专门把附近县村的人拉到南城府的牛车;有买了一头牛,拖了个板子就拉人的牛车;有一头牛拉了二十人还往里头拉人的牛车;有半敞开的车棚,一下雨就哗哗落水的牛车;还有两头牛拉的一种很大的大牛车。

这里头又有一种比柴家牛车还讲究的小牛车。

说是小牛车不是说这拉车的是小牛犊,说的是这种小牛车专门弄小车厢拉人。

拉的人也不多,四个成年男人坐进去就有点挤了。

小牛车面向的是家里头有点银子的人家。

小牛车的拉法是只要是有人上了小牛车,后头有人招手,车夫是不可以停下来接客的,类似于大户人家专用马车,但又不是长期的,是一次性的,到了目的地就两清了。

这种小牛车最受那些回娘家的闺女欢迎。尤其是从村里头嫁到府城的闺女,带着孩子坐上这么一辆小牛车回娘家,那是极有面子的事儿。

但是,这小牛车有个大缺陷。因为只有一户人家坐,坐的人往往是女人,还有不少人得出城,所以,小牛车出来后的第三个月便出了大事儿。

一户人家的新媳妇搭上小牛车回娘家,几天都没回来。这当丈夫的去老丈人家一问,哪晓得老丈人说他妻子压根就没回来,立即,这当丈夫的就晓得妻子出事了,他马上报官。

等官府找到人时,那新媳妇已经死了。当时上任的知府老爷是大怒,要求彻查严查,必须把这案子破了。

没多久这案子便破了。是几个泼皮干的。他们见这小牛车挺赚钱的,便弄了一辆在南城府拉人。

一开始还好,拉得有样,后头便烦了,就打起了歪主意,那新媳妇便是第一个受害者。

也因为这起案子,小牛车当时是直接没人敢坐了。这让拉小牛车的车夫很是难受,他们便聚在柴家,希望柴家给他们出个主意。

这主意柴家确实是出了。柴家人给的主意是与衙门合作,拉小牛车的人必须通过衙门认可才能在南城府拉小牛牛。

并且出城的小牛牛必须是在南城府拉了三年没有案底且顾客口碑良好的车夫。

柴家还给了个建议:在小牛车厢上插两条黄色幌子。一来是为了告诉客人这辆小牛车通过了衙门的认可;二来是很容易让乘客从人群中一眼就看见小牛车。

柴家这个主意得到了衙门和拉小牛车人的欢迎。为了支持小牛车,衙门特意开办了一个叫驿车的小部门。

后来这个部门便越做越大,开始管理整个南城府以及附近县镇村的牛车、马车、人力车等相关车辆的事宜。

小牛车当然在里头,还是重点管理对象。

这话说得也太长了,又回头说说这梁氏。

梁氏带着两个女儿坐上了柴家的牛车后,又在武昌街下了牛车,再拉着她的两个女儿往武昌街的牙铺子走。

南城府的街道虽然众多,但是还是有点规律的。

比如,这条叫武昌街的街道大多是开的是医馆药铺。

有的医馆药铺门面大,人多。

有的医馆药铺门面小,人也多。

有的医馆药铺门面大,人反而不多。

梁四笑很好奇,指着一家门面大,人不多的药铺问梁氏:“娘,这家药铺怎么没什么人啊?”

梁氏在南城府也待了几个月了,一些事儿她还是晓得的。

她与梁四笑说:“这家啊以前的东家过了,接手的是以前东家的儿子。这儿子啊是个不管用的,刚接手没一个月就把管事踢走了,换了自己人当管事。”

“可这是药铺又不是旁的,出了事那得闹人命。那换上来的新管事进货的时候看走了眼,把两种药弄混了,后来病人出事了,报官,衙门人一找就找到是药铺的原因。”

“那接手的新东家赔了好大一笔银子算是了事了。可这口碑是下来了,病人也不来了,生意也就慢慢坏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