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我在明末手搓万物供养百万大军 > 第一卷 第41章 干旱水源

第一卷 第41章 干旱水源

一年收上来九十六万银两,系统小麦一石四钱银子。

也就是说韩昔能购买二百四十万石粮食。

想到此,韩昔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了。

二百四十万石小麦是什么概念?

以延安府一亩七斗的产量来算,那就是三百万亩耕地的一年收成。

三百万亩耕地什么概念?

算一户十口人耕种五十亩。那就是六万户人,六十多万人一年劳作的收成。

整个延安府,估摸也就一百来万人吧!

不过很快,韩昔就冷静下来,自己手上好像没这么多银子!

想一年弄九十多万银两,那少说辖区内要有三四百万银子在流动。

以韩昔一日手搓三四万两的速度来算,起码要搓个三四个月。

那时也不知道赶得上秋收不。

“哎!自己这是犯傻了。”韩昔嘀咕道,今年只是陈家沟种植土豆,哪里需要如此多银子。

怕不是铁匠铺就能满足陈家沟收购粮食银子的需求了。

铁匠铺现在一个能从韩昔购买的系统银矿炼制出一万两,成本是三千帝国币。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产量,要知道明朝一年的银课约为三十多万两。

就是因为产量小,所以银才能成为贵金属,并成为交易货币。

粮食价格确定下来,韩昔心中一块大石头也算落下。

延安府。知府衙门。

知府老爷查看各地上呈的官文,这几个月的官文特别的多。各地五花八门的反贼纷纷冒出。

“宜川县有反贼上万,声势浩大,请求州府派兵围剿。”知府老爷低声的念着。

念完后,知府老爷闭目沉思,想着这个宜川县在哪,沉思良久,这才记起来,宜川县在哪里。

随后便不在意的将官文扔到一旁了。

现在整个延安府反贼四起,这都不知道是第几封请求州府出兵围剿的官文了,州府隔壁的安塞县都沦陷呢。

但延安府官兵就五千不到,现在还忙着四处救火呢!哪里有空管如此偏远的县。

想了想,知府老爷觉得这完全不管怕也是不行,最终摊开一张纸张,准备让鄜州出兵去围剿。

很快,知府老爷的官文就被一衙役带上送往鄜州。

然而这送官文的衙役很是倒霉,在半路上被一伙杆子杀了抢走马匹。

于是,这份官文被直接扔到了荒郊野外。

崇祯二年,三月。

宜川县各地开始准备春耕。

因为前年陕北延安府先是干旱后霜灾,导致大量的耕地绝收,不少村里都是无人,全去逃荒了。

此时宜川县有人口三万二千人,户五千一百。

其中农户四千五百,所以一千六百顷耕地平分到户,每户大概有耕种三十五亩。

因为田地有良田,差田之分。

所以,韩昔规划了增五减五的政策,好田耕种减掉五亩,差田加五亩。每里配发二十头牛。

税赋也和农户说好,十收三,农户大多没意见,毕竟很多农户都是从十收四,十收五过来的。

陈家沟。

韩昔穿着官袍,形象有些邋遢,这两月为了划分耕地,可是让他掉落不少头发,为此他还弄出了四十多个文吏辅助自己,但还是有忙不过的感觉。

“将土都隆起来一点,你这个挖的太深了。”韩昔穿着官袍在耕地上指挥着,还真有那么几分清官意思。

要是没人说,也不会有人知道韩昔一伙人是土匪吧!

看了一眼山腰处忙碌的身影,还有哗哗的水流声,韩昔发现他还是满喜欢陈家沟的。

陈家沟这两个月又开垦荒地两顷。耕地已是有二十一顷。

一顷耕地种植水稻,其余的都种植土豆。

如果顺利的话,今年陈家沟能收上来四万石土豆,一百石水稻。

四万石土豆足够整个宜川县三万多人口吃半年了。

韩昔想想就莫名的有成就,用二十多顷地,养活三万多人半年。

要是换做小麦的话,估摸要七百多顷地才行。

忙碌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一晃眼又是三月过去。

陈家沟土地上的土豆苗已是发黄,有不少的麦苗已经枯萎。

等过多十几日,成片的土豆苗枯萎就能收获了。

此时,陈家沟村口聚拢了不少人。

这些都是从附近里聚集过来的。

当然,这些人过来不是为了看土豆的收获,而是为了水源。

从四月开始,到六月。宜川境内没下过一场雨水。

不少的麦苗都是干巴巴的。

其他村里的人只能辛苦的到河边运水去浇水。

幸好,春耕没个里发下的二十头年,县里也没有要回去。

韩昔是准备到时拉粮食的时候一起带回去。

相比其他乡里要去河里运水,陈家沟所在乡选择就多了一个。

那就是让陈家沟放水回河里,那么他们下游几个里的麦田都能灌溉了。

此时有不少人都拿着锄头在村头大槐树下聚集。

平时附近为了争抢水源发生数千人的斗殴那也是常有的事情。

“哎!陈村长,你就行行好,放三日水,我们只要灌溉三日就行。再说,你们种的这土豆什么的不是快要收获了么,这也不需要水灌溉了。”

“就是呀!要不是你们陈家沟将上游拦住,下游的河水也不会干得如此快呀!”

“是呀!”

四周的百姓,七嘴八舌的说着。

“这都和你说多少遍了,这水库可是知县老爷挖的,老朽怎么敢胡乱放水。”陈家沟里长有些无奈的说道。

“是呀!你们为难里长也没用。”

这时陈家沟本村的人也是开始帮口。

其余几个里的里长和寨主有些无语,不知道的是知县老爷,知道的县里的那伙人就是一群杆子,他们哪里敢去。

“有了,有了,知县老爷答应放水三日了”突然有人在田埂上跑过来大喊道。

听到喊声,一众人都是回头看去,只见一个青年带着一群穿着衙役衣服的人过来。

领头的正是徐三。

走到村口,徐三高声头说道:“都散了,都散了,三日后放水,回去挖好水池蓄水。”

“呵呵呵,怎么还劳烦徐头过来一趟呢!”

“是呀!”

周围有不少人恭维着。

徐三也不理会这些人,他过来是去铁匠铺拿枪的,放水的事情只是顺带说说而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