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又上工地了
两天以后,杨见终于从派出所出来了,他当然知道父母那天先被毛子说的话急得双双昏倒,才有后来他打人蹲局子的事情。
他也知道他被警察带走以后,是杨峰把父母送到了医院,但他有一点想不通,杨峰把父母送医院后,他哪来的医药费?
杨见出来最想做的事就是去医院看父母的病情怎么样了?
后面不知道的事,都是小秀在电话里告诉他的。
杨峰走的第二天,小秀就去医院照看公公和婆婆了。
小孙子也很懂事,当爷爷奶奶问他爸爸哪里去了时,小孙子说:
“这两天爸爸在工地忙,每天都起早贪黑,特别是晚上要加班到十一二点才能下班。”
儿媳妇接着说:
“太晚了,所以就不过来看你们二老了……”
两位老人当然知道儿媳和孙子的意思,公公笑着说:
”我们知道了,不会怪老二的,他也够辛苦的……“
爷爷的话还没说完,小孙子便撒娇似的钻进了他的怀抱,差点就把爷爷撞倒。
妈妈在一旁喊道:
“别闹了,爷爷都被你撞倒了。”
小叶听见妈妈的斥责后,像刺猬一样又从爷爷的怀里缩出来,一头扎进了妈妈的怀抱,差点又把妈妈撞了一个趔趄。
这个没有长刺的小刺猬,平时很温顺,不伤人。但高兴撒娇时,所有亲人都是他的“伤害”对象。
小孙子这样一折腾,把两个老人整得开心极了,自然把杨见不来的事给忘记了。
由于是上午10点,小秀没有时间去接杨见,他只能独自一个人回来。
中午时,杨见来到了医院,儿子见到了爸爸,又甩开了刺猬的膀子,冲了过去,爸爸抱住了儿子的拳脚,任凭他的”刺”对自己进行”伤害”。
杨见和儿子打闹了一阵,才过去看望父母亲,妻子小秀告诉丈夫父母的情况还好,让他不要担心。
同时告诉丈夫,两个老人反而担心起你自己来了,说这两天不见你来,以为出了什么事?很不安心,现在你来了,他们就放心了。
“老二,这两天你瘦了!脸上的肉不见了,下巴也变成单下巴了。”父亲说。
“是啊!我也明显感觉得到,这两天工地赶工,大家都像牛拉磨一样转个不停,每晚不到十二点不准下班,有的人怕完不成工程进度,通宵达旦的做事。”杨见瞎编的工夫很到家,脸不红心不跳,轻车熟路。
父母听见杨见说出这番话后,终于打消了前面的所有顾虑。
杨见告诉父母和妻子,这个工程竣工之后,到下一个工程开工,还没有那么快,所以这段时间他会留下来,医院里看护的事他一个人就可以了,叫妻子和儿子回家,家里的鸡鸭要喂要看,离不开人。
父母点点头同意了,让杨见打发妻子和小家伙回家去。
他们正要走时,包工头的一个电话打了过来,像一股气势汹涌的洪水扑来,危机四起!
“你在哪里?赶快过来,今天有一个工程马上要工开!”包工头命令道。
”这……咋这么快……”杨见还沉浸在刚才自己编的谎言之中。
”什么这么快?我们有一二十天不动工了!你的脑子想什么去了?”包工头不烦耐的说。
杨见听了包工头的话后,如梦初醒,为了不引起两个老人的注意,杨见一边接电话一边往病房外走去。
”过两天再去上班行吗?我手头还有点事情没处理好……”杨见在电话这头毕恭毕敬地站着,低着头,声音小得像蚊子叫,活像一个低声下气的乞丐。
“不行!不想做就算了。想做十分钟立马赶到工地!”说完就把电话挂了。
”别……呀……我只是问一问,不行就算了,我马上到工地去!”杨见听见包工头发火了,再不敢提什么要求,收了手机,快步走进病房。
杨见不好意思,嘴中有话似乎说不出来一样,他的嘴唇抽动了好一阵,像在蓄积某种力量,终于,杨见把牙一咬道:
“……没办法,那包工头又在催工了,让我马上赶往工地,我……”
杨见怯怯地看了一眼妻儿,又看了一眼还蒙在鼓里的父母,显得左右为难。
还是妻子懂他的意思,赶忙把话圆起来说:
“不是刚把一个工程搞完吗?连一口气都不喘,又要上工地了?”
“是啊,原本要休息一段时间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变了,可能这个工程也在赶进度……”杨见又不是第一次编,应付这些小事自然是得心应手。
“老二,你去吧!还有小秀,你已经在医院照顾我们两天了,没有睡一个好觉,小叶在医院也不习惯,饭菜不合口味,不肯吃饭,你们也回去吧!我和你娘好多了,准备明天出院,其实也没啥的,就是昏倒了一下而已,我们老家伙倒没什么,只是苦了你大哥,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
母亲说完,就用手去擦眼角的泪水,一下一下地擦,似乎永远擦不完一样。
小秀见勾起了婆婆的回忆,劝说道:
”娘,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杨见就要上工地了,哭也不吉利……”
那公公听见儿媳妇的提醒,急忙附和道:
“对!对!小秀说得对,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哭啥?杨见就要去工地了,你哭的确不吉利……”
婆婆叫他们两人这么一说,的确觉得此时哭闹不妥,便笑着脸说:
“对!对!我是把咱家的霉运哭掉,从今以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好运连连!幸福安康!”
看着奶奶一副雄心壮志的样子,小孙子早已举起了右手,像一位火炬手,他要把奶奶的祝福用一种不屈不挠的奥运精神传承下去。
可杨见夫妻仍然放心不下年事已高的父母,又去咨询了主治医师,得到的答复是明天可以出院。于是让小秀今天留下来,明天给两位老人办理了出院手续一起回家。
做通了两个老人的思想工作后,杨见便奔赴工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