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私塾
伙计犹豫的看着她们两人,这两人身上脚上都是泥水印子,如果不是刚那两位小哥要的爽快,他还真的不想继续招呼这位妇人了。
萧晓看到小二犹豫的表情,“小二哥,你这是嫌弃我们?还是害怕我们搞脏你这里的衣服?”
成衣铺伙计马上摆摆手,“客官您误会了,我哪敢嫌弃你们,我这是...就是怕你们弄脏这些衣服,我们掌柜知道了肯定要扣我工钱。”
萧晓听他这样说,也没在为难他。
把江氏刚才看上的两身衣服拿在手上,“这两身我都要了,就算等下弄脏也是我们的事,不用你负责。”
然后她又给自己挑了两身不同花色的衣服,不算很好看,只能先凑合着穿。
这才又看向那伙计,“小二哥,你这回可以告知哪里可以换衣服了吗?”
成衣铺伙计忙不迭的点点头,“您两位请随我来。”
两人跟着他来到后院的一个小间才停下来。
“这里便是我们给女客准备试衣服的地方,两位慢慢试,我先去前头等着。”伙计指着那个小间说道。
萧晓点头道了谢,让江氏先进去换,她在门外守着。
很快两人便把衣服换好了,样式不怎么样,但好在还算全身。
她本来还想给每人选两身用细棉做的里衣,但江氏这回说什么都不肯,只说买布回去做就成,萧晓无法只能依了她。
那伙计也机灵,在她要付银子的时候,告知她们隔壁间也是他们掌柜的,要是衣服跟布一起买的话便可以算便宜一些。
最后两人又去隔壁间挑了两匹颜色不同的粗棉布和一匹细棉布。
四人各两身衣服和一双鞋子,还有三匹布,一共花了五两多的银子,让那伙计再少点他都不肯,说已经是按最便宜的价格算给她们了。
从成衣铺子出来,经过竹篾铺子,萧晓让停下来,她进去买了两个最大的背篓,把今日买的布匹和衣服都放进去。
他们的旧衣服也一起放进去,在成衣铺子的时候让伙计找了块布给包了起来。
萧晓想到萧奕上次跟林跃进去看过私塾,便问他那里如何,里面的夫子怎么样,结果他支吾着说不清楚。
当下她也没有再问,而是让他先把牛车赶到糕点铺子,直接买了五包上好的点心,。
她还跟糕点铺子的掌柜打听去私塾的路,那掌柜问他们,是去育人私塾,还是去今年才新开的书文私塾。
萧晓她也不懂,最后向掌柜的打听才知道,那育人私塾是之前镇子上唯一的一家私塾,里面不仅大环境也好,就是里面的夫子为人相对比较傲气。
新开的这一家书文私塾,他暂时还不是很清楚,据说现在收的学子还不足十人。
萧晓道了谢,最后决定先去办的最久的育人私塾看看。
几人赶着牛车走了一刻钟才到,这处倒是远离集市,私塾建在一个半山腰上。
真不愧是镇子一直以来唯一的私塾,这占地不仅大,环境也很优美,光在门外看便觉得很有风雅之气。
正门上面挂着育人私塾的牌匾,看着眼前的牌匾就能让人觉得私塾的文化底蕴不错,就是不知里面的夫子如何。
想到萧奕之前支吾的样子和那糕点铺掌柜的话,她心里有点忐忑的上前扣了扣门。
等了好一会,一个老者才过来开门,他打量了他们几眼,才看着萧奕不悦地说道:“怎么又是你,那天不是与你说了吗?看你的衣着就知道你没有银子交束修,来了也没用,赶紧走。”
说完也不等萧晓他们的反应,直接把门给关上,还听到他在里面的嘀咕声:“把这里当成什么地方了,穿成叫花子的模样还敢来这里说求学。”
萧奕一脸不安的看着他娘跟他大姐。
他那天跟林大哥一起过来的,也是这个老者开的门,今日说的话跟那日说的也差不多。
他那天穿的比今天破旧,拿了虎肉又送去给林大夫,衣服又搞脏了,当时他们两人都没太在意,就直接过来了,谁知道也是连门都没得进。
只是他不想他们担心,所以就一直没讲这门房的态度,他也不让林大哥讲。
林大哥说他改日自己过来拜访他之前的夫子,让夫子收了他,这门房确实是有点仗势欺人,瞧不起乡下来的人。
听了萧奕的话,萧晓有点气愤,本想去找那门房理论,想想还是算了。
好在现在镇上还有一家新的私塾,先去那里看看,不行的话就只得麻烦徐掌柜了。
他们又按照刚才问到的路赶着牛车过去,最后在一条巷子最里面的民宅停了下来。
大门上面挂着的牌匾写着书文私塾四个大字,这里的环境自是比不上刚才的,但是看着还是挺大的,是个两进的大院子。
大门是开着的,最后商量让江氏留下来看着牛车,只因萧然一脸期待的看着她说也想一起进去看看。
三人走了进去,见只有一间课室里坐了八个孩子,一个气质儒雅的年轻男子正在给他们讲学。
看到他们进来,他让几个孩子自己先看书,他则走了出来。
“你们这是找谁?”他首先问道。
萧晓忙上前答道:“夫子,您好!我是带家中两位弟弟来求学的,不知您这里是否还招收学子?”
现在已经过了开学的日子,这个时候来拜访本就是他们唐突。
夫子看了看萧晓身后两人,“现在已经过了开学的日子,不知是哪位令弟要送来这里念书,有没有开过启蒙?”
说着他又看了看自己身后的学生,“相信姑娘也看到了,我这里是今年才开办的私塾,来我这里的学子并不多。”
萧晓看到他直言相告,瞬间认可了这位夫子的品性。
“家中的两位弟弟已经在家里受过启蒙,一些基础的字都识得。只是因为之前家中有事耽搁,才导致今日才得送来询问。如果您这边现在肯收,这是再好不过了。”
“即以受过启蒙,应该跟得上,那送来便是。我们这里的束修一年是五两,另外书籍和笔墨纸砚这些都要自己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