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三家人,各有去处
刘勇抬头看着姜小花,眼神平静,没有丝毫的怨怼。
“我也知道,迟早有这么一天的,就是有点儿舍不得。”
他咧嘴一笑,又说,“娘,我想学会赶骡子车。”
后娘拉扯着他们走到现在,已经够不容易了。
他身为家里的长子,总要多为后娘、为这个家多分担一点。
姜小花明白刘勇的心意,笑着说,“多学点本事可以。”
“不过,你年纪太小,还不能驾车上路。这活自有人来干。”
她说着,看向李元之。
李元之马上拍胸脯答应,“骑马、赶车,这些我都会,尽管交给我!”
周大娘等人逛的还没回来。
姜小花一家站在灯杆下,等了约莫一盏茶的功夫。
张福贵从东边那条路跑过来,他满面笑容,手里拖着一辆木头架子车。
“车、车有了!”
他停下来喘了一会儿,才喘匀了气接着说,“你们看这辆车怎么样?”
大家围着车子转了两圈。
常见的平板车样式,只是木头看上去又脏又旧。
车板上盖着厚厚的灰尘,车轱辘边缘还有蜘蛛网。
李元之伸手按了按车上一块翘起的木板。
刚按下去,那木板又倔强地支棱起来,发出老旧的吱呀声。
四个小豆丁的表情都有些难以言喻。
刘明苦着脸说,“这辆车,拉起来不会散架吧?”
“不会。”姜小花答,“只要擦洗干净,简单修一修就能用了。”
姜小花已经看过了车子,车辕、轱辘等关键部分都是完好的。
张福贵笑着点头,“姜娘子果然是懂行的。”
“这车毛病不多,只要把松开的木板重新上紧,就能正常使用了。”
姜小花问,“这车多少钱?”
张福贵摆手,“不要钱。”
几个人齐齐吃惊:“不要钱?”
张福贵憨厚一笑,解释起这平板车的来历。
原来是有家人早就丢在外面不要的。
张福贵之前就看到这辆车了,方才又去询问了那家的主人。
平板车的原主人因为换了新马车,嫌弃这破车卖不出去,放在门口又占地方。
本来也希望有人帮他把破烂清理走。
张福贵到他家,正好一拍即合,白得了一辆车子。
姜小花高兴之余,思路还是清晰的问,“他们就这么容易把车子给您了?”
“是不是要求您做了别的事来交换?”
张福贵轻描淡写道,“也没啥大事,就是让我把门口大地方打扫一下,杂物全部清走,给他们弄干净。”
姜小花看着张福贵身上的灰尘,内心很是过意不去。
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三两银子,递给李元之。
李元之会意,接过银子,直接往张福贵怀里塞。
张福贵当然还是百般推脱,“我就是随手帮个小忙而已,没出什么大力气。”
同为男人,李元之方便跟他近身纠缠。
最后硬是将三两银子塞给了张福贵。
张福贵捏着银子,还觉得受之有愧,“三两银子,这也太多了。”
姜小花说,“槐花嫂子先是收留了我们。”
“张大哥又帮我买骡子买车的省了不少钱。”
“这些佣金本就是您应得的。”
张福贵再三推脱不过,只能收下了银子。
三两银子,对普通庄户人家而言,绝对是不小的数目。
足够一家人两三个月相对宽裕的过日子。
张福贵在这附近还有相熟的人家,他很快去接了工具来。
亲手将车上松脱的钉子重新钉好。
“这下,你们别说走到京城,就是走到西北去,都没问题了!”
姜小花郑重道谢。
太阳已经偏西,张福贵还要赶回家里,就此与姜小花一家告别了。
周大娘、刘二大爷等人回到灯杆下。
看到姜小花新买的骡子和平板车,都啧啧称叹。
黑娃叔摸着骡子油光水滑的皮毛,说,“这可是个顶好的牲口。”
“不过,越好的牲口,越需要人仔细照料。”
“平时可不能让它累的太狠了,这样才能用的长久。”
刘勇对此很感兴趣,“黑娃爷爷,养骡子还有啥要注意的?”
“咋样才算仔细照料?”
黑娃叔笑道,“怎么,你想养这骡子?”
刘勇扭头看姜小花。
姜小花报以鼓励的微笑,示意他想做什么尽管去做。
刘勇这才郑重道,“以后就由我来照顾大青了,我不懂怎么弄,还请黑娃爷爷多教我一些。”
这县城地方太小,夜间又实行宵禁,不许外人在街头露宿停留。
姜小花等人只能边说话,边往县城北门走去。
黑娃叔把饲弄骡子的事都说给刘勇听。
怎么给骡子刷毛,天冷的时候怎么防病,平时怎么搭配饲料……
刘勇听的极其认真,遇到不懂的地方,时而提问,非得全部弄明白不可。
走出县城北门,已是日落时分。
众人在官道附近找了块背风的地方,点起篝火。
大家中饭都在城里吃的,到现在还不饿,晚饭就不用做了。
在场都是自己人,姜小花就把乌龙叫出来,带它一边吃饭。
乌龙很喜欢小笼包,一口能吞下三五个。
小苗苗蹲在旁边,轻轻拍拍它,“慢点吃,还有呢。”
另一边,李元之和男孩子们正在研究骡子车怎么套。
刘光心急道,“李先生,你到底会不会套车啊?”
刘勇也担心地看着大青骡子,“李先生你轻点儿,别把大青弄疼了。”
李元之一边忙活,说,“没事儿,就快好了,我记得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
李元之虽然没亲自套过车,但他坐过车啊。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他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
一番操作下来,大青骡子稳稳当当套住了平板车。
三个男孩子都鼓掌欢呼起来。
周大娘两口子和刘二大爷、二大娘围坐着烤火。
听见欢呼声,四个人都含笑望过去。
周大娘说,“你们一家打算明日往哪走?”
刘二大爷早有打算,指了条路,“那边有好几个村子,我记得那边空置的土地有好些。”
“我们一家子打算换个地方扎根,继续种地。”
周大娘则另有去处,“我在城里问了,从这往西走不远有个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