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章 大师用心良苦
“当然可以。”
徐钦抿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继续道:
“晚生最近把我祖父珍藏的兵书,以及他的行军作战日记等,让管家整理出来供我阅读,然后组织几十个府丁在前院空地上野练。”
“当然,还有弓弩骑射,武功内劲等。”
“哦,你这是准备上战场荣立军功?”姚广孝笑道。
“正是。”
徐钦表情严肃。
“实不相瞒,以老衲推测,目前西域和北疆等地尚无大战,塞外蛮族像蒙元残余,目前也是内乱外患,他们无力来犯我大明边境。”
“而南方沿海一带尚在实行海禁,也无大战,只有各地的马匪山贼,可这都属于地方治安,无需朝廷五军精锐出击。”
姚广孝这番言语,听上去就像是一盆冷水,灌浇在徐钦头顶上。
仔细想想也是,历史上朱棣的第一次御驾亲征,好像是永乐八年才开始的。
从现在开始计算,整整八年边关无战事,朝廷可以安心抓民生,搞建设。
这种现状徐钦早已料到,他在姚广孝面前装逼,这是声东击西之计。
“也是,可磨刀不误砍柴工,晚生练功习武,熟读兵书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徐钦回答得滴水不漏。
“徐公子,实不相瞒,老衲倒有一个想法,不知你是否愿意帮朝廷做事?”
姚广孝见徐钦如此沉得住气,也只好自己主动推开窗说亮话。
“哦,大师的想法,晚生当然愿意听。”
“说到为朝廷做事,我十分乐意,只是大师能否告之,具体是哪些方面,看晚生能否胜任?”
徐钦说得非常婉转。
“想让你出面,去做天下读书人的安抚事宜,你可愿意?”
姚广孝终于切入了正题。
“愿意到是愿意,可晚辈尚不明白大师是何用意?”
“安抚?怎么个安抚法,具体有啥要求?”
这不会是朱棣让妖僧前来试探,徐辉祖跟建文余孽有否继续联系?
徐钦吃惊不小,忍不住反问。
“徐公子问得好。”
姚广孝一脸的遗憾与沮丧,沉声道:
“实不相瞒,老衲从北平开始一直嘱咐陛下,保不住齐泰、黄子澄和练子宁等这些儒生的命也就罢了,可一定要保住方孝孺的命。”
“方孝孺乃当代大儒,还是宋濂的门徒,可如今他却还是死了,而且还被陛下赌气诛灭了十族,就连他的学生或书友,都被诛灭殆尽。”
是啊,治理天下的根本,是在读书人、士子。
失去了读书人的信任,江山社稷将不稳。
而朱棣推行这种惨无人道的‘瓜蔓抄’,完全继续了他老子朱元璋的衣钵。
这个道理徐钦当然懂。
估计事后朱棣也是有些后悔,可当时是方孝孺硬‘逼’着朱棣,让其下不了台面。
“大师啊,其实方孝孺一心追随建文帝,他这是求仁得仁,留着他的性命,比杀了他还痛苦。”
“陛下这也算是成人之美。”
姚广孝听罢哑然失笑,嗔怼道:
“好一张伶牙俐齿的嘴,在你看来,陛下这杀人反而倒是成全?”
“老衲想要保的人,包括铁铉,可偏偏都被陛下给杀了,你说老衲该怎么办?”
姚广孝挑起三角眼,意味深长看了徐钦一眼。
“大师,您如此的足智多谋,又怎么会觉得方孝孺可惜?”“他一个腐儒酸才,死就死了,您老多虑了。”
徐钦则故意歪曲事实。
姚广孝则摇头反驳道:
“不不,老衲没有多虑,方孝孺一死,连他的许多学生、读友无辜牵扯其中。”
“有些人侥幸没有逮住,也被锦衣卫追得亡命天涯。”
“方孝孺这一脉被连根拔起,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也就绝了,心都凉透了!”
徐钦闻言眉头微微一皱。
“大师,太祖高皇帝也曾经杀过许多文臣,‘瓜蔓抄’其实是他老人家发明创造,可读书人的种子未曾毁灭啊。”
“以晚辈愚见,这天底下最不缺的,就是争着当官的文人墨客,追求功名富贵是读书人的终身追求。”
“杀了方孝孺和他的学生,还有李孝孺,陈孝孺等,还有千千万万的读书人。”
“他们虽有一时之气,或是消沉一段时日,但朝廷一有新的诏令,马上就蠢蠢欲动,最终都愿意为朝廷效力。”
“读书人除了做官,试问还有其实出路吗?”
“天下读书人好比是野草,朝廷是风,这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姚广孝听罢心里暗喜。
作为当朝首席谋士,他岂能摸不透天下读书人的软肋?
他刚才是试探,用的是激将法。
目前急需有人出来振臂高呼,把天下读书人的信心振奋起来,煽动起来,积极参与朝廷政务与建设中来。
姚广孝看着徐钦,突然大笑起来,“好一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比喻,虽说公子年轻,却堪大用。”
“实不相瞒,老衲召你来天界寺之前,已经跟陛下说了,推荐公子出任东宫詹事府少詹事一职,旨意很快就会下来。”
东宫詹事府?
这是目前太子唯一的行政权力机构,相当于太子办公室。
而詹事则为主任,正三品衔。
少詹事就更好理解,他是副职,正四品。
可徐钦才满十六岁,当兵并不稀奇,有武力即可,古往今来,少年英雄不在少数。
可做文官则大不同。
他不光需要渊博知识,还要有处人处事的经验。
关键要有权威性。
权力皇帝可以给,下诏任职即可。
而威望、威信是指个人的综合素养,学识水平与人格魅力等。
这是自身或是内因所决定的。
而这个要靠日积月累。
徐钦的日积月累在哪?
四品衔的高官,就算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也要熬上个十数年至二十年。
看来,当前朱棣手上人才严重匮乏,他敢用罪臣之子,尤其是徐辉祖之子,是要冒风险的。
这个职位,一定是姚广孝和姑母徐妙云两人共同运作的结果。
“大师是想把安抚天下读书人的功劳,让东宫太子来得,对吗?”
“你很聪慧,一点就通。”
姚广孝手抚长须,满意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