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琐事
章县令难得当了一回小学老师,心情愉快。
趁着这份欢喜,江枝拿出早就准备好了的笔墨纸砚,请他给徐家村小学堂写一个校名。
章县令欣然同意,他已经知道这处学堂的学生不交束修,能免费入学。
而且村里尊师重教,对夏秀才也是礼遇有加,这份恩泽应该流传下来。
于是略一沉吟道:“江村长捐资助学,又以药坊起家,就取‘青泉’二字。
一是青泉湾药坊,二是让学子们饮水思源,牢记徐家村施学之恩情!”
说完就提笔写下“青泉学堂”四个大字。
章县令讲学时,徐家村的村民早已经聚集在外面静听。
如今外面的屋檐宽,足够几十个人或坐或站,既能听到里面的话音,也不影响上课。
村民们见到县令讲完课,又为学堂书下墨宝,立即大声欢呼鼓掌起来:“感谢县令老爷!”
“多谢墨宝!”
“县令老爷学问高,简直是那种吃够桑叶的蚕,张口就吐丝(诗)!”
“那是肯定的,县令老爷是文曲星下凡……”
章县令微笑。
他很喜欢徐家村这里村民的大方开朗,就连小孩子都是活泼可爱。
虽然官员需要的是沉稳含蓄,可见到这种鼓掌欢呼的事谁都喜欢。
章县令只以为徐家村是活泼开朗,却不知道,这里早已经是夸夸群。
有一年夜校熏陶,随时对夏秀才夸赞,学习气氛浓厚,欢呼鼓掌是必须要的。
若不是见他是官老爷,不少人胆小不敢说话。
又有两年练习,夸人水准有所提高,不好再说出“这字写得像粪球”的话,章县令收到的夸夸条会更多。
讲完课,章县令也不在徐家村留饭,而是去了驿站,那里自有招待餐。
他还把二瑞和小满叫了去一起进餐。
吃过饭,章县令行程满满,又不嫌麻烦去看过药坊。
因为原料不足,现在给军中制药的事已经暂停。
章县令准备到夏天时有新草药可以收割后,就让几个药坊继续制药推广销售,给平川县增加财政收入。
这一点,江枝想拒绝继续制药。
她不想把自己的药坊变成普通药厂,而是想当研究院。
制药厂靠的是量大,无论购买原材料还是人工,都是一个工作量翻倍的过程。
现在马家、黄家,还有小满田桃几人大人小孩持续几个月的轮班倒,再这样下去还是不行的。
况且卖新药可比昏天黑地熬药轻松,还不耽搁挣钱:“章县令,你也看到了,我这里药坊是几个里面最小的,制药产量也最低,制出来的药少,还不如让其他三个药坊随便加口灶就完成了。”
章县令看着目前还没有开工的药灶皱眉:“这可是一笔固定生意,你就随便推过他人?这里再扩建,还可以再增加人手!”
谁会嫌弃钱多的,如今县衙库房已经渐有起色,还等着几个药坊多赚点钱。
江枝摇头:“我这药坊根底薄,所有工人都需要一点一点教,很麻烦的,人一多就管不过来,我还是有空做点新药更好些。比如说可以抗旱的神仙水,再研制研制,说不定还有其他用途。”
熬制汤药看似简单,但处处要小心。
最初江枝是自己负责,带出田桃和小满才放手,还是在村里守了半个月。
马家来了又由田桃带着,最近才加了黄家。
现在药坊除去几个需要上学的孩子,正式员工十个,用起来刚刚好。
听到江枝说到能抗旱的新药,章县令不再多劝:“如此也好!”
正月初八,药坊开工,灶上依然是熬制各种冲剂。
田桃把需要的药材从库房取出来,再让马家人拿到制药房里浸泡着准备熬制。
现在每个人做这些事情早已经习惯,可是今天每个人都看向老是走神的田组长。
马关媳妇对田桃道:“江村长早就让小满请了郎中,你要是心急想看到小侄儿,就回去看看吧!”
田桃笑笑:“我就是一个添乱的,去也帮不上忙,做好这边的事就可以。”
她的确是添乱的,因为巧云生孩子,她帮不上忙。
此时的四水堂很安静,一早二瑞就从镇上请了郎中。
夏母和刘氏这些懂接生的妇人也来了,一直在家里嗑瓜子喝茶。
巧云在去年端午节之后才说自己怀孕的,那时候已经两个月,到现在正月是足月生产。
一直宽心养胎,衣食无忧,这一次怀的胎儿就比彩霞大多了。
但比起上一次巧云在山上生彩霞的惊险,这一次条件好,胎象平稳。
小满奶也已经从山上回村,她又在村里抓了一只大红公鸡压在门后面。
二瑞虽然已经当爹两年,可这时候还是坐立不安,抱着彩霞在天井里打转。
幕色降临时,一个大胖小子终于呱呱坠地。
这真是普通又平凡的一天!
转眼就到正月十五,霏霏冬雨已经停了,那些村里要学习的大学生们也按照约定来了。
每村送来的一个,加起来五十二人,再加上各镇带队足足六十人,开始为期三天的培训。
这么多人的住宿问题好解决,学堂是两间,直接把学堂中空出来的教室搭上地铺,旁边一间简易房里搭上锅灶就能煮饭。
一个干巴老头站在人群中,对着这些外村人指手画脚的安排:每个人拉屎只能上茅坑,走在路上不许乱吐痰,不许随便进人家院子,不许乱走。
徐长明对江枝保证过,不会让这些人扰民。
其实,这不许扰民主要还是不许去作坊。
此时蚊香作坊已经开工,比去年早了四个月,徐家村的人是铆足劲要多挣些钱,早早就开始用牛拉磨碾草粉,只等气温再暖和一点就要揉药草泥搓蚊香盘了。
其实现在做什么都有点早,可为了接下来的日子好过,一切都是提前准备。
育早茬苞米苗其实需要再等半月,但为了抢季节,这些庄稼汉现在就要学习,等回村才能赶上。
外来学习人员由田贵和徐根有负责教会,不过在下地之前,还得先有一个仪式。
江枝在县衙答应教技术时就说了,不要求他们付费,但需要每村带一捆柳枝来。
这些柳条不种村里,全部插在徐家村附近的官道两侧,可以想象,等到柳条成活后,此地十里柳林。
别人是杏林,这里是柳林,养眼护路又能提供药材原料。
而且所有路人看见柳林就知道徐家村青泉湾药坊,真是一举多得。
渐渐的,徐家村变成了大家口中的“柳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