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大人英明!
回到堂内的林聊一般的问向元明清,“元大人今年贵庚啊?”
元明清不明所以,但还是回答道,“下官今年五十有三。”
林建邦点点头,“原来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怪不得身体欠佳。本官也不是那等刻薄之人,若是元大人身有顽疾,本官倒是可以准你回家休养。”
林县令这话的意思是也想开除自己的官籍!这可万万不行啊!
林建邦当然有这个权利,别看他没有资格任命下属官员的品级,但他却有处罚下属的权利。
别看县令被称作芝麻小官,但在一县之内,县令的话很多时候比圣旨还好使,要不百姓怎么都把县令称之为青天大老爷呢,就是因为县令是一县百姓头顶上的天。
元明清没想到林建邦这么莽,不仅除名了所有衙役,就连自己唯一一个佐官他都要辞退。
元明清很想一走了之,衙门没有人了,看他这个县令怎么做的下去。
但又怕自己意气用事之后,就真的再也回不来了。
略略思索了一小会,元明清才重新挂上了憨笑,“下官身体硬朗的很,大人放心,放心。”
林建邦气场大开,挑眉问道,“真的硬朗?不会因为身体的原因而懈怠工作?”
元明清擦擦额头的冷汗,用力摇摇头,“不会,不会,绝对不会。”
林建邦颇为遗憾的点了下头,“那就开始吧!”
元明清有些呆滞的问道,“开始什么?”
开始清点,最先清点账房,大堂是用来对外审理案件的,二堂则就是对内办公的,主簿衙、县丞衙、东文库、西账房,还有三班六房全在其中。
屋子是挺齐全的,占地也不小,就是因为无人使用,全部都年久失修,破烂不堪。
林建邦斜眼瞥视了一下元明清,这也就是上任的期限太短,要是期限再长一点,说不定这小老头脑袋一热能把二堂都收拾了。
元明清后背直冒凉风,总感觉县令在心里算计着自己呢。
站在西账房门前,林建邦看见元明清磨磨蹭蹭的从腰间拿出一串钥匙,便不渝的问道,“怎么?用本官帮你?”
元明清扯扯僵硬的嘴角,“不,不用,只是大人,要不您退后一些,里..里面可能会有些脏乱。”
“磨蹭什么,你开便是。”林建邦不以为然,糟老头子一肚子坏水。
其实林建邦还真是冤枉了元明清,当元明清打开账房大门的时候,林建邦瞬间就被呛的眼圈发红,喉咙发痒。
完全不敢相信,这是一县之衙的账房。房梁上的蜘蛛网已经承不住灰尘的重量垂了下来,门一开,风吹动着天罗地网,掀起尘土纷飞。
林建邦咳了好一会,哑着嗓子问道,“这真的是账房?你莫不是在糊弄本官吧,偌大的县衙,怎么可能没有一点支出?我县占地百万余亩,赋税钱粮怎么可能毫无结余?
其他地方破败就破败了,堂堂一县账房居然也是如此,真是荒唐!”
元明清欲哭无泪,占地百万余亩又有什么用啊,山多河多,鳄鱼野象更多。
就算种了地,也会经常被野象糟蹋,有时赶上海上传来的暴风骤雨,所有庄稼都会颗粒无收。
关键是这里的人少,根本开垦不了多少土地,所有大部分的人都选择进山觅食,捡海充饥。
如此情况,哪里还有田赋可言,更何况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没有征收过人丁户税。
那朝廷拨付的款项呢?
说道这里元明清真的就哭了出来,被拖欠的工食银子还有自己的年俸其实也不是上任县令贪墨的。
而是整个潮州之前所有政务全部停摆,番州刺史从那时开始就再也没有往下拨付过任何款项。
那这些年,整个县衙就这么干挺着?那往常的支出从何而来?
哪有什么支出,潮阳穷的连个毛贼都没有,牢里的刑具都被拿去烧火了。
之前的县令也很少上衙,衙役们连口渴了都是回家喝水,大部分的工作就是给县令家当下人,扫地劈柴。
呵呵,这可真是涨见识了。翰林院是清水衙门,潮阳县就是盐碱地。
好吧,账没有,钱肯定也没有,粮仓就更不用去看了。那户籍文书、县志舆图那些应该有吧?
县志舆图没有,户籍文书有是有,就是有些出人意料。
自东汉开始,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从此轻便的纸张代替了竹简。然而潮阳的户籍文书居然使用的还是竹简,就跟寺庙里的签筒一样,一人一根竹签,一户一个竹筒。
林建邦抬头看了一眼元明清,元明清刚要说话,林建邦就抬手制止,“得,你不用说话,我知道了,穷,是吧!”
“大人英明!”
他英明个屁,好歹是个政府机构,上面不拨款,你就去上面要啊!要不来钱,至少要点笔墨纸砚,朱砂印泥回来啊!
盖县册文书的时候他还纳闷呢,谁家文书上盖得不是红印啊。他还以为这是岭南的规矩呢,闹了半天是穷到没有印泥!
林建邦也是好奇,便问道,“那本县册是什么时候领回来的?”
元明清想了半天也没有想起来,翻开县册看了一眼,马上又慌张的合上了。
林建邦拿了过来,翻开一看,皇泰元年。好家伙,隋朝的,真不错,这还是个有着两三百年的历史文物呢!
他都不知道该夸这宣纸的质量好呢,还是该夸潮阳县的工作够清闲呢。
两三百年的时间,用于记载县衙大事,差不多一厘米厚的县册才用到三分二。
关于内容,他也不想看了。还是先看看户籍文书吧,至少得知道自己辖区的百姓都有哪些吧。
拔开签筒,摇了一个上上签出来,眨眨眼睛,元文三年入籍,时年五十九岁。
林建邦举着竹签笑着问道,“先帝在位四十七年,皇上登基十一年,那这人现在应该是一百多岁了,如此高寿应该早早上报啊,这可是有嘉奖的!”
元明清拿过来看了看,咽咽口水,“据下官所知,潮阳内最高寿的人是峒瑶僚人里的老君长,快临耄耋之年。”
快临?那就是还没有到八十岁。合着户籍文书也是乱的呗?也不能怨人家,拿钱干活,上面连工资都不发,还能指望这些人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