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和荀彧坐而论道
刘协眼中喷火了。
曹家人要当叛逆,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了。
刘协浑然忘记了曹昂的威胁,咬牙切齿道:“曹昂,曹家如果篡位,注定会被钉在耻辱柱上,在史册上会留下万世骂名。”
“哈哈哈……”
曹昂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声更是不屑。
刘协咬牙道:“你笑什么?”
曹昂沉声道:“我笑的是陛下好歹是天子,怎么如此的天真无暇呢?”
“高皇帝覆灭大秦,建立大汉,有人骂他篡位吗?”
“当时的大秦,民不聊生,百姓或是逃入山中,或是起义反抗,无数人难以活下去,所以揭竿而起。”
“现在的大汉,贪官污吏无数,路有饿殍,更有易子而食的人。地方上先有黄巾作乱,现在诸侯割据,百姓早就怨声载道了。”
“大汉覆灭,重新建立新朝,整顿秩序,百姓早就求之不得。大乱后的大治,百姓的日子才会好起来,”
“会有人骂吗?”
曹昂摇了摇头,笃定道:“不会有人骂的,后世只会说天命流转到我曹家,说大汉朝天命结束了。实际上,大汉朝的天命早就结束了,只不过因为父亲在,才勉强延续着而已。”
刘协气得身体都颤抖起来。
他不想当亡国之君!
不想留下万世骂名。
扑通!
刘协瘫倒在地上,忽然哽咽哭泣,歇斯底里道:“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为什么这样对待大汉?你们这些世食汉禄的人,全都是叛逆,叛逆!”
曹昂看着癫狂哭泣的刘协,眼神却没有任何怜悯,生在帝王家,没有足够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残忍,就是一种绝望。
曹昂的眼神前所未有的坚定。
曹操成了丞相,曹家到这一步没有退路了。
只能进,不能退!
就算老曹要退,下面的人也会簇拥着老曹往前走。当庞大的利益集团形成后,为了所有人的利益,为了不被清算,不被剥夺权力,所有人都会发力的。
你不前进,下面的人会趁着天冷,给你披上一件黄袍的。
曹昂深深看了刘协一眼,转身离开了,留下嚎啕大哭的刘协。他一路往宫外走,即将出宫的时候,碰到处理政务的荀彧,拱手道:“叔父。”
荀彧连忙摆手,正色道:“骠骑将军折煞在下了,当不得,当不得。”
曹昂知道这是荀彧一贯的风格,谦虚谨慎,从不逾越,一直谨守规矩。
实际上,也是和曹家划了一条线。
荀彧是尚书令,是曹操的左膀右臂,一直希望延续汉室,才会在历史上一直抵触曹操往上走。
可惜历史的车轮滚滚往前走,一切容不得荀彧阻拦。一旦阻拦,那就是被撞得粉身碎骨。
曹昂不会让荀彧遇到空食盒的问题,要让荀彧站在曹家,这样的人死了太可惜,天然就是当宰辅的料。
荀彧虽然不变,可是荀家人会变,会让荀彧表态的。
人都是自私的。
世家大族一向讲究家国天下,先有家族后有国家。
在荀彧有选择的时候,会选择自己的志向,践行自己的信仰。可是当家族的利益摆在眼前,荀彧这个掌舵荀家的人能不管吗?
自然不可能的。
不过这事儿也不急,等解决孙策和刘表等人,再来谋划不迟。
曹昂心中想了很多,笑着说道:“我们即将和袁绍开战,又涉及刘表和孙策的战事,需要叔父运筹后方了,辛苦叔父。”
荀彧开口道:“这是我分内之事。”
他想着刘协召见曹昂,好奇谈了什么,试探道:“陛下召见骠骑将军,谈了什么呢?”
“唉……”
曹昂叹息一声。
荀彧问道:“什么意思呢?”
曹昂正色道:“陛下召见我,说大汉朝四百年江山,养士四百年,底蕴深厚,让我不要有非分之想,不要逾越。陛下还说愿意打破惯例,封曹家为王,希望曹家人好自为之,不要背上万世骂名。”
荀彧心中叹息。
果然,人和人就是不一样的。
大决战来临,刘协不安抚曹昂,反而是敲打曹昂,敲打曹家人,岂不是自找没趣吗?
荀彧安慰道:“骠骑将军不必和陛下置气,陛下太年轻了。”
曹昂心中一笑。
他刚才的话全是真的,刘协说了养士四百年,说了大汉的底蕴,说了封王,说了让曹家人不要背上骂名。
只不过,曹昂掐了一部分,没说刘协要让曹家世袭罔替。
曹昂正色道:“叔父放心,我知道该做什么,更清楚要怎么做。之前我和父亲谈到天下的格局,我有些想法和叔父谈一谈,叔父可有时间?”
