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二百文盘缠
回去后,王至薇脱去鞋袜坐在床上。
小瓜安特地端了热水回来,仔细为王至薇捏脚。
待脚浸入热水后,王至薇惬意哼叫了一声,目光却是飘远没有焦距。
“六爷,您这是怎了?”小瓜安瞧出王至薇在想事情。
“小瓜安,你身上还有银子吗?”王至薇稍稍回神,看了眼蹲在脚边的侍童。
“还有些。”签了身契的奴仆每月也是能领月钱的,他随主子出来前,他的爹娘也是担心,拿了不少银子傍身。
加上主子向来大方,年节都有打赏,他随是下人,手上积攒的银钱不比外头殷实人家少。
“在这逗留了许多时日,也该走了。”王至薇喃喃自语。
“六爷?”小瓜安疑惑抬头,主子不是在此处住着可开心,怎么突然起了离去的心思,“那咱们是要往哪儿去?我手头银子不多,是去南省补充银钱,还是直接去江省?”
他手里的银子老老实实当个路费不成问题,但王至薇人懒嘴馋吃不了苦,路上不是骑马便是坐车,衣食住行样样马虎不了,那银子可就不经花了。
王至薇也想到了接下来路途不会有原先那般惬意,突然拍手一笑,“不去南省了,直接去找阿厄。”
阿厄肯定想不到,距离他们江省不远的穷山坳里,还有苏娘子这么一个神奇人物。
“明日就走,对了,走之前带一筒豆油去!”
王至薇兴致说来就来,苏娘子提起让商队送他去南省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确实逗留了太长时间。
苏娘子开门做生意,豆油方子又是保密,想来他一个外地人长期在此,苏娘子也不好向外人解释。
想定明日便走,王至薇也不再泡脚,草草甩干脚上水珠,穿上鞋去同苏溱告辞,还不忘问苏溱要了一竹筒豆油。
一竹筒豆油,说实话,苏溱是有些肉疼的,同样肉疼的还有供王至薇主仆白吃白住,但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人都已经救了,总不能跟赶个乞丐似的随意把人打发了。
先不说王至薇写信给她介绍生意能不能成,便是他带了豆油出去,也算是给仙岩豆油扬名了。
苏溱面上一派真诚:“王郎君,一路小心了,祝您一路顺风,平安归家。”
“多谢苏娘子好意了,来日我必会再来答谢苏娘子大恩。”王至薇毕竟是世家公子,场面上的话说得十分好听,不过他想了想,面色坦然开口,“不过,苏娘子,能否借一些盘缠。”
这话说得自然,没有半分扭捏。
苏溱心里暗啐了一句,可别太过分,她目前为止对这位身份来历透露不详细的外来人投资都还在可接受范围内,要是真金白银拿出去,鬼知道拿不拿得回来了。
但人家已经开口借了,苏溱也不好一口回绝,“郎君有所不知,我建立豆油坊是本县县令支持,我本是外来无根浮萍女,手中无一点本钱,豆油坊中的流水也是笔笔在册,不得动用,郎君若是实在困难,我便将上月的银钱尽数给你。”
给你,意思是不用你还了。
至于别的钱,就别想了,她没钱,豆油坊里的银钱更是别想。
“多少?”王至薇好奇。
“二百文。”这是苏溱手上仅剩的铜板了。
王至薇想也不想行了个拜礼,“好,那就多谢苏娘子了,来年春日,我必回来还你银钱。”
苏溱:“......”
但愿吧!但愿明年真的还能见到你。
将二百文收入囊中后,王至薇满面春风回房,离去前不忘去西厢女孩房中,同她们道别。
孩子们听说他要走,皆是满目不舍,只是驴哥哥叫的更起劲。
回到住处后,王至薇又将赵苏溱借钱的事同小瓜安说了。
“爷,您这是做什么,苏娘子赚些银钱也不容易,况且这二百文能值当做什么?”
王至薇却不甚在意,顺手将二百文塞到枕头底下,躺在上面望着木梁,“你说这豆油生意能做到京城吗?”
“怎么不能?我看苏娘子有这个实力,不过也难。”小瓜安眉头微皱,这世间弱肉强势,豆油若是这能同米醋一般深入千家万户,谁不眼红?到时怕是会有不少人想方设法得到豆油秘方,苏娘子一介弱质女流,怎能抵挡。
出了这个小小仙岩县,到处都是实力盘根纠结的世家大户,真要杀起人来,都不必见血,就叫你有苦说不出,一生无出头之日。
“那你说这仙岩的苏娘子,跟京城侯府有渊源,侯府六子又与她一同做生意呢?”
小瓜安吃了一惊,连忙坐起来,震惊望着自家主子,“爷,您可不能胡言。”
“我怎得胡说了。”王至薇目中划过一丝烦闷,“难不成我连做自己想做之事都不行吗?”
小瓜安见主子变了脸色,也是为难,心气不足,“爷,您可是侯府嫡子,怎能生出坐商贾末流的心思,况且夫人的打算,是将来大爷承爵,您是要入仕的,您游历一年,夫人已经想好如何为您捐官,此次游历回去,齐家的四姑娘也及笄了——”
“打嘴!”王至薇眸色猛地一厉,他对母亲的安排从来都是抗拒。
每日在官场尔虞我诈,为了维护家族利益,与各类复杂的人打交道,交换利益,光是想着便烦闷。
相比之下,他更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至于那个什么齐家四姑娘,王至薇更是不愿,虽是从小便知将来他会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千金闺秀,但王至薇对这样按部就班,已经规划好的人生,充满抗拒。
他不愿,却不知在抵抗什么。
“还是阿厄好,每日烹茶煮酒,做喜好之事,也无需为入仕操心。”
“爷...”小瓜安想要说什么,忍了忍,又将到唇边的话咽了回去。
宗郎君哪里是不想入仕,他在学院中大放异彩,无人不知,便是天子都听过他的名声。
如此显名,为的还不是为了入仕做准备。
只是宗家早已清贵过头,祖上连出三位太傅,风光无限,如今朝中几位重臣,也曾是宗家太傅的学生。
这样的簪缨人家,朝中人脉未断,后辈子孙久播盛名,若不是宗太傅遗愿,不许宗家后辈子孙再入庙堂,宗郎君怕是早已在朝堂大展拳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