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奔袭千里
【直扑南京的风险是巨大的,毕竟高收益往往都伴随着高风险。
首先是距离,北平距离南京将近一千多公里,更要命的是中间各种三大水系:三大水系黄河、淮河、长江,如此长距离的攻击,后勤保障以及安全渡江都是极难解决的问题。
其次,那是大明朝的南京啊,天子所在,深入南军腹地,被围歼的概率绝对比平安到达南京的概率要高。
最后,哪怕是成功到了南京城下,南京的城墙又不是纸糊的,防御体系肯定是最高级别。朱棣的南军擅长野战不擅长攻城,是之前打仗打出来的血泪史。
朱棣要直扑南京,绝对是困难重重。
可比起继续耗在河北一带,只有搏一把,起码主动权还在他手里,特别是这会儿,‘中官被黜者来奔,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
中宫就是太监,建文帝的太监背叛了他,把京师的内虚告诉了朱棣。
这下子,朱棣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朱元璋听到太监的名头本能厌烦,他大孙子对太监的厌恶可是和他一脉相承。
朱元璋沉着脸,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太监果然不可信,还是得控制。
【朱棣做好南下的决心,“频年用兵,何时已平?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
带走的兵包括三千营精锐和五军营的大部分,兵力应当不超过十万,剩下的三个儿子驻守北平,同时还交代二儿子朱高煦,巩固后方的同时要时刻做好南援的准备。
朱高煦打仗确实和他老子一样猛,就是其他地方点亮的不是那么明显。】
朱高煦一听还挺高兴,这不是说他肖父嘛。
朱棣自然知晓这个儿子的勇猛,可这会儿瞧着他确实脑子像是缺根筋的模样,很是后悔当初行军嘴快给儿子画的大饼。
他打仗行,可治国是不可能比得上他大哥的。
尤其是瞻基的才能,规避掉某个战神转世,他不可能把江山交到二儿子手上。
朱棣心中也难免觉得棘手。
【此时的南军布防于黄河以北,运粮道依赖河道,朱棣自身打仗能力卓绝,倒是叫他手底下的一些将领没有彻底出名,当然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将的名头,已经很难得。
这次的将领叫做李远,他带着六千北军假扮南军,居然直接摸到了深远后方——沛县。
李远也不含糊,直接开始放火烧粮,南军最大的粮食囤积直接被李远几把火烧完球。
盛庸气的啊,肯定不可能叫李远跑了,派了手下的部将带着三万兵马围剿,尴尬的是,李远设伏把人灭了。
盛庸很尴尬,朱棣很高兴啊!
这比他想的还要成功。
断军粮草是谁都能想到的有效战略,但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粮草的重要性谁都知道。
李远的出色表现一下子就走进了朱棣的心啊!】
朱棣:你可以说得不那么含糊,不知道是不是天幕之前的恶趣味太过深入人心的,导致他们听她说话都忍不住想到别的地方去。
“这燕王手底下确实很多能人啊。”
就是燕王自身太过出色,导致其他人反倒是被掩盖了一些光彩。
讨论的人突然面色古怪,“那朝廷的武将,怎么听着没几个靠谱啊。”
一个盛庸,其他的都是配合着打,盛庸没接手前真是惨不忍睹啊,直接将大部队都耗完了,这燕王也真是好运道。
【李远出色的表现展现了他敌后作战的能力,朱棣既然要直扑南京,自然得选最好的手下。
朱棣任命李远为先锋前哨前往淮河,李远率领六千人就直接走了。
到了藁城附近,李远和盛庸部下葛进万余人撞上了,朱棣的兵还真和他差不多德性,李远指挥的是先锋中的先头部队,也就是他手里头只有800人。
说实话,我都怀疑是不是要夸赞咱们朱棣手底下的能将在夸大其词,葛进见对方人少,怕人跑了,下马把马绳系在树上?
说实话,我没太懂这个逻辑啊。
但李远抓住这个迷之操作,一边带着人后退吸引南军,一边分兵绕道南军身后抢马,得手以后葛进的步兵直接被李远的骑兵前后给冲了。】
所有人:???
不少性子火爆的武将实在是忍不住了,“这一个个都是怎么打仗的啊?”
前面的李景隆过于耀眼,倒是把藏在他身后的那些小人物给掩盖了,这一个个单拿出来,也不输嘛。
也就是他们没有机会像李景隆那般指挥大军,不然结果可能不会有什么改动,区别只在于闹的笑话不同。
【首战告捷,朱棣高兴的写信表扬李远啊,接下来,朱棣率领着主力渡过黄河,冲着南京的门户徐州去了。
而这会儿盛庸他们在干什么呢?
建文四年二月,盛庸也反应过来朱棣的战略,立马带着人追上去,他知晓自己不擅长骑兵作战,便率领步兵屯兵淮河,平安指挥四万精锐骑兵赶往灵璧,预在淮河以北攻击北军。
同时,建文帝也派出徐达长子徐辉祖领三万禁卫军加入淮河防线。】
徐达一张脸没有多余的表情,其他人也看不出来他心里在想什么。
其实,徐达真什么都没想,左右只要他儿子不是死在战场上,他们徐家比起那些老兄弟,真算是好的。
倒是大儿子没有投奔燕王,叫他这个当老子的,现在好做人些。
【朱棣来打南京,自然南军也会有人提议去打他的老家北平,建文帝就是这种想法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很不幸,辽东军和山东军全军覆没,朱棣留下来的宋贵把他们全收拾了。
剩下的南军也不可能再抽调,不然真叫朱棣直捣黄龙破了南京,现在,双方都准备在灵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