荀彧点头道:“自然有时间。”
两人一路到了尚书台,来到荀彧的值房中,相对而坐。
荀彧正色道:“骠骑将军……”
曹昂伸手打断道:“叔父是我长辈,称呼我表字即可。昔日陈宫和张邈反叛,叔父力挽狂澜,稳定危局。没有叔父,我们曹家就彻底完蛋了。更何况您和父亲相识相知多年,称呼我骠骑将军,父亲恐怕会打断我的腿啊!”
荀彧哑然失笑。
曹昂始终在拉近双方的关系。
这一点他清楚。
荀彧见曹昂言之凿凿,也没有再拒绝,点头道:“目前的天下格局,袁绍在北,刘表和孙策在南,剩下苟延残喘的刘璋和张鲁在西南。刘璋和张鲁没什么考虑的,子修有什么想法呢?”
曹昂正色道:“叔父盯着的格局太小了。”
荀彧愣了下。
格局太小?
他出身颍川荀家,是一等一的士人,眼界开阔,执政经验丰富,却被一个小辈点拨。
荀彧倒也没有生气,反而有些期待,笑说道:“子修有什么高论,愿闻其详。”
曹昂从荀彧的案桌上拿起毛笔,又拿了一张宽大的左伯纸,在纸上画了大概的大汉地图,再沿着大汉往西,把西域、贵霜帝国、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大体格局划出来。
曹昂说道:“这才是天下格局,不是区区大汉。”
荀彧看着地图上的一个大致情况,沉声道:“极西之地的情况,家族的藏书中有些游记记载,朝廷的史册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只不过,没有你的地图详细。”
曹昂微微一笑,解释道:“这是我从杂书,以及商人的口中,所得知的大体情况。”
“区区大汉,太渺小了。”
“早年的大周,只有中原一隅之地,连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没有掌控,更别提交趾等地了。”
“到大秦时,北击匈奴收河套,南下百越定蛮王,华夏一统后区域进一步增大。”
“到本朝时,颠峰时打通河西走廊,向南控制珠崖郡,又开拓西南益州,在东北设立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西北设置西域都护府。”
“大汉朝的疆域,前所未有的强盛。”
“到如今,西域早就变了,辽东也控制不住,南方更是一样。”
“从大周到大秦,再从大秦到大汉,一步步走向辉煌。如今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华夏的疆域为什么不更进一步,继续往外扩张呢?”
“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让西域的人,乃至于更远的人感受到华夏的光辉,收到儒家礼仪的熏陶,自此华夏光辉万万年,岂不是更好。”
“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如今国内的争斗,不过是内战而已,只是小打小闹,算得不什么。”
荀彧却不为所动。
他是尚书台的尚书令,亲自治理朝政,深知治理国家的不容易,正色道:“子修,对外扩张虽然好。可是国虽大,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曹昂摇头道:“我不认同叔父的话。”
荀彧希望自己能影响曹昂,耐着心思说道:“为什么呢?”
曹昂开口道:“国虽大,忘战必危,这是正确的。国家承平多年,人人沉迷于享受,歌舞升平,武备松弛,迟早会陷入危险的。”
“要说好战必亡,我觉得不全对。”
“有针对性的好战,才是华夏继续兴盛的根本。”
“叔父熟读经典,是治国能臣,可曾发现一个规律,为什么王朝发展到巅峰阶段后,就迅速变得困难,百姓的日子就艰难了呢?”
“西汉时,汉宣帝励精图治后,国力达到极盛,后续很快日趋艰难。就算有明君缝缝补补,也难以为继。”
“再比如本朝,自汉和帝击败贵霜,通使罗马,国力到达顶峰。后续很快又变了,矛盾日益尖锐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荀彧心中也思考着。
曹昂提及的主旨是说好战不会亡,应该要往这方面引导的,否则就偏题了。
荀彧没有去管曹昂的想法,回答道:“我认为的原因,是皇帝昏庸,或是任用宦官干政,或是后宫干政,或是外戚干政,扰乱了朝政,才导致天下局势每况愈下。君明臣贤,自然能缔造盛世,扭转局面。”
曹昂摇头道:“叔父的分析,不是根本原因。”
荀彧好奇曹昂的想法,问道:“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曹昂掷地有声道:“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迅速增长和土地严重匮乏的不平衡,这是最根本的矛盾。”
一句话,平地起惊雷。
荀彧眼中瞳孔一缩,脸上露出惊讶神情,曹昂有权谋能打仗,现如今在治国方略上竟有这样的见地?