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给老祖宗直播坟头变景点 > 第182章 印刷术(一)

第182章 印刷术(一)

【印刷术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出现还得益于三个技术,分别是印章、拓印和印染技术,三者的融合应用可以看作是一次世界性的伟大技术革命。

印刷术主要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时期,但都是起源于印字。

在印刷术出现前,基本上就是靠手工抄写,速度之慢以及中间出错就得重写的概率,导致书籍这些产物其实并没有立马大量的出现,依旧是稀缺资源。

印章从先秦时就有,一般就几个字,那么大点的地能涵盖的内容不多,只能挑姓名、机构、官职这种重要的来。

老祖宗们写字都还是在简牍上时,印章嘛就用绳扎好,然后选择泥封,是一种比较古老又简单的保密手段。

但也只是流行在秦汉,毕竟这会儿他们没什么纸用。】

始皇帝不是很想在这个里面一直被反复提及,但考虑到这次似乎有干货,都是能拿来就用的,忍了。

刘彻同样是好面子的人,每次被嘀咕一次,自己就在那小声的嘀咕,旁边的内侍和臣子装聋作哑。

【战国时期就开始流行铜印,铜印的印面以方形为主,上面雕刻的内容就看使用者的爱好了。

像是流传到后世的书画作品,一般都有主人的印章。

哎呦喂,想起来某个印章狂魔了。

先不说他,这个延展我怕把很多书画爱好者和作者气死。】

嗯???

突然好奇,印章狂魔?

如果只是因为印章数量多,应该不至于到把人气死的地步,联想到印章的作用……

许多人都是聪明人,立马猜到印章狂魔应该是什么行为,一时之间担心起来,如果只是印章的话,应该不会有什么大事吧?

嘴上这么安慰着自己,但一个个想到自己钟爱的作品,都没有放下担忧的心。

林书只能表示:你们是对的,因为你们不明白有多丧心病狂。

【之前讲纸的时候我们不是说了咱们始皇大大开始就喜欢石刻嘛,还衍生出来碑石拓印技术。

东汉的时候,咱们蔡文姬姐姐的爹,蔡邕上书朝廷在太学门口将儒家基本经典石刻立在门口,20多万字历时八年终于完成。

然后咱们读书人就开始抄写诵读了,插播一句,20多万字,七本书居然花费了八年时间,可想而知当时传播思想有多困难啊。

这要是家贫,连书都读不到。

等到了魏晋时期,有些心眼子多的一不做二不休,当然没有到把石碑偷走的地步,而是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

当时的拓片很时兴,所谓的拓片,简单理解就是用纸张覆盖在石碑上,然后蘸上墨汁,让石碑上的字留在纸张上。

说着简单,但操作过程也不是那么容易,起码在选纸上就得先进行处理,需要的是微微湿润的纸,还有在拓印的过程中,还得用棒槌轻轻敲打,纸干以后拍打也得用棉花包着,处处都是细节。

听着是很简单,但出错率还是很高的,而且居然还有棉花的出现,这个存疑啊。】

听到这个,许多皇帝立马pass这个方略,如天幕所说,出错率太高,而且只能用于已经形成的石碑。

石刻这个玩意投入度还不如现在开始找人抄。

若是朝廷的大活动还有点意义,但单纯的为了传播文化和思想,没必要。

儒家:后世果然知礼啊,知道我儒家才是教书育人的正统。

其他家:该死的儒家,这群狗东西又开始嘚瑟了,还是得先打一架再说。

百家还是很会抓重点的,但心里多少思考着该如何发扬自己家,绝不能落到叫儒家一家独大嘲笑他们的地步。

【除了拓印为雕版印刷提供基础外,印染技术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

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

总之,因为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发展又反哺,再加上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和经验,雕版印刷术自然应运而生。

唐太宗时期就已经有用雕版印刷印书了,合理推测雕版印刷发明的时间应当是隋末到唐初这段混乱的时间。

雕版印刷最初应该是在民间流行,而且存在一个和手抄并存的时间段,毕竟一开始技术不成熟,没有得到官方的背书,推广能力有限。

但在大唐期间,应当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得出这个结论还是和老百姓买新历有关,百姓到处都能买到新历,总不能是读书人一本一本的抄写下来的。】

读书人:抄不来,抄不来。

李世民听到自己的名字,立马开始派人去找,现在宫内可是没有流行印刷这玩意,哪怕技术堪忧,但起码老匠人的经验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这么一想,他倒是体会到天幕所说要提高各个阶层待遇的话,毕竟匠人的活儿,还真没办法勉强,经验都得靠岁月积累。

【唐朝佛教发展迅速,里面还有男女老少都知晓的《西游记》的故事,当时佛教印本数量巨大。

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而且内页还有精美配图的佛教印刷品就是用雕版印刷弄出来的,简单的名字是《金刚经》,全称复杂一点点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它藏于敦煌莫高窟石室,可惜的是,当初咱们落后了,直接被人逛后花园一样,现在还在伦敦的博物馆内。

不行了,每次说到博物馆我的心就好痛,都是我们的东西,上百万件文物涵盖各种东西,心好痛。】

???

又提到了。

到底是有多积弱才会叫人拿走上百万件文物?

更何况是逛自己家的后花园这种形容。

他们可不会觉得人家就只是安安静静的来逛一逛。

各个朝代此起彼伏的愤怒在这一刻共鸣。

老百姓更是心痛,如此巨大的数量,哪怕是不值钱的木材都足以叫人心疼,还是价值昂贵的物品,一个个都在那‘强盗’。

朱棣冷下脸来,和以往被天幕调侃的神色完全不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