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重回家人的怀抱
回家的路是再熟悉不过了。只是在前世,二十世纪后期就被改造了。盖起了处级楼,工人们都称之为腐败楼。因为这里的面积足有一般工人家庭的两倍还绰绰有余。
到了家,爸妈都还没有下班。母亲在本市全国闻名的轧辊厂当电焊工,父亲在钢厂的医院当外科主任。父亲是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哥哥也是从部队复员回来和妈妈在一个厂子上班。姐姐上山下乡回来在父亲的钢厂当检验员,弟弟还在上初中。
放下书包,韩石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愣愣的出神。
想死是不可能了,既然不能死,那就今生好好的活一回,来报答自己的亲人,找回自己的妻子。
想通了这一切,韩石一咕噜从床上爬起来,看向日历。1987年6月15日。想起前世自己上学的时候,用功不够,没能考上大学,只是上了一个医学中专,这一世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说学就学,拿出书本开始认真的学习起来。
说起来也是怪了,眼前的好多知识过去这么多年,早应该忘得一干二净了,可没想到,一看全懂,看一遍就全记住了,记忆力也比以前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上一世每天早晨起来背英语单词,那是费了老劲了,可考试就没有超过60分的,你说气人不气人吧。
这难道是上苍开眼不仅给了自己重生的机会,还改造了自己的大脑吗?那还有哪些器官或者是功能被改造了呢?
想想无所谓了,自己都是死过一回的人了,即便被上天拿自己做实验那就做好了。
听到开门声,韩石一个轱辘坐了起来,通过窗户看见父亲推车走进院里,韩石鞋也顾不上穿光着脚冲了出去,接过父亲的车支上车撑子,深情的喊了声“爸!”眼泪夺眶而出。
前世父亲一辈子任劳任怨,因为家里穷,父亲从小就当兵在外,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能够活到解放,全靠是卫生兵的缘故。
老家在贫穷的徐州地区,家里还有老父亲、两个兄弟、两个姐妹,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自从黄河改道村里的土地都成了盐碱地,只适合种红薯、高粱。
父亲每年都有对他们进行接济。为了挤出更多的钱,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却早早地脑出血去世了。
“三儿,怎么了?”父亲莫名其妙的看着韩石。
“没事,没事,就是突然想起你小时候时常给我买的松花蛋了。”
小的时候,父亲最喜欢自己,每次从部队探亲回来,都偷偷的领他到街上买个松花蛋给他一人吃,那时候一个松花蛋才5分钱。就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大梁上吃,等吃完了也到家了。
“哈哈,又馋了,哪天爸再给你买。”
母亲下班回来韩石倒没有那么激动。因为在韩石转世前母亲还健在。
母亲开始做饭,收拾家,哥姐都帮忙干活,没有人喊韩石。全家人都习惯了,爸妈只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能考上大学,所以,一家人谁也不攀他。
为什么让家人养成了这种习惯呢?说了话长了,小的时候韩石就特别爱学习,据爸妈讲,自己三岁的时候就能背诵“老三篇”了。
什么是老三篇?年轻的朋友估计都不会知道的,就是毛爷爷他老人家的三篇有名的文章,在毛选中可以找到。《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
文革那种年代想看别的书也没有。
就靠这一手绝活,每次母亲带孩子坐绿皮火车去部队看父亲,只要自己站在火车的饭桌上表演出这一手,马上就有人给让座位。仅靠着自己的这一出小本事,就让家人在长途旅行中不知道少受了多少罪。所以,家里人对自己都是高看一眼。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聪明才智就慢慢的消失了,真有江郎才尽的悲哀呀!家里任何人都不知道,只有自己心里明白。
弟弟是不到吃饭的时候不着家的,经常在外边跟生活区的小混混在一起玩,家里人也懒得管他,就是放任自流的那种。其实那个年代所有家的孩子都是放养模式,只要没人告状就一切平安。
现在韩石吃完饭,抹了抹了嘴又进屋学习去了。爸妈感觉他今天有些奇怪,平时都要看一会儿电视,在爸妈的一再催促下才会恋恋不舍的进屋学习。当年高考的时候还不忘看世界杯,真是让全家人都无语至极。
经过几天温习,重新学完了高中老师讲过的课程,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基础还是差呀,让自己感到了迷茫。请教班主任后才明白,初中知识是打牢后续学习的地基,必须要打好基础,才能在高中学习中应用自如。
既然如此那就从头开始学吧,反正现在学习对自己来说已经不是负担,反倒变成了一种乐趣。以前的学习是靠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如今的学习是一种感悟性的学习,而且有时候还能给自己有即兴发挥的空间。这大概是跟自己的阅历分不开的吧。
翻出初中各科的书,挨科进行学习。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初中就是混过来的。那时候是文革后期,还没有几个人有远见注重学习呢,等到突然恢复了高考,90%的人都麻了爪。
学习成了乐趣,那就不再是一种痛苦的事情了,学习进度也是一日千里。经过半个月的自我补习,等高一期终考试的时候,韩石的成绩已经从班级的二十多名,进入了年级前五。老师都感到不可思议。何伟更加围着韩石转,以韩石马首是瞻,成了名副其实的跟屁虫,其目的是可以抄到正确的作业,不让老师训了。
功课是赶上来了。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后,韩石开始考虑不能浪费了重活一生的阅历呀。下一步开始挣钱,挣大钱,如何成为一名富翁成了他考虑的头等大事。
现在母亲一个月一百多,父亲三百多,加上哥姐一个月的三十多块钱,也不到五百块钱,也就是因为父亲是团级干部转业后挣的稍多一点。
虽然挣得少,但那时候的钱也真顶用,猪肉9毛一斤,还是精瘦肉,非常符合二十一世纪人的养生观。可是那时候的人肚子里都非常丁点油水,都想要大油或肥肉,没有关系还真买不到。
自己的家在当时的生活区那一片也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了,在韩石的强烈要求下父亲用自己复员的安家费买了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街坊四邻都聚在自己家里看电视。
可家里有四个孩子,而且有俩个面临着结婚,一切都需要花钱,自己在家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主儿,没有给家里做出一点贡献。韩石更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家庭慢慢的就没落了。
韩石打定主意在自己家庭没落前一定给家里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