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凉城9
对于林清浅这话,姜逸之没什么反应,倒是左百龄皱眉,他沉声问道:“凉城按理来说是归三殿下,永昌公主不好管。”
这也是林清浅担心的原因,她摩挲着自己手腕上的银镯子,叹了口气。
三殿下既然是暗自处置了迟暮,便意味着他不会承认凉城管理不善有他自己的问题,就是林清浅带人投他,也不见得会有什么好结果。
而桥头寨的事情,务必要趁这些时日对方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解决,否则等对方做好准备,林清浅就会陷入被动。
先发制人,而后发制于人。
姜逸之从火堆里扒拉出来红薯,用树枝敲掉上面的灰:“凉城变成现在这个鬼样子,就说明三殿下管不好,管不好的话就让别人来管,不是吗?能者居上。”
左百龄揉了揉眉心:“这人间权术,和你在山上不一样。”
“哦,好吧。”姜逸之无奈摊手,捞起还有些烫手的红薯开始拍灰,“那现在怎么办?桥头寨如果要洗掉匪寨的身份,要么就是找三殿下,要么就找永昌公主,要么就去找个什么城主之类的,以招安名义纳进去。”
林清浅有些头疼,她还没来得及叹气,手里就被塞了掰开的红薯。
“这事儿啊,我觉得我们仨坐这想没用。”姜逸之咬了一口红薯,外面的皮也照吃不误,“收寨子这事我们仨说了都不算,依我看就问问永昌公主本人,她若是能办就办,不能办她肯定也会出个主意,不至于我们仨在这瞎猜。”
左百龄:“永昌公主远在千里外,你怎么联系她?”
姜逸之非常同情地拍拍左百龄的肩膀:“传讯符啊,我已经收到过她传给我的好几张了,你没有吗?”
左百龄:……
他多余问这话。
姜逸之传讯给永昌公主,不多时便接到了对方的即时传讯。
“逸之?你刚刚说的那件事,能详细说说吗?”
那边有些嘈杂,永昌公主的声音听上去比起之前要更加粗粝了几分,伴随着脚步声和撩开营帐的声音,四周又快速地安静了下来。
姜逸之将桥头寨的事情简单交代,听见对方的抽气声关切道:“受伤了?”
“小伤。”永昌公主并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随行军医在帮她处理左臂上的伤口,她却还咬着牙跟姜逸之说话,“这事儿我是这样想的,桥头寨毕竟是顶着匪寨的名头,我可以帮它入临近的遂城,但是核心的那几个人必要惩处。”
永昌公主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林清浅刚想说自己可以接受,就听到了永昌公主的下一句话。
“若是如此简单就能摘掉山匪帽子入城,那日后必然会有有心之人再次设局效仿,我得对其他人负责。普通的寨民好处理,但核心的这几个人必然要惩处,而且是严惩,尤其是现在的寨主林清浅。”
也许是触到了伤口,永昌公主倒吸一口冷气,她紧闭双眼,接着说了下去。
“但逸之,我说实话,我很欣赏她。如今正值用人之际,我对这样有勇有谋、胆略过人的义士,很难不起爱才之心,更何况她与我皆是女子,我知晓她身居其位有多不易,就更不舍她折在那处。”
“迟暮那样的人尚且能担任一城之主,林清浅这样的女子,若是留在山野,实在是让人痛心。”
虽然手臂上的箭伤很痛,但永昌公主仍然觉得此痛不及自己心痛,她的语气中全是惋惜和怜爱。
做医女时,能悬壶济苍生;做二寨主时,能安定全寨救死扶伤;做寨主时,能当机立断进攻凉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林清浅这个人都不简单。
与姜逸之相交,是因为姜逸之身为修道之人无俗世偏见,而林清浅与她同在尘世长大,却能生机勃勃走到现在,更让她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
“我有一计,那遂城城主是我的人,完全可以伪造林清浅身死狱中,只是……”永昌公主叹气,“只是委屈了她,日后恐怕要以其他身份出现,若是她愿意,我想请她到我身边来,做我的幕僚。”
“我愿意倾力助她,大展宏图,曲梁的史书上有我的名字,就必然有她的名字。”
四周安静,只听得见柴火燃烧时毕毕剥剥的声音,林清浅眼眶泛红,强忍着眼泪。
听着这种近乎剖心告白的话,姜逸之摸了摸鼻子:“文曜,林清浅就在我旁边。”
另一边,意识到自己刚刚说了什么的永昌公主哽住。
方才她只顾得上表达自己对于林清浅的喜爱,完全顾不得用什么更加合适的措辞,现在转念一想……这发言跟个狂人似的,别让人家觉得自己是个什么疯子才好。
一时之间,两边都没人说话。
过了一会儿,也许是箭伤处理告一段落,永昌公主那边更安静了些,一道慎重而又沉稳的声音传了过来。
“林清浅,吾拳拳爱才之心不怕被你看见,方才说的青史留名也绝非戏言,如今曲梁正缺你这样的报国之士……你,愿意到吾身边来吗?”
“如果你不愿意,或者发现吾并非你想要追随的良主,吾依旧会安置好桥头寨的村民,你可以隐姓埋名去做你想去做的事,吾也绝不阻拦。”
身为公主,她却将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语气之间甚至有几分忐忑。
从桥头寨走到她身边去,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也需要极大的勇气来面临未知的风雪。
林清浅有些受宠若惊地看向姜逸之,发现对方正将抖干净草木灰的红薯递给苏好眠和敖长乐,似乎对永昌公主对她说的这些话完全不放在心上。
姜逸之也没有用情分压她。
选择权,完全在自己手里。
就在永昌公主觉得对方不会回应自己的时候,她听见了同样坚定的声音从传讯符中传了过来。
“清浅愿意跟在殿下身边,为殿下排忧解难……以全报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