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临行前,上天界寺拜别
“正是。”
“走之前晚辈特地来拜别大师,顺便给你老人家带上一坛子老酒。”
徐钦侃侃而叙。
“是军神亲手埋下的陈酿酒?”
“当然。”
见徐钦点头称是,老和尚开心笑了。
看起来这陈年老酒对他的精神刺激,要优于其它任何东西。
主要是姚广孝对军神徐钦的尊敬。
徐钦嗤笑一声,道:
“晚辈听闻大师过年之后,好像身体不佳,想必应该是精神方面的原因吧。”
姚广孝苦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徐钦的询问,而是说起几件小事。
“徐公子应该还记得,老衲年前讲过,今年准备回老家去探亲,顺便在那里过年。”
“当然记得,您的老家在苏州府下面的一个县。”
徐钦微微颔首,回复道。
“唉…”
姚广孝叹了口气,闷声闷气道:
“老衲在世上唯一的亲姐,今年已七十有一喽。”
“怎么?她老人家身体不硬朗?”
徐钦闻言很不以为意。
“大师啊,你那七十一岁的老姐,在当下已是相当高寿了,有生之年能见到你这位兄弟,不知会有多么高兴呵。”
“不是这个意思。”
姚广孝摇了摇头。
“老衲在回家的路上,听到路边小孩在唱童谣,什么燕南飞江山乱,百姓苦有谁悲…”
“还有,老衲的老姐,居然不让我进家里的正堂里坐,把老衲带去的金银和过年物品给扔了出来。”
“老姐骂我是乱臣贼子,助纣为虐。”
“老衲又去见当地老友,他也不肯见我,说是‘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你说,老衲从老家灰头土脸地回到京城里,心情会好吗?”
老和尚紧皱眉头,表情痛苦。
他手里念珠转动不停,“老衲这些天里,一直扪心自问,难道当初是我做错了什么?”
徐钦想都没有多想,直接回复道:
“不…不是的,大师并未做错什么,只是当下许多人所谓的正统思想在作祟。”
“以晚辈愚见,一个皇帝是否具有正统性,就看他是否为广大百姓谋福利,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开展疆土,强国富民。”
“当今陛下不夺江山,朱允炆他未必就坐得稳江山,他也未必能成为一世英名的好皇帝。”
“天地轮回,因果循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徐钦的观点,在当下属于异端邪说。
却让姚广孝惊愕不已。
这不就是符合他的‘天道如此,还在乎民意?’的观点。
“徐公子说得好。”
姚广孝手抚长须,笑颜道:
“你果然与众不同,老衲没看走眼。”
“南隶地一带,多年受太祖高皇帝多年的恩赐,尤其是各地豪绅望族,他们讲究三纲五常,认祖归宗。”
说到这里,姚广孝的目光一下子变得极为阴沉,寒芒仿佛要凝结出冰花来。
江南的士绅阶层,控制着大多数城市和广大乡村的话语权。
他们迫于朱棣兵锋所致,表面上服从新朝,背后却用各种童谣、话本等隐晦方式,来诋毁辱骂新朝。
借此贬低朱棣的统治合法性。
这是战场之外没有硝烟的战斗。
朱棣可以杀尽江南仕子,人头滚滚。
可以说,他想杀谁都可以。
但杀人不能诛心。
只要耕读传家的江南士子杀不干净,朱棣就会永远面对这个困扰。
士子杀人则不用刀,但他可以把你的名声、战功等诋毁得一无是处。
还让后世史书上来写朱棣的种种不是。
当然,还有妖僧姚广孝。
总之,他们不杀人但诛心。
徐钦了解这段历史。
可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心里没底。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的搞一场朝堂辩论,费点口舌就能搞定。
这是真枪实弹去直面这些豪绅势力。
搞好了,这是皇帝陛下的英明决策得当。
搞出纰漏来,对不起,你是替罪羊。
所以,徐钦离京前上天界寺,表面上是来告别,实际是来讨教。
不管怎样说,黑衣宰相是当代大师,杰出人物,他的实际经验和见识,比自己强太多。
自己无非是位穿越者,能先知先觉,事先了解到这段历史。
但这段历史的具体推演过程,演绎的方式方法,却是无知的。
徐钦抬头看向了黑衣宰相,“大师,您觉得晚辈这次去,应该怎么办才妥当?”
态度十分诚恳。
姚广孝还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
“徐公子这次下扬州和淮安等地,是带有五千稽征卫的兵马,是吗?”
“既然如此,便是打算以武力镇压反对声音?”
徐钦点了点头给予了肯定回复。
“不错,无论是削藩还是摊役入亩的政策推行,陛下的最终目的,那都是肃清内部的反对力量,坐稳皇位,再图发展。”
“永乐王朝的大刀,要在江南一带,杀他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姚广孝说到这里,忽然话锋一转,瞪眼反问道:
“那江南豪绅们要是都配合无比呢?”
“那不是更…”
徐钦忽然醒悟了过来,“大师是说,江南士绅会表面上配合,避开朝廷的重压锋芒,等我们走了以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而且还会继续用软刀子诋毁新政?”
姚广孝点了点头,沉声道:
“聪慧过人,一针见血,就是这种情况,届时徐公子认为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也是晚辈想请教大师您的。”
徐钦并没有过多掩饰,拱手施礼道。
姚广孝似乎也猜测到了。
他笑着手指向书案的另一端,上面堆着叠整齐的文稿。
“你熟读史记,还记得隋文帝杨坚南征,灭了南陈,派出二皇子杨广为江南总督。”
“杨广的江南总督府就设在扬州,但当地以谢氏,琅琊王氏为代表的江南士族,和南陈皇族残余势力相互联合在一起,数年间屡次谋反。”
“杨广派兵镇压数次,收效有点但不能断根,当地豪绅们阳奉阴违,民间则是人心惶惶,隋文帝的新政无法推行。”
“有人提出了讲经禅学,请江南德高望重的佛门高僧讲经解惑。”
“晋王杨广同意这种方法,在扬州大明寺设坛七天七夜,请来两位大师讲经,终于人心所向,隋朝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南北统一。”
徐钦闻言顿悟,“大师,你打算用这种方式,以佛经从思想上消除异议?压制江南士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