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缅北受害者逃离后竟当蛇头
幸运的是,半年后,李娟在缅甸华人网站“缅单网”上发文求助,被在缅北小勐拉执行任务的侦查员李建明和湘菜馆老板黄开亮解救出来。
李娟被解救回国后,向警方透露了福建省三明市郑某和朱某当“蛇头”骗人出境,再向诈骗团伙收 “人头费”的恶行。
警方根据李娟提供的有关信息,辗转多地,终于把郑某和朱某抓捕;郑某和朱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郑某和朱某原是被骗受害者,在李娟“上班”的那家公司当了2年的“狗推”,逃离回国后竟然当起了“蛇头”来“发财”。
郑某今年23岁,两年前的一天,他在网上看小视频“欣赏”缅北风光。那些描绘缅北美好风土人情的视频让郑某对缅北产生了好奇和向往。就在此时,网上一位好友唐某忽然与他搭话。
“唐某对我说,他在外地上班了,叫我过他那里去上班。我问他在哪里?他说在缅北。”这也太走运了,向往着缅北,缅北的朋友就邀请我了!郑某于是就和唐某越聊越投机。
实际上,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机缘巧合”和“天降姻缘”,很多诈骗集团之所以能精准筛选目标人群,与某些黑灰产业有关。
这些黑灰产业包括:养号吸粉引流,收购贩卖银行卡和手机卡,架设GoIp(虚拟拔号)设备以及收购公民信息等。
犯罪分子会通过“爬虫”软件从一些社交软件中抓取关键词,也有的犯罪分子混入各种标签的圈子窥屏、加人养号。表面上是共同兴趣爱好的知音,背后就是一群犯罪分子在对民众对症下药。
郑某,又是怎么一步步掉入美丽陷阱的呢?
唐某给郑某发送多个小视频,视频中唐某在缅北灯红酒绿的生活让郑某大开眼界。
郑某说:“唐某让我去那边上班,工作时也不用出多大的力气,每天只是负责和别人聊聊天。干得好一个月有两万元的收入,再好一些十几万元也有,反正就看你自己努力或不努力。这都是他的原话。”
天上掉下馅饼,偏偏砸中自己,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唐某似乎看出了郑某的疑虑,便提出如果不放心,可以找几个朋友同行。唐某还承诺,前往缅北的一切费用由他负责。
顶不住诱惑,郑某就找到了好友朱某,俩人结伴坐上了前往昆明的航班。
在云南,唐某带着几个人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唐某一行带上郑某和朱某,驾驶小轿车向边境驶去。“坐了三天的车,忽然发现就开到了山上,唐某说要下车开始走路了。还叮嘱我们,等一会翻越边境的时候动作要快。”
这让郑某和朱某感觉怪怪的。倘若此刻能意识到自己涉嫌偷渡,或许他们还能及时自救,错误也会止步于此。
如果郑某和朱某两人悬崖勒马、及时报警,公安部门因此抓住诱骗他们偷渡的犯罪份子,他们还能戴罪立功。
但凡事没有如果。两人之后是“一步错、步步错”。
怀着侥幸的心理,郑某和朱某来到了缅北。“那边也只是一个小城市,还没有我家乡县城发达。去了之后,唐某就把我们安排在三楼的宿舍里面,第二天就吩咐我们开始上班。”
初到异国,两人的新奇劲还没过,便被收走了手机、安排了密密麻麻的“课程”来学习。
经过一个月的“话术培训”,郑某和朱某才恍然大悟,自己加入的原来是跨境电信诈骗团伙。所谓的“聊天”,实际是扮演各种角色在网上“下饵”。
之后,两人每天切换着商业精英、It投资人、美女等角色,和数不清的网民聊天。若筛选出目标,便转交“上级”继续放饵,直至大鱼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